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書福講話,滿滿的都是危機感,恐怕這才是吉利崛起的真正原因

吉利崛起了嗎?其實並沒有。不僅沒有,事實上還差得遠。但如果問你,中國最有希望崛起的汽車企業有哪些,恐怕少不了吉利。這是為什麼?

听李书福讲话,满满的都是危机感,恐怕这才是吉利崛起的真正原因

吉利汽車董事長 李書福

李書福又放大話了

5月29日,浙江寧波龍灣論壇,李書福又放了一些“大話”,不過這次不是攻擊同行,而是希望能合作共贏。

這和上汽集團提出的“創行者”概念有相似性。令人震撼的是,這些話出自一個民營企業家之口,振聾發聵。

李書福式大話一:“和國外同行比起來,中國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不能迴避的。大眾、雷諾日產、豐田年產銷在千萬級,我們只有100多萬,還是太小了。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吉利願開放協作,討論一切合作可能性。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機遇,也是無窮的挑戰。”

“大話”二:“中國確實生產了不少車子,但和國外的同行比起來,中國的汽車工業面臨的汽車和挑戰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必須要去面對,而不能迴避。5年以後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完全放開,沒有任何門檻,外國的汽車公司完全可以在中國換一種方法來發展。

如何用好這短短的五年時間,這既是中國汽車公司的機遇,也是一個無窮的挑戰。外國的汽車公司也在做規劃,如何與中國的政策相協調,如何更好的迎接五年以後的機遇,抓住中國這個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機遇。”

“大話”三:“如果不是真實的投入到這一場競爭當中來,光是炒作的話,是炒不出競爭力,炒不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

“大話”四:“只有合作,包容發展,汽車才能可持續發展;任何單打獨鬥,關起門來發展,是很難成功的。吉利願意探討跟全球產業鏈討論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新能源、電動汽車專用架構模塊也很願意共享。”

當汽車圈的國企、央企還在為自家汽車品牌的生存而戰的時候,私營企業主李書福卻考慮起了中國汽車的未來。這樣的胸襟,的確不凡。

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

李書福說,“中國確實生產了不少車子”,是多少?2017年是2,900多萬輛,連續約10年世界第一了,但是有什麼用?

作為觀察者,你能不能聽得出李書福說的這句話背後,滿滿的淒涼?

“中國確實生產了不少車子”,——注意,是“確實”,其後半句的意思,不用我補充你也知道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李書福,這個“眾人皆睡我獨醒”的瘋子,還在試圖喚醒和他同行的人。

視評君認為,李書福絕對沒有普度眾生的意思,他是發自內心的覺得,幹了這麼多年汽車,集一國之力搞的汽車,只有這種水平,實在淒涼。

就像中興通訊一樣,只要美國宣佈說,不再提供核心元器件給你,中興通訊立馬癱瘓。

汽車領域呢,核心的元器件,主要是發動機和變速箱,同樣掌握在老外手裡。

自主汽車,連自己的老百姓都嫌棄,為何,無非是技術不如人。再加上品牌、外觀、內飾設計不如意,如果不是價格便宜,就沒有人會買了。

假設老外不給中國汽車公司提供核心元器件,能不能殺死中國公司呢?

如果僅僅是發動機,顯然不能。中國已經具備一定了發動機開發生產製造的能力,只是能力還比較弱,多數情況下只能給本土品牌供貨。

但如果加上採孚埃、愛信、格特拉克等變速器公司,博世、大陸集團等核心零部件公司的話,只要他們稍微動一下手指頭,中國的汽車公司就會喘不過起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跟通訊領域不同,汽車領域能找到的替代供應商會多得多,基本不會發生中興通訊這樣的事件。

但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實力極其落後,甚至在很長的時期內,遠不如韓國公司,這是事實。

即便是現在,依然有很多國人寧願買一輛現代、起亞的車型,也懶得去搭理國產車。

拿目前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最高的上汽集團來說,其世界排名是41位,但如果拿掉他家旗下的合資公司的品牌——大眾品牌、通用旗下幾個品牌,還剩多少是自己的?

