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知道把田里的麦子收起来会亏本,但农民却还是要收起来?

suck-sun扫去阴霾

首先笔者看到这则消息内心是很心酸的,因为我的家乡——河南省东南部某县的很多农民今年就遭遇了你所描述的这种情况,受气象灾害影响,小麦减产成定局,而且品质下降明显,卖不上价钱,甚至有可能要赔钱,农民是真的不容易。

今年是2018年,河南省南部的部分地区小麦在收割期间遭遇了连续阴雨天气,小麦霉变发芽状况严重,肯定达不到收储要求,甚至在市场上也无处销售,农民口中的“芽子麦”再次出现。

27年前的“悲剧”,今年重现!

在笔者的印象中,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27年前的1991年。在那一年,笔者的家乡在5月底6月初连续降雨长达半月以上,远超本次降雨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恶劣,人们都是冒着大雨人工将被完全淋湿的麦穗收回家,尽可能减少损失,即便是如此,那一年的小麦品质特别差,霉变发芽的小麦即便是在后来晒干后,磨成的面粉也有一种怪味,口感远不如普通小麦。

听着的父辈们讲,那整整一年,老家人吃的都是“芽子麦”磨成的面粉,做成的馒头极其难吃。但是为什么农民明明知道今年的小麦会赔钱,还是要不顾一切的把麦子收割?笔者大概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传统观念——颗粒归仓,不管好歹!

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忍受了,因为在他们心里,“颗粒归仓”这四个字是流动在农民血液中已有上千年的一种传统,不管粮食的品质如何差,都要想尽办法把他们收获。

当然,现在人们对于粮食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多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已经不是种地,但是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很多农民心中深深烙下,驱使着他们强忍着心酸下地,哪怕是赔钱也要把粮食收了。

而且只有把小麦收获了,等到天气好了,农时到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秋粮的种植,夏粮没能丰收,没关系,我们还有秋粮!

土地是农民的魂,他们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依赖,哪怕土地伤了他们的心。

望周知!让自己的亲属、朋友了解。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05.29


粮油市场报

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把田里的麦子收起来会亏本,但农民却还是要收起来?

去年很多人家的麦子都倒了,请收割机大概要150一亩,但把收的麦子卖给人家只值两毛五,肯定亏,但村里人宁愿不打工也要回来把麦收了。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纠结,因为根据最新收集到的信息显示,今年这小麦估计又是要亏本了。

1.2018年部分主产去面临减产霉变风险

根据行业机构中华粮网的市场调研信息显示,先是清明前后的倒春寒,导致安阳、濮阳等地优质小麦出现大量的空穗,随后近一周时间来,先是暴雨伴大风,导致小麦出现局部倒伏,随后又是连续的降水,目前河南南部小麦成熟期受连阴雨天气影响,减产降等已成事实,信阳、南阳驻马店新麦更是发芽、霉变情况突出。

至于山东、河北等传统小麦主产区,情况也不容乐观。

2.为什么明知亏本也要收麦?

首先,从打土豪、分田地,你就知道几千年来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与沿海国家不同,我国的食物供给主要是靠种植业,长期以来,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食物,农民种地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目前种地不赚钱却也不愿放弃土地的原因。

其次,虽然是农忙,但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人来讲,能短暂的有个合理的理由回乡,心里也是十分高兴的——那种漂在外面没有根的感觉,只有懂的人才能体会到。

第三,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是家里老人的要求,要求他回家收麦子!对很多老一辈的农民来讲,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富日子也要穷着过——穷怕了。


每日粮油

今年的小麦生产,祸不单行,充分验证了农村一句老话:牛马年好种田,就怕鸡猴饿狗年。特别是5月中旬以来的持续降雨天气,以及强对流天气,造成了大范围正处于灌浆、收获期的小麦穗上发霉、发芽,并造成倒伏。这其中,河南的中南部地区受灾较重,以南阳市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地区全部受灾,南阳地区北部受灾较轻地区为萌动小麦;信阳绝大部分是芽麦,霉变情况突出;驻马店的平舆、新蔡等县区小麦大面积发芽、倒伏。因去年秋季麦播偏晚,加之连续降雨,收割机无法进入田地作业,豫南地区小麦收割时间较常年推迟3至5天。

从已经收获的小麦价格来看,据反映,南阳南部的酒精企业芽麦收购价格0.6元/斤左右,水分14%之内。部分地区的农民反映只有4、5毛/斤。另外,由于倒伏的面积也比较大,收割难度增加,需要支出的费用也增加。这使得农民的种粮收益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对待受灾的小麦,包括前期低温冻害导致减产绝产的小麦,农民同样都想办法、哪怕多支出也要收割。主要的原因,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人,我觉得一是现在种地的农民对土地依然保持一份深情。诗人艾青有首诗写的很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很多农民朋友。不管受多大灾,不管亏损有多大,土地上生长的粮食,是农民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本,都要收回来的,不能浪费。

另一个,还要继续生产。“老天虐我千百遍,我对土地依然如初恋。”这些年来,粮食产区的自然灾害是多发重发,导致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受损较大。但中国的农民作为最坚韧的群体,一直都没有被打垮,被压倒。倒伏的小麦收割之后,还是要接着种玉米、黄豆等秋季作物,不能让它荒着。地荒着,老百姓的心也就慌了。


粮小咖

出现这种比较魔幻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利益考虑,农民想尽量的止损,不管小麦质量如何,多少还是能卖点钱。

另一个是心理因素,颗粒归仓的传统观念,也能为不久后的秋粮播种做准备。

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今年部分受灾严重区域的农民朋友即便是明明知道地里的小麦找收割机来收割之后卖掉的价钱还不及整体的成本的前提下,还是要想尽办法的把它们全部都是回家。

出于利益考虑,小麦再便宜也是钱!

