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保險都在拼命招人?

喂iii妖妖靈嗎9

這個問題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政府扶持,保險業發展良好

2、業務員離職率較高

3、保險營銷業務員必不可少

近幾年保險業發展行情

第一部保險法於1995年通過,但是在過去很多年裡,保險在很多人的心裡是與傳銷騙子一類掛鉤的,直到近年,國家加大了對保險行業的監管扶持力度,它的市場行情才算有所好轉。

保險相關法律有規定:保險公司實在沒法償付保單利益只能破產的,非人壽保險合同需盡力償還,人壽保險合同讓別的保險公司幫你還。所以不難看出,近幾年政府對保險行業的扶持力度是相當大的,從根本上保障了受保人的利益。在這樣的政策下,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保險。

遠的不看,就看今年,今年8月3日,保監會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2017年上半年保險業市場情況:2017年上半年,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1萬億元,同比增長23.0%。保險業資產總量16.4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7%。數據不多,不過也可以看出保險這一行業良好的發展形勢。

保險業務員離職率較高

事實上,離職率高這個問題在許多初級銷售人員身上都比較明顯,他們的月薪主要來自於每一筆業績做成後的提成,一旦業務狀況不好,一個月下來大概就只有一點底薪,想要依靠底薪養活自己是非常難的,所以有很多人在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只能辭職或是轉行。我有一朋友三年前開始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工作,期間不斷有新人加入,然而3年下來留下來並做得不錯的人不超過5人。

保險營銷業務員必不可少

一份保單的購買往往來自於業務員的賣力推銷,甚至之後數年與客戶間關係的維護也必不可少,而業務員對這些工作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許多保單的購買者也許在購買之前並沒有購買保險的意識,又或者我想買保險,但是憑什麼要在你家買而不是其他家呢?這個時候業務員與客戶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在決定購買之後一般都是有15天左右的反悔期的,如何保證客戶在這反悔期內不會退保,這也是業務員的工作,還有客戶已經購買後與客戶關係的維護,甚至讓你的客戶買上他的第二份第三份保險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的業務員來完成的。

所以為什麼現在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保險都在拼命招人你明白了嗎?


環球老虎財經

稍微爆下料估計大家就知道保險行業為什麼像瘋了一樣拼命在招人了。原因很簡單,這邊招聘名額絕大多數是額外編制,是沒有底薪、沒有五險一金的,純粹是你能跑多少,按提成給你發工資。

簡單一句話,公司基本不對你承擔任何責任,也對你沒有任何義務。

保險套路深,入行需謹慎

保險的招聘用”大浪淘沙“四個字來形容真的一點都不為過。在入職的初期,公司會與你簽訂一份試用期合同(並沒有任何用),在試用期一般是沒有底薪的,但是有提成。所以能掙多少就看你的本事了。

結束試用期的標誌也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三個月時間,而是在三個月內你有沒有達到一定的業績。如果沒到,對不起他們會直接pass掉你。

看上去是不是跟很多房產銷售一毛一樣?

那招人不需要成本嗎?好不容易招了人,又辭退,保險公司圖的什麼?

零成本發展業務和下線

說起保險公司為什麼這麼做,就不得不提的是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保險跟其他的商品銷售不一樣,並不是一手交錢一首交貨的模式,而是單純的交錢買保險,具體什麼時候用就看你什麼時候出事兒了,模式上一本萬利。

在別人沒事兒的時候讓別人買保險,其實是件挺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這個並沒有培養出保險意識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就借鑑了部分直銷的模式,通過發展熟人的方式來賣保險。

在員工試用期內,將保險推薦給自己的熟人來買,如果他最後經過了額定指標的考驗,那就證明這個人在人脈和能力上都尚可,那就可以吸納進公司成為正式員工;反之亦然,如果不行,那就辭退再招,不斷循環。

之所以說保險是”零成本發展下線“是因為,保險招人並不是由HR進行的,而是由各個保險主管做的事情。你覺得你需要拓展業務承擔更多的業績量,那你就去發展下線,公司不承擔招聘成本,經過以上的一套流程後,過了標準的留下成為正式員工。

總的來講,公司不承擔招聘成本,招得人無論能不能進公司都能發展身邊的人買一份保險(畢竟對沒經驗的人來說,勸說陌生人買一份保險的難度太高了,還是身邊人容易些,而基本上所有的入門選手走的也都是這個套路),對企業來講基本可以說是一本萬利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對求職者來講,卻是大大的不公平。都說做保險是一件損人脈的事情,這可不是白說的。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基本都不算是一份正規工作,因為淘汰率太高了。這也是很多像上啥班一樣招聘平臺,不允許房產和保險行業進駐的根本原因。

以上就是一些班妹兒的看法,歡迎各位討論交流。


上啥班

看到這個題目,我特意諮詢了保險行業的幾位朋友,基本瞭解了保險行業的套路,在此就為大家揭開謎底,偷偷告訴你們,假如他們停止招人,那麼他們的保險業務將沒有辦法進行下去!

