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人更喜欢戏曲里的雅部还是花部?

carleo

清代人更喜欢雅部还是花部呢?这个得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是以乾隆时期为界限,乾隆之前的朝代,清代人更喜欢雅部,乾隆及以后的朝代,清代人更喜欢花部。

雅部指的是昆曲,花部指的是京腔、梆子腔、秦腔、花腔、徽剧、汉剧等十几种戏曲剧种。


先说说雅部吧,自明代中叶起,一直到乾隆前期,在戏曲界独领风骚,叱咤风云近三百年,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为其倾倒。

那时候,不管是皇家剧团还是民间剧团,基本上都有两名及以上的文人墨客,专门为昆曲写词,精通音律者,也大都在昆剧团为其效力。


从没落贵族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出现大量的昆曲戏词,就能看出来当时社会对于昆曲是多么的偏爱。

而花部,则是诸多地方剧种聚齐在北京发展,因为地方戏曲,想要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走上省城,走上京城,只有在大地方流行起来之后,才会慢慢的辐射周边地区。

古代跟现代一样,也是大城市引领潮流,只要能够获得京城的认可,对哪个剧种来说,都无异于是件天大的好事。

花部的这些剧种,大多数都产生于明末清初,在慢慢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地方剧团,大约在康熙末期,开始走向北京城。

但是花部剧种刚到北京并不受欢迎,因为地方戏出自民间,无论是腔调还是唱词,都显得极为粗鄙,甚至有些剧种,在唱词里夹杂着一些污言秽语。而北京人习惯了昆曲的雅致,所以一直很抵制花部,朝廷的人更是对于一些剧种进行禁演。

后来花部剧种开始向昆曲学习,吸收昆曲的长处,又跟花部内部的剧种相互学习、暗自较量,经过慢慢的发展,几十年的沉淀下,地方戏越来越受欢迎,而昆曲则日渐衰微。

大概在乾隆初期,昆曲的影响力已经不如花部中的京腔了,再到后期,京腔的声势越来越高,当时京城有九个城门,很多戏曲都在城门演出,因为百姓钟爱京腔,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盛大场面。

而那时候的昆曲,则是门可罗雀,能够守住一个城门就不错了。

所以清代人在乾隆年间之前喜欢雅部,但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就喜欢上了花部。


戏曲说

在清代戏剧中,雅部指昆曲,主要是杂剧和传奇,较为雅致、细腻,因此得名;花部指地方戏,如京剧、秦腔、梆子腔等,较为通俗、朴实,种类杂乱繁多。清代中前期,雅部占据宫廷戏剧的主导地位,到清朝后期,雅部逐渐衰落,花部逐渐兴起。

戏班表演场景

明代中期,昆曲逐渐兴起。经过与地方戏种的长期竞争,昆曲逐渐占据了优势。进入清代以后,尽管各种地方腔纷纷兴起,但昆曲仍然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昆曲被称为“正音”,而其他地方戏则受到歧视,但清代前期并没有出现雅部与花部的名称。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开始出现雅部与花部的区分。花雅之争从明代中期一直持续到清代中后期,到清代道光时期,雅部逐渐衰落,花部取得优势。

戏台老照片

清代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城市人口空前增加,加上交通日益便利,更多乡村戏班进入城市之中,北京、扬州、成都、广州等城市都聚集了大量戏班。当时戏曲的中心是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扬州。北京因为是京城,满清权贵、高级官吏、富贾大户都酷爱看戏作为娱乐消遣,花部与雅部的优秀戏班都云集京城,南方的著名戏班如徽班也大多前往北京,以争取观众,扩大戏班的影响力。扬州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在清代以盐业发达著称,大量盐商云集扬州。这些盐商生活奢靡,爱好豢养戏班或雇佣戏班唱戏,因而扬州也是戏班云集之地,南方各省的戏班大多前往扬州表演。

戏班后台

清代中期,花部之所以能够战胜雅部,就在于花部能够不断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因而获得了空前发展,并在与雅部的竞争中最终胜出。雅部则由于剧本缺乏新意,老化十分严重,导致观众大量流失。雅部衰落以后不得已而向花部学习,在剧本上向花部借鉴,创作了一些新的剧目,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浅显易懂。此外,雅部还在配音、语言、唱腔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雅部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此同时,花部也在剧目、唱腔、音乐等方面积极向雅部学习,使花部摆脱低俗化倾向,更具有艺术性。雅部与花部在清代长期处于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的特殊关系。


参考文献:

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王卫民:《戏曲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刘祯:《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个人简介:张晶,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副会长,从事季我努学社影像中国史方面相关工作。曾参与学社重大项目李顿调查团资料整理工作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外籍侨民史迈士的撰写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