众所周知,今年我国部分小麦产区在小麦生长最关键的时期遭遇了严重的气象灾害,4月份的冻害,5月份的降雨,都让今年部分地区的小麦产量和质量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出意外的话,受此影响,今年我国小麦整体产量也难以有新的突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也将是事实。

现在已经是5月底了,全国各大麦区的小麦已经进入了大规模收割阶段,但是今年很多地区的小麦品质着实不及往年,产量也有一定下滑,目前,在笔者的家乡——河南省平舆县,小麦的平均价格只有7毛5左右,如果小麦发芽或者霉变的话,价格就更多,甚至不及5毛。可是在笔者的印象中十几年前的小麦价格都比这个价格要贵。可是如今的农业种植成本却有了翻倍的增长,就拿收割机的使用费用来看,已经突破了百元。再加上前期投入的化肥,种子及其他农资,今年部分地区种植小麦赔钱并不是稀罕事。

传统心理影响,要让粮食颗粒归仓。

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多农民不再以种地为生或者不再把种地当做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人们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劳动中积累的一些习惯却让人们对于土地和粮食的心理比较坚守,那就是不管如何,都要让粮食归仓,不能让长成的粮食撂荒不管。

所以,大家明明知道今年的小麦种植不挣钱,可还是跟以前遭遇灾年一样的做法,想尽办法把粮食收获回家,哪怕是现在很少有人再去吃自家的小麦磨的面粉,也很少有人把自家的小麦当做口粮,但那种深刻在脑海中的习惯还是不怎么变,粒粒皆辛苦,每一颗都不浪费。

此外,按照气象预报,受灾严重的地区近期天气状况转好,如果小麦收获得到不仅能够及时挽回损失,还能够为接下来的秋粮作物播种打下基础,毕竟夏粮已经over了,秋粮也得好好对待啊。

华北的冻害降雨,东北得春播干旱注定了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情况不容乐观,农民朋友又要受苦受难了......


钟情三农

“到嘴的鸭子还能让它飞了”,种好的麦子难道因为亏本不收了?农民种地不就是盼望有个收成吗?而且现在很多农民种地,都是种些自己吃的粮食,越来越少人拿去卖。种地不赚钱甚至亏钱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农村老人坚持在种植,很多只是为了种些自己吃的,不愿意买市场上的小麦。为什么明知道亏本,却还有人种植小麦。

1.减少一点生活开支,不算上人力成本,小麦种植还是有些钱赚的

首先现在种植的人群主要是农村的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种植也不会种。今年小麦的收购价1.15元/斤,平均亩产800斤,总收入920元/亩,除去小麦机械收割价格150元,及化肥农药成本260元左右,每亩还有510元收入。老农民种地不会把自己的人力成本算进去。年纪大了,上班没人要,不种地干嘛去。就算种植小麦不拿去卖,自己也要用面粉等小麦加工品,农民到市场上买都是要花钱,还不如自己种一些,反正自己有地又不要租金,对农村老人来说是可以节省一笔开销。

2.老农民不种地干嘛去,种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情怀

现在农村种地的绝大部分是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很多老人也知道种地没钱赚,但他们还是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一些粮食和瓜果蔬菜。他们闲不住,习惯了这种农村生活。用他们的话来说,自己有土地,自己没事种种地还是有钱赚的,他们没把自己的人力成本成本算进去。他们种地是一种情怀,不会计较自己的人力成本,主要也是种些自己吃。在农村除了种植专业户,大部分农民都是只种些自己的口粮,吃不完的才会去拿去卖,也是为了养鸡鸭鹅等家禽才会去种地。

3.小麦熟了还不收割,难道“到嘴的鸭子让他飞了”

农民种地不就为了有个收成,用传统的方式收割费时费力,人还非常辛苦劳累。对于农村种地的老人来说,很多都已经吃不消了。现在很多农村都采用机械化收割甚至机械化种植,这样省时省力,农村老人没有把自己的人力成本算进去,“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种些地”。小麦熟了,农村老人自己干不动了,当然选用机械收割,省时省力。


在农村老人眼里,我们就是免费的劳动力,除去农资成本和机械收割等成本,就是赚到的钱。不管多少,种下去了就要收割除非绝收。


昕瑞生态

作为一枚返乡新农人,家里也种着10多亩农田。现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村就业机会大大改善增加的背景下。种地已经渐渐成为农民的“副业”,打工上班渐渐成为农民的主要工作及收入来源了!像我们这边,村里大部分农民除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大部分中老年及留守妇女大多会选择去镇上或县城上班打工。而对于家里的田地,除了中老年仍在种植外,年轻的大多选择流转出去了!