01.告訴你一個保險行業的秘密

在中國,國人對保險的意識還是相對薄弱的。這種情況,在一線城市相對好一點,但是對於三四線城市就相當弱了。這種意識的薄弱,不是單靠廣告就可以洗腦,試想一下,要讓一個人沒有收益任何的錢或者物的情況下,每年拿幾千甚至上萬出來買一份不一定發生的事情,這簡直是相當難的事情。

為此,保險行業使用的模式類似直銷模式,也就是招你一人進來,其實就是看中你周圍的所有人脈圈子,親朋好友。因此行業內有人說,保險是損友的工作,一點都不假。

02.一入保險深似海,各位路人要小心

剛開始,你肯定是被別人拉進保險的圈子。首先,會打電話讓你參加一些類似的說明會,分享會。會議一般定在非常高端的會所或者著名的大酒店,參加會議的人都是西裝革履的。

接著,你會聽到一系列的演講:某某家庭主婦,從0-1成為月入幾萬元的保險經理,她的蛻變感謝遇到保險……某某人如何從醜小鴨,通過保險改變了人生……某某總監曾經也是路邊甲乙丙丁,但是通過保險,年入百萬等等……一系列的巧妙的內心捕捉,讓你內心洶湧澎拜。(2年前,我也參加了類似的說明會)

03.所謂套路的前因後果

接著,你恰好遇到職業的瓶頸等等,你選擇去做一名保險從業人員,那麼真正的套路才剛剛開始。

1)入職前三個月,你可能有底薪,也可能沒底薪,就看你的學歷資格等等,尤其是你過去的背景。比如我是培訓師,我周圍肯定有很多學生,所以我被認定是有人脈的人,那麼一進去卻是有底薪。

2)在入職三個月的時間內,你會獲得一系列的培訓,並且有考核。假如達成考核,可以通過認證,假如沒有達成,那麼就認定你是沒有人脈的人,直接會把你pass掉。很多人在這個階段,為了順利達成考核,都是給自己買,或者給身邊親人買。其實為保險貢獻了不少業績。

3)當你入職半年左右,你會接受一系列的培訓,告訴你:一個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遠!你需要發展團隊了!其實就是在告訴你,你需要從身邊的朋友下手了。坦白講,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好幾個做保險的人,每天不停的刷朋友圈,或者私聊,基本上都是令人比較反感的。為什麼說保險會損友,就是這個道理!

4)入職一年,底薪沒有,如果過去幾個月有業績,就有收入,如果沒有業績,就什麼都沒有,好多人受不了就走了,而留下來的可能就是適合乾的,手裡有資源的,能下得了面子的。當然還有一種,就是混日子的……

很多人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內心都很脆弱。因為當初為了支持自己做保險,很多親戚朋友都給自己買了,如今自己幹不下去,覺得對不起這些親戚朋友。但是硬撐下去,又是相當的痛苦,左右為難!

綜上所述,為什麼這些保險行業都在找員工,其實就是不斷的通過招人來增加業績。因為保險公司就看透你做不長遠,你來了,起碼你自己買了你身邊親戚朋友買了。如果你走了,對公司來說一點損失都沒有,因為沒有底薪的事情,對於公司來說,沒有任何的成本,就可以獲得金錢收益,你覺得賺的還是虧的?

因此,保險不虧是超暴利的行業!

職場上的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原因是現在保險業行情轉好,各保險公司因為業務增多所以招人。

8月3日,保監會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2017年上半年保險業市場運行情況:

2017年上半年,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1萬億元,同比增長23.0%。其中,財產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分別同比增長13.9%和26.0%;保險業資產總量16.4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7%。

財產險公司非車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681.5億元,同比增長25.4%,佔比首次突破3成,達31.9%。

人身險公司普通壽險產品增長迅速,萬能險規模佔比下降明顯。2017年上半年普通壽險產品佔比52.9%,較去年底上升16.7個百分點,萬能險佔比17.4%,較去年底下降19.5個百分點。從期限結構上看,期繳保費佔比提升,達33.1%,同比上升6.5個百分點;3-5年期和10年期及以上期繳業務佔比提升明顯,分別佔新單保費的12.1%和15.7%,佔比上升2.6和2.1個百分點。

資金運用規模和收益平穩增長。2017年上半年,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5.0萬億,同比增長8.3%,其中債券、貸款、股票比例上升,銀行存款和證券投資基金佔比下降。半年實現投資收益3717億元,投資收益率2.66%,投資收益平穩增長。

