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日前,网上有消息称,广东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有10户家庭,房屋外墙上被政府人员用漆喷上了“涉毒家庭”的字样。惠来县委工作人员介绍,被喷漆10户家庭分属五个村,均有家庭成员涉及重特大制贩毒案件,且大部分家庭有在逃人员,喷漆“涉毒家庭”的行为得到过当地村民同意。此事在网络发酵后,惠来县鳌江镇禁毒办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意识到不妥,正在去除这些字样。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据复兴新媒体中心全国社情民意、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从5月8日到5月15日,共监测到相关报道884篇。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从上面的舆情趋势图可以看出,从5月9日开始出现相关舆情,随即舆论开始发酵,并于5月10日达到声量峰值,从12日开始舆论热度开始降温。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媒体类型方面,除新媒体外,微博和新闻网站在此次报道中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总共占比超6成,其中,微博平台占比37%,新闻平台占比约24%。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通过对新闻类网站属性进行分析,商业类门户网站占有主导权,占比约32%。其他类网站共有近50%的占比。

  【媒体观点】

  中国青年报:这起为“涉毒家庭”喷漆的事件上,我们会发现,当地的村民是同意政府这样做的。这些村民未必全都懂法,但他们都一定对同村家庭的制毒贩毒行为深恶痛绝,而且深受其害。诚然,我们必须谴责当地政府这种对法律和法治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但与此同时,也该看到,当地的家族式涉毒犯罪确实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程度,必须采取有力手段进行遏制。

  人民法院报:无论涉毒犯罪如何严重,在现代法律制度面前,罪责自负是最基本的常识,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将犯罪的耻辱标签强贴在无辜的家人身上,更不能以“警示教育”的名义,让罪犯全家人承受这种来自基层政府的羞辱。

  中国日报:按照这样的逻辑,不知有多少家庭要被贴上“涉贪家庭”“涉奸家庭”“涉黑家庭”的标签了。这难道不是对公民名誉权的公然侵犯吗?这是明摆着的执法违法,扯什么“警示教育”?如此“株连”式的惩罚和羞辱,很可能会迫使涉毒人员及其家庭,陷入走投无路、回头无岸的绝境,他们只能在破罐子破摔和报复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难道就是有关部门想要的“警示”效果?

  北京晨报:对于制贩毒品的犯罪分子,社会大众都很痛恨。制贩毒品危害全社会,公众的痛恨心理可以理解,但恨犯罪分子,不能殃及无辜,不能以正义的名义采取不法手段来“惩治罪恶”。公众不能被极端情绪所裹挟,执法部门更不能受到“违法的正义”左右,陷入“以暴制暴”的人治思维里,或是受到公众的情绪感染,或是煽动公众的情绪来“以暴制暴”。

  【网友观点】

  针对这起事件,网络舆论迅速分化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方,一方反对当地政府喷漆的做法,而另一方则完全相反。

  正方观点

  @“高亚洲”:在房屋外墙喷“涉毒家庭”,算不上公权在禁毒面前“亮剑”,更像是一次信手涂鸦,毫无艺术美感可言。

  @“戴先任”:打击制贩毒犯罪,要能零容忍,需要动用“铁腕” ,要使用“严刑峻法”,尤其是在毒情严峻的地区,要能使用“非常手段”。但一切要能依法执法,而不能逾越了法律的边界。

  @“胡印斌”:村民家中有人涉毒,当然应该配合调查,家庭也有相应的劝诫义务。但这种义务不应该被无限放大,甚至以牺牲其他成员的合法权利为代价。

  @“冯海宁”:鳌江镇禁毒办能及时意识到此举不妥,并开始落实去除工作,值得肯定。但这样纠错似乎还不够,除此之外还应当向这10户家庭公开道歉,并追究有关决策者责任。只有如此,才能消除不良影响,恢复这些家庭的名誉。

  反方观点

  @I黄铁笔I:都制毒了还怕丢脸?

  @牛奶味的二向箔:你们把人家害的家破人亡的时候怎么没想到歧视

  @分分钟涨姿势:涉毒家庭是因为他们家大部分成员参与制毒,甚至是互相掩护作案、潜逃,有些智障还以为是家里有某一个人吸毒才被如此对待。

文/李少鹏

图/复兴大数据


被标“涉毒家庭”是否合理引争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