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都在拼命招人?

喂iii妖妖灵吗9

这个问题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政府扶持,保险业发展良好

2、业务员离职率较高

3、保险营销业务员必不可少

近几年保险业发展行情

第一部保险法于1995年通过,但是在过去很多年里,保险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与传销骗子一类挂钩的,直到近年,国家加大了对保险行业的监管扶持力度,它的市场行情才算有所好转。

保险相关法律有规定:保险公司实在没法偿付保单利益只能破产的,非人寿保险合同需尽力偿还,人寿保险合同让别的保险公司帮你还。所以不难看出,近几年政府对保险行业的扶持力度是相当大的,从根本上保障了受保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政策下,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保险。

远的不看,就看今年,今年8月3日,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7年上半年保险业市场情况:2017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0%。保险业资产总量16.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数据不多,不过也可以看出保险这一行业良好的发展形势。

保险业务员离职率较高

事实上,离职率高这个问题在许多初级销售人员身上都比较明显,他们的月薪主要来自于每一笔业绩做成后的提成,一旦业务状况不好,一个月下来大概就只有一点底薪,想要依靠底薪养活自己是非常难的,所以有很多人在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只能辞职或是转行。我有一朋友三年前开始从事保险业务员的工作,期间不断有新人加入,然而3年下来留下来并做得不错的人不超过5人。

保险营销业务员必不可少

一份保单的购买往往来自于业务员的卖力推销,甚至之后数年与客户间关系的维护也必不可少,而业务员对这些工作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保单的购买者也许在购买之前并没有购买保险的意识,又或者我想买保险,但是凭什么要在你家买而不是其他家呢?这个时候业务员与客户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决定购买之后一般都是有15天左右的反悔期的,如何保证客户在这反悔期内不会退保,这也是业务员的工作,还有客户已经购买后与客户关系的维护,甚至让你的客户买上他的第二份第三份保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的业务员来完成的。

所以为什么现在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都在拼命招人你明白了吗?


环球老虎财经

稍微爆下料估计大家就知道保险行业为什么像疯了一样拼命在招人了。原因很简单,这边招聘名额绝大多数是额外编制,是没有底薪、没有五险一金的,纯粹是你能跑多少,按提成给你发工资。

简单一句话,公司基本不对你承担任何责任,也对你没有任何义务。

保险套路深,入行需谨慎

保险的招聘用”大浪淘沙“四个字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在入职的初期,公司会与你签订一份试用期合同(并没有任何用),在试用期一般是没有底薪的,但是有提成。所以能挣多少就看你的本事了。

结束试用期的标志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三个月时间,而是在三个月内你有没有达到一定的业绩。如果没到,对不起他们会直接pass掉你。

看上去是不是跟很多房产销售一毛一样?

那招人不需要成本吗?好不容易招了人,又辞退,保险公司图的什么?

零成本发展业务和下线

说起保险公司为什么这么做,就不得不提的是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保险跟其他的商品销售不一样,并不是一手交钱一首交货的模式,而是单纯的交钱买保险,具体什么时候用就看你什么时候出事儿了,模式上一本万利。

在别人没事儿的时候让别人买保险,其实是件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并没有培养出保险意识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就借鉴了部分直销的模式,通过发展熟人的方式来卖保险。

在员工试用期内,将保险推荐给自己的熟人来买,如果他最后经过了额定指标的考验,那就证明这个人在人脉和能力上都尚可,那就可以吸纳进公司成为正式员工;反之亦然,如果不行,那就辞退再招,不断循环。

之所以说保险是”零成本发展下线“是因为,保险招人并不是由HR进行的,而是由各个保险主管做的事情。你觉得你需要拓展业务承担更多的业绩量,那你就去发展下线,公司不承担招聘成本,经过以上的一套流程后,过了标准的留下成为正式员工。

总的来讲,公司不承担招聘成本,招得人无论能不能进公司都能发展身边的人买一份保险(毕竟对没经验的人来说,劝说陌生人买一份保险的难度太高了,还是身边人容易些,而基本上所有的入门选手走的也都是这个套路),对企业来讲基本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对求职者来讲,却是大大的不公平。都说做保险是一件损人脉的事情,这可不是白说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基本都不算是一份正规工作,因为淘汰率太高了。这也是很多像上啥班一样招聘平台,不允许房产和保险行业进驻的根本原因。