互聯網保險增長迅猛,或成下一業務發力點。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創新業務簽單件數46.66億件,同比增長123.6%。其中,退貨運費險27.35億件,同比增長53.0%;責任險4.19億件,同比增長17.4倍;保證險6.98億件,同比增長13.3倍;意外險3.36億件,同比增長1.45倍。


麵包財經

原因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險意識的加強和付費能力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已經從吃飽穿暖到防備風險以及做財務規劃這種更高層次的需求升級。招人是因為這個市場起來了,有龐大的需求。根據老王的瞭解,除了題主提到的這幾家公司,其他與保險業務有關的公司也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

根據老王的瞭解,大部分保險公司招聘的崗位是銷售崗,入行門檻雖然低,但是銷售是“剩者為王”的工種。很多人是衝著時間相對自由加入了保險公司,但是我們同時也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當給你時間自由的時候,你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有條不紊地推進這件事嗎?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說,還是要綜合行業、公司以及個人的潛質來權衡。不要被一些案例吸引就不加思考盲目選擇或跳槽。



獵頭老王

這些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大幅增長,而部分保險公司也逐漸採取了全牌照的發展戰略,甚至開啟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序幕,緊跟互聯網創新的大潮,這是近年來保險公司快速發展的真實寫照。當然,保險公司快速成長,與我們購買保險意識不斷提升有著很大的關係,但保險公司非常重視精算師,而在我們購買保險的同時,實際上保險公司已經計算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保險逐漸成為了我們的必需品。各個保險公司在拼命招人,員工入職後會經過嚴格的訓練,但從身邊從事保險的朋友經歷來看,做保險僅依靠底薪註定很快淘汰,而只有真正注重服務意識,注重用戶開發的保險人員,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提成。但,對於這個行業而言,大量招人的往往是保險銷售人員,而人員更新速度也很快,而不少保險銷售人員因承受不了嚴格的考核壓力,遭遇淘汰,或因競爭壓力過大,提成收入瓶頸而自主離職。然而,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在大量招人的同時,也會提升篩選率與淘汰率,優勝劣汰較強,但這樣的策略,卻給保險公司帶來了大量的新增客戶,有的保險人員為了保證業績,就從熟悉的朋友、親戚入手。不可否認的是,保險確實很重要,每個擁有前瞻性的人都會有購買商業保險的需求,但目前問題是,不是保險不可靠,而是保險人員流動性很快,針對性服務意識薄弱,同時銷售人員缺乏對購買保險的客戶進行詳盡的說明與風險提示,而不知情的客戶也因此受到損失。所以,對於我們的保險公司,針對性服務仍需有待提升,保險人員的專業水平以及職業道德仍需不斷增強,這也是對客戶負責的重要體現。


郭施亮

保險公司確實都加大了招人的力度,這是因為保險行業的營銷渠道正在發生變化,人力增長對保險行業保費增速起到關鍵作用。



保險公司長期依靠銀行渠道銷售保險產品,銀行一直在保險銷售渠道中佔據 “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類型,多以躉交型產品為主,也就是類理財產品,而在當前監管強化“保險姓保”和險企轉型的背景下,銀保渠道保費佔比明顯“斷崖式”下跌,保險產品結構也展現出從躉交轉期交、理財轉保障、銀保轉個險等趨勢。



銀保渠道的萎縮,個險經紀人和代理人渠道越發重要。根據保監會的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保險代理人規模806.94萬人,同比增長22.8%。

………………………………………………………………

關注“財經大白史晨昱”,換個姿勢聊財經。


史晨昱

剛退休那一陣子,我在網上發了個簡歷,本來是關於教育方面求職的,結果卻收到了無數保險公司的電話。無數保險公司求入職的電話。那時候對保險行業還不太瞭解,於是過去看了看,結果呆了兩天我就溜了。

保險公司現在採取的做法幾乎就是拉人頭的做法,以前能買保險的潛在客戶大概早就都被他們拉了個遍,剩下來的基本都是不想買保險或者已經有了一定量的保險不會再買的人了。可是,保險公司要業績增長,每月在原來的基礎上加碼,怎以辦呢?只有通過拉新人的辦法。

新人拉來,你得出單,否則你是呆不下去的。出不了單怎麼辦?自己買,想著反正買保險也給自己和家人一個保障,買就買吧。第二個月要加任務了,你也不可能總是給自己買,而且像壽險之類的買一單都要交上十年二十年的費用,自己總買顯然是不可能的,怎麼辦?拉上兄弟姐妹來買,再後來七大姑八大姨都被拉上一遍。到後來,實在黔驢技窮了,你也只好滾蛋了,而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新的業務增長點。如果每個月能招進百分之十的新人,或許就能增長百分之十的業務,做不了大不了走人,保險公司又不損失,他們可以接著再往下招人。

