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1963年,時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的焦裕祿向肆虐蘭考上百年的“三害” 正式宣戰。他首先在全縣抽調了大批幹部群眾和技術員,組成一支的120人的“三害”調查隊,用了41天時間,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追洪水、查風口和探流沙的調研工作。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焦裕祿治理“三害”的簡畫)

經過考察,焦裕祿做出了詳細的總結。蘭考全縣共有沙荒24萬畝、沙丘261個、沙丘群63個、大風口86處。不僅如此,他們還對全縣的河流、淤塞的河渠和阻水的路基一一繪圖,摸清了“三害”的基本情況。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為了防“三害”在引水澆地)

查清楚了,該怎麼處理呢? 1963年8月的一天,焦裕祿來到張莊。這裡是出了名的大風口,焦裕祿發現村民魏鐸彬站在一個土堆旁邊,不停地在挖著,魏鐸彬的母親去世了,墳頭剛被封好,一晚上就被大風給吹開,再封好又會再被風給吹開。魏鐸彬這下惱了,發狠往下挖,下去半米深,居然發現了紅膠泥,紅膠泥是一種站粘性很強的泥土,於是他就用這紅膠泥把墳頭封住。這樣,風再大,土都不會被吹動。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這件事讓焦裕祿受深受啟發,焦裕祿把實驗成果總結為“貼上膏藥再扎針”,所謂的“貼膏藥”就是在沙丘上封上紅膠泥,“扎針”就是指再栽上樹。很快,這個行之有效方法就在全縣大面積推廣。老百姓幹得熱火朝天,焦裕祿也來到勞動第一線。和老百姓一起抬筐搬土,治理沙荒。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焦裕祿在和群眾一塊勞動)

沙丘固定住了,風沙還是肆虐,為了能找到既發展農業,又能夠防風固沙的好方法,焦裕祿經常往村子裡面跑,他會找經驗豐富的農民開座談會,他發現了一個好東西。這個好東西,就是泡桐樹。首先,蘭考的部分土地含鹽分極高,一般植物難以生長,但這種樹卻可以不受影響,能夠防衛風沙。其次,泡桐是的根向下扎,吸收土壤下層的水分,不影響在樹下種莊稼。蘭考太適合種這種樹了,於是焦裕祿規定每畝地種20棵泡桐,並率先帶頭種樹。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焦裕祿在種植泡桐樹)

這張照片就是焦裕祿站在泡桐樹下照的,很多人都覺得這張照片上,焦裕祿雙手叉腰十分的瀟灑。甚至李雪健在當年拍攝《焦裕祿》電影的時候,都按照這張照片模仿了很久。但是實際上,這個動作,卻是焦裕祿萬不得已的舉動。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焦裕祿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焦裕祿雙手叉腰的這張照片,可以說是人們最為熟知的“焦裕祿形象”。看起來很帥氣對不對。但這張照片背後,確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曾經回憶說,焦裕祿此時的肝病已經十分嚴重了,他的左手始終抵在腰部,就是為了減緩疼痛帶來的痛苦。直到1964年3月,焦裕祿在縣委禮堂給全縣幹部講鐵人王進喜的事蹟時,疼得連筆都拿不住,許多同志勸他到外地去治病,他卻說,“我是黨員,在治理“三害”最關鍵的時間怎麼能離開。”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焦裕祿在開會)

看到焦裕祿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同事和群眾看在眼裡疼在心上。3月22日這天,同事見焦裕祿已經病得臉都發青了,才不由分說地給他買火車票送他去治病。得知焦裕祿病重,站臺上密密麻麻擠滿了從四村八鄉趕來的百姓,他們熱切地盼望著人民的好書記能養好身體再回蘭考,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分別,竟然成了永訣。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晚期醫治無效,在鄭州逝世,年僅42歲,消息傳來,蘭考大地一片悲慟。出殯的這天,上萬蘭考百姓披麻帶孝走上街頭,就連街道兩旁的樹枝上都掛滿了白布條。一位農民泣不成聲地說出了蘭考人民的心裡話:“俺的好書記,你是為俺蘭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

焦裕祿最著名的這張照片,背後竟然這樣的真相!

(蘭考群眾給焦裕祿舉辦的追悼會)

焦裕祿曾經發誓“不改變蘭考,我不離開那裡”,蘭考的內澇是在他手裡解決的,鹽鹼是在他手裡開始消失的,唯獨風沙沒有得到徹底治理,焦裕祿等不到一棵棵泡桐長成綠蔭如蓋的那一天了。彌留之際,焦裕祿向黨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死了以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我也要看到把沙丘治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