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孩最快樂時光:每週擠3小時公交車見媽媽

  • 新聞來源:重慶晨報
  • 點擊數:
  • 日期:18-05-29 14:40:27

每週擠3小時公交車見媽媽 是12歲留守女孩最快樂的時光

週五,最後一節自習課!下課鈴還有5分鐘,坐在後排的林美媛已悄悄收拾好書包,只等鈴聲一響,就第一個衝出教室。從西彭三小乘437路到帽合,再從帽合乘217路到花卉園,然後從花卉園乘879路到龍山中學……林美媛回家的路超過3小時,但每逢週五的這個下午,擠公交回家仍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留守女孩最快乐时光:每周挤3小时公交车见妈妈

媽媽就在主城,今年12歲的林美媛卻被“留守”了,一“寄宿”就是6年。

6年前,九龍坡區唯一的寄宿制小學西彭三小有200個寄宿孩子,如今,從200個減少到45個。對於一所寄宿制小學,學校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孩子能回到父母身邊!

6歲時開始“寄宿”生活

6年前的記憶,林美媛已有些模糊。

她只記得當時媽媽帶著她坐一輛能把屁股“抖”得發麻的小三輪,回到小時候曾經生活過的西彭鎮。因為爸爸在四川上班,媽媽在主城上班,和外公外婆生活的美媛多了一個身份——“留守兒童”。

最初,幼兒園、學前班,媽媽堅持把美媛留在了身邊。但小學,是一道無論如何邁不過去的坎!“到哪裡才能給孩子找一個在主城上學的地方?”最後,在距渝北的租賃房大約50公里的老家西彭鎮,美媛媽媽找到了九龍坡區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學——西彭三小。

西彭三小教務處主任陳春霞介紹,2007年7月,西彭三小建成九龍坡區西部首批寄宿制小學校,教師宿舍改建成“陽光公寓”。

2012年,美媛上一年級當年,西彭三小600多個孩子中有200個選擇寄宿。其實,美媛媽媽也會懊惱和糾結,每月辛苦掙兩三千塊錢,讓孩子“留守”,到底值不值得?

6歲的林美媛開始了“寄宿”生活。開學那天,美媛媽媽把學校轉了個遍:6個孩子一間宿舍,有空調、洗衣機;早餐有雞蛋、稀飯、包子、饅頭;每天早上6點10分起床,晚上8點半睡覺;還有老師管著學習、生活……美媛媽媽感覺:比在家都強!

可孩子想家了怎麼辦?“那就讓老師幫忙,給家裡打電話!”美媛媽媽想,就像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反正是要哭的,但哭一哭就好了,最多一個月就適應了。

但孤獨的心靈,爸媽又知道多少?

宿舍流行“大帶小搭配”

如今,12歲的林美媛早已習慣了寄宿的生活。

清晨6點10分是起床時間,疊好被子、收拾物品,快速紮起一頭長髮,林美媛一邊掃地,一邊哄著、催促著下鋪的小夥伴趕緊起床,“小懶豬,太陽都曬屁股了,快起床了!”

6個人一間的宿舍“大帶小搭配”,大的離開了,小的又住進來。“家”門口,“葵花小築”的名字,還是之前林美媛和幾個大點的孩子一起取的,她們希望自己像花兒一樣,在陽光下綻放!

一轉眼,林美媛成了最大的孩子。

林美媛的下鋪住的是個一年級的小姑娘,有點愛哭、也有點賴床。有時候,小姑娘不起床,林美媛就催促著她起來;有時候,小姑娘不會洗臉、梳頭,宿舍裡幾個大點的姑娘都會來幫忙。還有的時候,小姑娘一個人想家哭起來,一屋子的人也都跟著哭起來……

上週三,中建三局房地產公司西南分公司的志願者們來到西彭三小和孩子們提前過兒童節,孩子們收到了一份專屬自己的“心願禮物”。林美媛收到的是用禮物袋裝好的書籍。

“開心嗎?”志願者問孩子們。

林美媛禮貌地點點頭;劉書豪小心翼翼、捨不得拆開包裝盒;一年級的柳眉緊緊抱住懷裡的芭比娃娃……但說到父母,孩子們的臉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話少了許多,對於父母的“缺位”,很多孩子選擇理解,“他們是為了讓我有更好的生活。”

今年53歲的宿管老師劉學梅,是“陽光公寓”唯一的生活老師,也是西彭鎮孩子最多的“媽媽”。

在劉學梅眼裡,寄宿學生更獨立,生活能力更強,也更樂於幫助別人。每天清晨,劉學梅一間屋、一間屋地叫孩子們起床,忙不過來,都是大點的孩子幫著小點的孩子,幫忙鋪床、疊被子、洗臉……每天三餐、做操、看電視,也都是大點的帶著小點的孩子。

3小時回家路和一個心願

怎樣才快樂?對於12歲的林美媛來說,回家,是一週裡最快樂的事情!