以上就是一些班妹儿的看法,欢迎各位讨论交流。


上啥班

看到这个题目,我特意咨询了保险行业的几位朋友,基本了解了保险行业的套路,在此就为大家揭开谜底,偷偷告诉你们,假如他们停止招人,那么他们的保险业务将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01.告诉你一个保险行业的秘密

在中国,国人对保险的意识还是相对薄弱的。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相对好一点,但是对于三四线城市就相当弱了。这种意识的薄弱,不是单靠广告就可以洗脑,试想一下,要让一个人没有收益任何的钱或者物的情况下,每年拿几千甚至上万出来买一份不一定发生的事情,这简直是相当难的事情。

为此,保险行业使用的模式类似直销模式,也就是招你一人进来,其实就是看中你周围的所有人脉圈子,亲朋好友。因此行业内有人说,保险是损友的工作,一点都不假。

02.一入保险深似海,各位路人要小心

刚开始,你肯定是被别人拉进保险的圈子。首先,会打电话让你参加一些类似的说明会,分享会。会议一般定在非常高端的会所或者著名的大酒店,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西装革履的。

接着,你会听到一系列的演讲:某某家庭主妇,从0-1成为月入几万元的保险经理,她的蜕变感谢遇到保险……某某人如何从丑小鸭,通过保险改变了人生……某某总监曾经也是路边甲乙丙丁,但是通过保险,年入百万等等……一系列的巧妙的内心捕捉,让你内心汹涌澎拜。(2年前,我也参加了类似的说明会)

03.所谓套路的前因后果

接着,你恰好遇到职业的瓶颈等等,你选择去做一名保险从业人员,那么真正的套路才刚刚开始。

1)入职前三个月,你可能有底薪,也可能没底薪,就看你的学历资格等等,尤其是你过去的背景。比如我是培训师,我周围肯定有很多学生,所以我被认定是有人脉的人,那么一进去却是有底薪。

2)在入职三个月的时间内,你会获得一系列的培训,并且有考核。假如达成考核,可以通过认证,假如没有达成,那么就认定你是没有人脉的人,直接会把你pass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为了顺利达成考核,都是给自己买,或者给身边亲人买。其实为保险贡献了不少业绩。

3)当你入职半年左右,你会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告诉你:一个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远!你需要发展团队了!其实就是在告诉你,你需要从身边的朋友下手了。坦白讲,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好几个做保险的人,每天不停的刷朋友圈,或者私聊,基本上都是令人比较反感的。为什么说保险会损友,就是这个道理!

4)入职一年,底薪没有,如果过去几个月有业绩,就有收入,如果没有业绩,就什么都没有,好多人受不了就走了,而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适合干的,手里有资源的,能下得了面子的。当然还有一种,就是混日子的……

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内心都很脆弱。因为当初为了支持自己做保险,很多亲戚朋友都给自己买了,如今自己干不下去,觉得对不起这些亲戚朋友。但是硬撑下去,又是相当的痛苦,左右为难!

综上所述,为什么这些保险行业都在找员工,其实就是不断的通过招人来增加业绩。因为保险公司就看透你做不长远,你来了,起码你自己买了你身边亲戚朋友买了。如果你走了,对公司来说一点损失都没有,因为没有底薪的事情,对于公司来说,没有任何的成本,就可以获得金钱收益,你觉得赚的还是亏的?

因此,保险不亏是超暴利的行业!

职场上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原因是现在保险业行情转好,各保险公司因为业务增多所以招人。

8月3日,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7年上半年保险业市场运行情况:

2017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同比增长13.9%和26.0%;保险业资产总量16.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

财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81.5亿元,同比增长25.4%,占比首次突破3成,达31.9%。

人身险公司普通寿险产品增长迅速,万能险规模占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普通寿险产品占比52.9%,较去年底上升16.7个百分点,万能险占比17.4%,较去年底下降19.5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上看,期缴保费占比提升,达33.1%,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3-5年期和10年期及以上期缴业务占比提升明显,分别占新单保费的12.1%和15.7%,占比上升2.6和2.1个百分点。

资金运用规模和收益平稳增长。2017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0万亿,同比增长8.3%,其中债券、贷款、股票比例上升,银行存款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下降。半年实现投资收益3717亿元,投资收益率2.66%,投资收益平稳增长。

