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的香港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深思?

慢病管理的香港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深思?

随着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长,医疗费用连年攀升,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这种局面当然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据香港医管局普通科门诊的数据显示,在2016/17年慢性病患者有近75万人,较六年前增加36.4%,其中患三种或以上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按年升高7.6个百分点。

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慢病,香港特区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香港实际的管理模式。

组成特色“医联体”

提高慢病管理人才素质

有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

对慢病进行风险分层管理

依据先进的循证指南,对慢病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风险水平对病人进行分层管理,即“结构化的病人服务计划”。如1级风险的人群,可对其实行支持性自我照顾,对2级风险(高危病人)实行专科医生疾病管理,3级风险(高度复杂的病人)实行病例管理。

加强慢病患者自我管理

慢病管理的香港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深思?
慢病管理的香港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深思?慢病管理的香港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