而保險公司招人的時候,那些老業務員說的所謂月收入幾萬塊,一年幾十萬的說法,都是糊弄人的,你要是相信的話你就輸了。

我在簡歷發出後,上述三家公司的電話都有收到,甚至同一公司各個區的分公司各位不同的業務員都會給你來電話喊你去上班。他們講得也很實誠,通過他們的手招進一個人他們可以拿到多少人頭費,然後你做的業務,因為你是聳招來的,他也可以有提成。他們一上來就跟我這麼赤裸裸 地說他們的辦法,然的告訴我,你加入他們,以後也這麼幹,收入不會少的。

去了兩天我沒去了,那位大姐一直在打電話給我。甚至過了半年多,還問我想好沒有,有沒有興趣一起賺大錢。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太可怕了。好吧,留著你們自己賺吧。


蘇小妮

曾經是保險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平安、國壽和太保,都是國內大型的保險公司,在個人壽險的市場佔有率上,平安、國壽和太保是排名前三的。

它們之所以“拼命”地招人,是因為他們在人壽保險的營銷體制上,採取的是保險代理人直銷制度。

保險公司的成本可控,不懼“拼命招人”

嚴格意義上來說,保險代理人並非保險公司的“員工”,他們與保險公司的關係並非勞務關係,而是代理關係。保險直銷員銷售保險,收取佣金,並自付個人所得稅,自己繳交醫社保。在這一點上,保險公司的成本是可控的。所以,儘管不斷在招人,但保險公司的人工成本,並不直接提高。

保險產品銷售難度大,行業淘汰率高

人壽保險是無形的契約產品。客戶在交納不少的保費,買到的只是一種無形的契約服務。所以,銷售難度上是很大的。因為難度大,所以代理人的淘汰率也相當高。保險公司需要不斷地增加“新鮮血液”,來維持、提高市場的佔有率。

保險公司其實也在招客戶

保險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銷售人員和準客戶要有高度信任關係。一般來說,保險代理人開展業務會從熟人開始,熟人做完之後,再進一步開拓,難度就增大了。很大一部分業務人員,熟人圈業務做完之後,就辭職了。保險公司通過不斷地招人,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招客戶”。

保險公司制度設計,招人有利益

保險公司的直銷體制中,有三大塊利益,一是業務佣金,二是服務佣金,三是管理津貼,要得到這三大塊的業務利益,需要不斷地開拓新客戶,服務老客戶和不斷地”增員“來換取職務的晉升。保險公司的內部的行話就是:保險三件事--展業、增員、轉介紹。每天簡單、堅持、重複地做,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在這樣的機制和氛圍下,保險公司各代理營業部,天天信奉一個”真理“--有樹就有鳥棲,有人就有業績”,招聘新代理人是常規任務。

“拼命招人”現象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目前中國的保險深度和密度還很低,各保險公司為了佔有和提高市場佔有率,採取“人海戰術”,是比較高效的一種形式。雖然,這種市場開拓的形式比較“粗放”,但在當下的中國,卻是行之有效的,短期內,還無法有其它方式來取代。所以,各大保險公司,“拼命招人”的現狀還會存在好一段時間。


以上分析,希望對題主有點啟發。


冷暖視界

壽險公司的業績,目前主要來自於個人銷售渠道。需要拼命招人。為什麼呢?大概四個原因:第一,保險公司要發展,需要賣出去產品,怎麼賣?保險名聲不大好啊。老百姓沒有幾個主動到保險公司去買保險的啊。怎麼辦?客戶不來,就走出去找客戶唄。所以業務員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啊。有人,意味著有業務,有業務,各級領導有成績,所以要拼命招人。第二,壽險業務員脫落率相當高,雖然公司許諾各種待遇,其實業務員不是公司員工,所有福利待遇都是跟業績掛鉤的,就是賣出去保險,有收入,賣不出去,喝西北風。沒收入,自然不幹。所以需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怎麼補充?拼命招人唄。第三,保險公司的銷售模式,也是講求團隊發展,和傳銷有些類似,金字塔頂的人提取下邊人的業績,位置越高,團隊越大,靠團隊的收入佔比越高,而自身單純銷售收入佔比越低,所以大家都想建團隊,因為單純賣保險多難啊,借力使力多好啊。所以到處拉人。第四,保險公司目前也很難培養出來那種專業銷售高手,也不願意培養,基本都是業務員進了公司,簡單培訓,立即推向市場。培訓中一個主要課程,叫專業化銷售,名稱好聽,其實就是告訴你到哪裡找客戶。哪裡找?親戚朋友唄,美其名曰緣故市場。這些業務員死纏爛打,親戚朋友找一遍,為了面子,人家買了幾份,接下來呢?哪有那麼多親戚朋友啊,沒業務了,就沒收入了,就慢慢不幹了。不幹了,怎麼辦?再招人唄!所以保險公司永遠都在招人。拼命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