互联网保险增长迅猛,或成下一业务发力点。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创新业务签单件数46.66亿件,同比增长123.6%。其中,退货运费险27.35亿件,同比增长53.0%;责任险4.19亿件,同比增长17.4倍;保证险6.98亿件,同比增长13.3倍;意外险3.36亿件,同比增长1.45倍。


面包财经

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意识的加强和付费能力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饱穿暖到防备风险以及做财务规划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升级。招人是因为这个市场起来了,有庞大的需求。根据老王的了解,除了题主提到的这几家公司,其他与保险业务有关的公司也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

根据老王的了解,大部分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是销售岗,入行门槛虽然低,但是销售是“剩者为王”的工种。很多人是冲着时间相对自由加入了保险公司,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给你时间自由的时候,你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件事吗?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还是要综合行业、公司以及个人的潜质来权衡。不要被一些案例吸引就不加思考盲目选择或跳槽。



猎头老王

这些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幅增长,而部分保险公司也逐渐采取了全牌照的发展战略,甚至开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序幕,紧跟互联网创新的大潮,这是近年来保险公司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当然,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与我们购买保险意识不断提升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保险公司非常重视精算师,而在我们购买保险的同时,实际上保险公司已经计算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保险逐渐成为了我们的必需品。各个保险公司在拼命招人,员工入职后会经过严格的训练,但从身边从事保险的朋友经历来看,做保险仅依靠底薪注定很快淘汰,而只有真正注重服务意识,注重用户开发的保险人员,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提成。但,对于这个行业而言,大量招人的往往是保险销售人员,而人员更新速度也很快,而不少保险销售人员因承受不了严格的考核压力,遭遇淘汰,或因竞争压力过大,提成收入瓶颈而自主离职。然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大量招人的同时,也会提升筛选率与淘汰率,优胜劣汰较强,但这样的策略,却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新增客户,有的保险人员为了保证业绩,就从熟悉的朋友、亲戚入手。不可否认的是,保险确实很重要,每个拥有前瞻性的人都会有购买商业保险的需求,但目前问题是,不是保险不可靠,而是保险人员流动性很快,针对性服务意识薄弱,同时销售人员缺乏对购买保险的客户进行详尽的说明与风险提示,而不知情的客户也因此受到损失。所以,对于我们的保险公司,针对性服务仍需有待提升,保险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仍需不断增强,这也是对客户负责的重要体现。


郭施亮

保险公司确实都加大了招人的力度,这是因为保险行业的营销渠道正在发生变化,人力增长对保险行业保费增速起到关键作用。



保险公司长期依靠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银行一直在保险销售渠道中占据 “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类型,多以趸交型产品为主,也就是类理财产品,而在当前监管强化“保险姓保”和险企转型的背景下,银保渠道保费占比明显“断崖式”下跌,保险产品结构也展现出从趸交转期交、理财转保障、银保转个险等趋势。



银保渠道的萎缩,个险经纪人和代理人渠道越发重要。根据保监会的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保险代理人规模806.94万人,同比增长22.8%。

………………………………………………………………

关注“财经大白史晨昱”,换个姿势聊财经。


史晨昱

刚退休那一阵子,我在网上发了个简历,本来是关于教育方面求职的,结果却收到了无数保险公司的电话。无数保险公司求入职的电话。那时候对保险行业还不太了解,于是过去看了看,结果呆了两天我就溜了。

保险公司现在采取的做法几乎就是拉人头的做法,以前能买保险的潜在客户大概早就都被他们拉了个遍,剩下来的基本都是不想买保险或者已经有了一定量的保险不会再买的人了。可是,保险公司要业绩增长,每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码,怎以办呢?只有通过拉新人的办法。

新人拉来,你得出单,否则你是呆不下去的。出不了单怎么办?自己买,想着反正买保险也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保障,买就买吧。第二个月要加任务了,你也不可能总是给自己买,而且像寿险之类的买一单都要交上十年二十年的费用,自己总买显然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拉上兄弟姐妹来买,再后来七大姑八大姨都被拉上一遍。到后来,实在黔驴技穷了,你也只好滚蛋了,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果每个月能招进百分之十的新人,或许就能增长百分之十的业务,做不了大不了走人,保险公司又不损失,他们可以接着再往下招人。