一、虽然不挣钱,但种地在大多数老农民心中仍是重心!

像我们家的10多亩地,仍是由父母在种地,自己却基本以上班为主,并不经常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像打药、浇地等,都是父母打理而已,一般自己不会耽搁上班时间。只有在夏收或秋收时节才会在家帮忙,也不过两三天而已。

随着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父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天数也并不多,就是在打药和浇地时比较占用时间,像播种、收割等都是机械化运作,基本一天左右而已就搞定。因此,现在父母一年的主要时间也是去镇上打工为主,收入也是以打工为主要来源。

即便如此,种地不挣钱,在种地方面,父母还是会很关心。像浇地方面,一些不愿种地的新一代农民因怕浪费功夫上班挣钱,就会只给农作物只浇一遍水,而像我的父母一辈,则会关心农作物的涨势,并会浇几遍水。

另外,像家里收的小麦和玉米,一般不会立马全卖掉,即便明知这样会耽搁上班挣钱的功夫,也还是会收回家里或自己包玉米,等粮食涨价后再卖。这可能就是老一辈农民已经养成的土地情结吧!

二、老农民技能方面比较低,上班挣钱并不多,种地仍是一大收入来源!

虽然种地不大挣钱了,但由于父辈的老农民大多文化并不高,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多,大多是体力劳动为主。但对于中老年的农民来说,已经老去,体力不支,太多的体力劳动已经很难长期维持。再加上乡镇上打工给的薪资并不高,所以说,种地获得的收益仍占他们一年收入的很大部分!

像我的父母在镇上也不过一天七八十元,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而种地10亩的话,一年也有一万以上的收入。

三、对于农村人来说,土地仍是命根子!

即使不怎么挣钱,但手里有土地也会感觉很踏实!再加上现如今土地确权的全面落实,以后土地方面的收益会有很大的增加空间。农民也很期待未来再靠土地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龙百晓生

我给你算算每亩地投入,犁地30,化肥130,种子60,种地20,农药三次60,收割50(今年倒麦100),每亩成本大概350,这还不记自己投入的人工,如果记入工时每天每人100。如果遇见干旱需要浇水,一次算20油电费每亩。小麦亩产丰收时有1000斤,一般都是800斤左右,价格今年国家保护价1.12元(一品级的),正常年份一亩地能卖800元,每亩能赚34百,今年产量都在67百斤,出芽没发霉的5毛一斤,出芽发霉的3毛一斤,一亩地收成23百元,每亩倒赔一二百。农民赔钱也要收割,那是溶在血里的感情,半年的精心呵护后的收获,收获懂吗!


豹哥211652616

田里的麦子,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你以为只是普通的粮食吗?根本不是。因为那是农民的生存根本。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对农民来说,是根本。当然现在经济越来越好,很难再有古代那种,今年收成不好,全家都得喝西北风的情况。

我们就以经济实惠的角度考虑,明明知道会亏钱,为什么还要收。一方面,你要知道,很多人是选择不请收割机的,而是选择自己动手,拿着一把镰刀,一瓶水,两个馒头,就可以干一整天,所以这种情况是没有亏不亏的。

还有,假使是请的收割机,但是算下来,还是亏。这种情况还是要收的。因为你不能让这块低空着吧,它就像聚宝盆,源源不断的给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到前提是,你得先放一块宝进去。如果麦子你不收了,让它烂在地里,那你要不要趁着换季的时候,种下水稻?或者其他种植物?你不能让这块低废弃掉吧


杨叔

春华秋实,颗粒入仓这种传统思想还在很多人脑海里。春天播种,秋天收货,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不管怎样只要时令一到,都会自觉的去播种,这也成为一种盼头,一种希望。秋天到了,收货的季节到了,虽然知道亏本,但还是要把播种下的东西收回来,这是一种收货的喜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再者在他们的眼中,种自己的地自己的体力劳动是不计成本的,多累都是应该的。金钱上的亏本也可以从自己的双手上节约回来一些。还有就是一种节约的生活美德,不浪费,不造作,随时亏本了,但把累累的果实丢在田地里,这不是一般农民能做出来的


路評

这个有什么好奇怪的,难道你用电饭煲煮了一过米饭成了夹生不能吃了,你不会是连电饭煲都扔了吧,大不了把米饭倒掉在煮一锅,最多1斤米的损失,一个电饭煲相对一斤大米电饭煲明显值钱多了,坏掉的小麦就是那一斤大米,土地就是电饭煲,可以循环利用,夹生米饭不到掉怎么用下次,坏掉的小麦不清除了,怎么种植秋季作物,颗粒归仓的因素也有点,毕竟半年的辛劳都在那里面,收回来点就少损失点,农民不易,请善待老农民,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歧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