2017年的數據,上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銷量僅為52萬輛,遠不如吉利,吉利是100多萬輛,但這依然不及國際上大的汽車集團的零頭。

奇葩的是,上汽集團全年銷量卻達到了690萬輛,中國排名第一。中國第一,但自家的品牌卻只佔到極其微博的份額,過去數十年來,——注意是數十年,不是一兩年,——這種只褥羊毛不求自強自立的發展模式,以“合資合營”為代表,非常的普遍。

從某種角度講,這種合資合營公司不過是海外汽車品牌的渠道商而已。針對這一現象,李書福曾經痛批:“汽車合資就像是吸食鴉片”。

不僅如此,上汽集團旗下的榮威、名爵品牌,創立十多年了,到現在都不盈利,靠合資養著。進程非常的緩慢。

道理很簡單,以前都忙著去搗鼓合資品牌,賺消費者的錢去了。躺著就能掙錢,誰還辛辛苦苦吃力不討好去大力發展自主?

但如今,局勢不同了。現在中國決定再次下降汽車進口關稅,放開合作方式,歡迎外商獨資建廠。國內那些稍微有點市場頭腦的公司意識到了危險,開始行動起來。——以上汽集團為代表的企業,這些年開始大力扶持自主品牌。要不是這些年略有警覺,恐怕還要更慘。

吉利汽車再次來到“十字路口”

最近幾年中國汽車產業界發生的幾件大事,讓視評君聞到了一絲濃濃的火藥味。

前不久,上汽集團舉辦了第二屆“創行者”大會,再一次強調“開放·融合·共行”;比亞迪在北京車展前夕宣佈向開發者開放其智能網聯繫統,包括開放341個傳感器和66項汽車控制權;更早之前,一汽和東風宣佈共建前瞻技術創新中心。

拿比亞迪來說說。此前在動力電池領域無比自傲的比亞迪,2017年起宣佈向業內開放其動力電池業務。為什麼?如果不開放,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一定會逐漸萎縮。

小小的一個汽車動力電池尚且如此,更何況如今需要更廣領域的開放合作,才能玩得起來的智能網聯。

上汽集團宣稱自己在混合動力、純電動、氫動力三條線同步發展,但大家都知道氫動力玩得好的是豐田。

李書福稱:“我十幾年來研究甲醇汽車,投入很多錢,真的是上躥下跳。燃料電池也在研究”。但吉利的甲醇汽車,只能是一個種局部的解決方案。而吉利的燃料電池研究,究竟何種水準,沒有人知道。

比亞迪一度聲稱自己是純電動領域的專家,但很快,其主打的“鐵電池技術”,因為能量密度低被市場無情拋棄。比亞迪不得不轉到三元鋰電池領域來,而這一領域的領先者同樣是外企,包括LG化學,松下等等。

在新的一輪競爭面前,中國汽車工業的“鉅子們”,依然所剩無幾。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突然又“湧出了”300多家造車新勢力,一起進軍電動汽車。這樣的亂象,讓李書福徹底感覺到,一個瞎扯淡的時代來了。

於是有了北京車展期間,李書福的那句名言:“互聯網公司造車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拿新勢力蔚來汽車舉例,車子還沒開始賣,甚至工廠生產線的檢驗、測試都還沒好好做完,居然就傳出了其將在美國融資上市的消息。

這種忽悠資本瞎折騰的事,實在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好在蔚來是在美股上市,如果上市成功,割的是美國的韭菜。

但是蔚來汽車之外,全國各省市、數百家品牌一起來投汽車領域,重複建設、重複投資令人歎為觀止。光一個寶能集團,短短半年內就宣稱規劃投資1,800億人民幣做新能源汽車。

這種是個土豪就能幹汽車的現狀,估計讓李書福實在是有些看不懂。

一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走到今天的吉利汽車,如果不是李書福無處不在的創新精神和憂患意識,吉利汽車何德何能能有今天的地位。

但就是這樣一個企業,恐怕也有被“門口的野蠻人”依靠資本、依靠所謂的“模式創新”砸個粉碎的危險。

而反觀海外車企,無論是在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領域,或者在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領域,一步一步走得竟是如此的紮實。這也難怪李書福近年來要如此振聾發聵反覆呼籲了。

但,亂象已經鑄就,殘局已經搭建完成,最後解局的,恐怕還得靠中國的韭菜。

中國汽車產業,再一次來到了十字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