而保险公司招人的时候,那些老业务员说的所谓月收入几万块,一年几十万的说法,都是糊弄人的,你要是相信的话你就输了。

我在简历发出后,上述三家公司的电话都有收到,甚至同一公司各个区的分公司各位不同的业务员都会给你来电话喊你去上班。他们讲得也很实诚,通过他们的手招进一个人他们可以拿到多少人头费,然后你做的业务,因为你是耸招来的,他也可以有提成。他们一上来就跟我这么赤裸裸 地说他们的办法,然的告诉我,你加入他们,以后也这么干,收入不会少的。

去了两天我没去了,那位大姐一直在打电话给我。甚至过了半年多,还问我想好没有,有没有兴趣一起赚大钱。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太可怕了。好吧,留着你们自己赚吧。


苏小妮

曾经是保险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平安、国寿和太保,都是国内大型的保险公司,在个人寿险的市场占有率上,平安、国寿和太保是排名前三的。

它们之所以“拼命”地招人,是因为他们在人寿保险的营销体制上,采取的是保险代理人直销制度。

保险公司的成本可控,不惧“拼命招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保险代理人并非保险公司的“员工”,他们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并非劳务关系,而是代理关系。保险直销员销售保险,收取佣金,并自付个人所得税,自己缴交医社保。在这一点上,保险公司的成本是可控的。所以,尽管不断在招人,但保险公司的人工成本,并不直接提高。

保险产品销售难度大,行业淘汰率高

人寿保险是无形的契约产品。客户在交纳不少的保费,买到的只是一种无形的契约服务。所以,销售难度上是很大的。因为难度大,所以代理人的淘汰率也相当高。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来维持、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保险公司其实也在招客户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销售人员和准客户要有高度信任关系。一般来说,保险代理人开展业务会从熟人开始,熟人做完之后,再进一步开拓,难度就增大了。很大一部分业务人员,熟人圈业务做完之后,就辞职了。保险公司通过不断地招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招客户”。

保险公司制度设计,招人有利益

保险公司的直销体制中,有三大块利益,一是业务佣金,二是服务佣金,三是管理津贴,要得到这三大块的业务利益,需要不断地开拓新客户,服务老客户和不断地”增员“来换取职务的晋升。保险公司的内部的行话就是:保险三件事--展业、增员、转介绍。每天简单、坚持、重复地做,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在这样的机制和氛围下,保险公司各代理营业部,天天信奉一个”真理“--有树就有鸟栖,有人就有业绩”,招聘新代理人是常规任务。

“拼命招人”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还很低,各保险公司为了占有和提高市场占有率,采取“人海战术”,是比较高效的一种形式。虽然,这种市场开拓的形式比较“粗放”,但在当下的中国,却是行之有效的,短期内,还无法有其它方式来取代。所以,各大保险公司,“拼命招人”的现状还会存在好一段时间。


以上分析,希望对题主有点启发。


冷暖视界

寿险公司的业绩,目前主要来自于个人销售渠道。需要拼命招人。为什么呢?大概四个原因:第一,保险公司要发展,需要卖出去产品,怎么卖?保险名声不大好啊。老百姓没有几个主动到保险公司去买保险的啊。怎么办?客户不来,就走出去找客户呗。所以业务员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啊。有人,意味着有业务,有业务,各级领导有成绩,所以要拼命招人。第二,寿险业务员脱落率相当高,虽然公司许诺各种待遇,其实业务员不是公司员工,所有福利待遇都是跟业绩挂钩的,就是卖出去保险,有收入,卖不出去,喝西北风。没收入,自然不干。所以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怎么补充?拼命招人呗。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也是讲求团队发展,和传销有些类似,金字塔顶的人提取下边人的业绩,位置越高,团队越大,靠团队的收入占比越高,而自身单纯销售收入占比越低,所以大家都想建团队,因为单纯卖保险多难啊,借力使力多好啊。所以到处拉人。第四,保险公司目前也很难培养出来那种专业销售高手,也不愿意培养,基本都是业务员进了公司,简单培训,立即推向市场。培训中一个主要课程,叫专业化销售,名称好听,其实就是告诉你到哪里找客户。哪里找?亲戚朋友呗,美其名曰缘故市场。这些业务员死缠烂打,亲戚朋友找一遍,为了面子,人家买了几份,接下来呢?哪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啊,没业务了,就没收入了,就慢慢不干了。不干了,怎么办?再招人呗!所以保险公司永远都在招人。拼命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