週五下午4:30,下課鈴剛一響起,林美媛便飛奔出教室,從西彭三小到帽合的437路半小時一班,她必須趕在最前面,才能保證順利乘上最近的一班公交車。從西彭三小乘437路到帽合,再從帽合乘217路到花卉園,然後從花卉園乘879路到龍山中學……回家的路超過3小時。

其實,高高興興地回家,有時也會覺得沒學校好玩。而一般情況下,和媽媽吃過一週當中最豐盛的晚餐後,媽媽開始洗碗、做家務,她看看電視,就要各自睡覺了。第二天,媽媽上班了,家裡又只剩下她一個人。

最難過的是週末下午,一個人乘公交車回學校的路上,相伴的常常是無聲的淚水。

“而有的孩子,即使到了週末也不願意回家。”陳春霞介紹,有的父母長期不在家,還有的爺爺奶奶也在務工,孩子回家也沒人管,無規律。

電話、視頻成親情連線

作為一所寄宿制小學,西彭三小相關負責人經常被問道,“孩子想爸媽了怎麼辦?”事實上,在西彭三小,多媒體教室、現代化教具一應俱全,如果孩子想爸媽了,可以找老師幫助,給父母打電話,電腦室也安裝了攝像頭,孩子可以和父母視頻聊天。

緩解對父母的思念,電話、視頻,這也是一種親情的連線。

而為了讓這種來自心靈的“連線”常態化,讓孩子因為親情的感染更加快樂,每逢節假日,學校都會舉行各種遊戲、活動。從2007年至今,每年12月的第四個星期,就是學校每年一度的“留守兒童關愛周”;老師也鼓勵孩子們給父母寫一封信、打一個電話、畫一幅畫,來促進父母和孩子都不擅長的溝通問題;而通過收集心願,佈置心願牆,在活動中滿足孩子們的各種願望……

從2013年開始,西彭三小就著手學生心理輔導,派老師到西南大學等高校參加心理方面的培訓。同時,通過遊戲、體驗,家長課堂、親子課堂等,對家長進行全校、分年級培訓。

數字在減少,讓人高興

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據介紹,2010—2013年,是學校寄宿生最多的時候,三層樓的“陽光公寓”住了200個孩子。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寄宿學生減少到45個。

這位負責人分析,這個數字的減少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城市化戰略、工業園區的建設,當地人口遷往鎮上,深處農村的生源在減少;二是國家和政府多措並舉,助推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村通了公路,公交車開進農村,不少家庭還買了轎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但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讓家長留在孩子身邊!

這位負責人說,上學期,他在學校舉辦講座時,就有位媽媽找到了他,說:“每次打電話,孩子都說和她沒話說,自己辛辛苦苦打拼都是為了孩子,這讓她覺得很傷心。”

換位思考,家長很久回來一次,父母不瞭解孩子,孩子也不瞭解父母,那麼,你們之間的橋樑在哪裡?除了血緣,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東西來溝通,久而久之,親情必然會淡漠。

情感的缺位,往往讓更多的家長希望通過物質“補償”,這也是留守兒童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對於這些孩子,挫折教育就尤為重要,“有的孩子膽小,你就要培養他勇敢和堅強;有的孩子自卑,你就要教會他接納和微笑……”(文內孩子為化名)

全市22萬留守兒童 基本消除無人監護

針對留守兒童問題,重慶在過去一年全面落實關愛保護政策,制定印發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兩單兩書”,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幫助3777名留守兒童登記落戶,437名留守兒童返校復學,22萬留守兒童基本消除無人監護現象。

在九龍坡區,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底,全區農村留守兒童255人,較上季度減少6人。

九龍坡區通過聯合鎮街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入戶調查,逐項核實留守兒童數據,為每一名留守兒童建立基礎信息檔案冊,全面掌握全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分佈狀況、特徵信息等基本情況,做到人員底數清、家庭情況明。

在渝北區,通過多方聯動,區婦聯主動對接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門,信息共享、統籌聯動,及時協調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保障政策落實、生存發展等方面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

從源頭上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重慶兒童救助基金會副理事長李新慧介紹,關愛和保護留守兒童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各方形成良性互動,發揮合力。他們一直在呼籲,不能把孩子丟給老人,要讓家長認識到陪伴和關愛對於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讓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

今年春節,開州區大量外出務工父母回家過年之際,區婦聯聯合區教委、區關工委、區群團活動中心在全區開展關愛留守兒童之“讓愛回家·陪伴成長”主題活動。圍繞“陪伴”主題開展座談會,家長沙龍、親子互動,傾聽兒童說說心裡話等一系列活動,就是希望家長深刻理解陪伴在不同階段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父母沒辦法返鄉的,怎麼辦?渝北區提出“源頭治理,減少留守”。各級婦聯組織會及時與農村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取得聯繫,督促家長擔負起法定義務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