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走上街頭,女觀眾配合演出 “她真不是我們安排的托兒”

一塊醒木、一把摺扇、一身長袍……在街頭表演相聲,成了大一學生遊順翔和李鑫銅近一個月的週末常態——除了人們熟悉的街頭音樂表演,讓人驚喜的是,此次藝術盛會上,曲藝表演也來亮相。以往只出現在劇院裡的相聲表演也在這個五一街走出室內,站上了街頭。遊順翔說,對一個演員而言,觀眾的掌聲便是最好的禮物。

相聲藝術走上街頭,女觀眾配合演出 “她真不是我們安排的托兒”

一拍即合

同班同學成相聲搭檔

5月25日,西村B入口,一陣快板響起,麻辣盒子的表演就要開始了。路過市民有的放緩了腳步,不一會兒,表演區前的空地上便裡裡外外地圍了三層觀眾。其中不乏五六歲的小孩子,看到兩位演員誇張的肢體動作,止不住地咯咯笑。

兩位表演者,一位叫遊順翔,18歲,北方人,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跟著老先生學快板;另一位叫李鑫銅,同樣只有18歲,出生於豫劇世家。目前兩人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表演專業,是同班同學,因為志趣相投,兩人一拍即合加入了 學校相聲社團。李鑫銅笑言,“我以前學的是戲曲,但相聲裡有‘說學逗唱’,我在‘唱’這方面會有優勢,他(遊順翔)在‘說’上面比我瞭解得更深,所以平常我倆會互相交流。”

相聲藝術走上街頭,女觀眾配合演出 “她真不是我們安排的托兒”

他倆將在學校裡表演的相聲視頻傳上微博,沒想到麻辣盒子的創始人範超聯繫上了他們,並問他們是否願意加入麻辣盒子這個團隊,遊順翔和李鑫銅當即覺得這是個鍛鍊的好機會,沒有過多猶豫就答應了。

打磨劇本

會根據同學的反應做修改

從網上找到傳統相聲劇本,再對裡面的東西進行刪改和增加,加一些比較有趣的笑料和本土化的元素,這就是遊順翔和李鑫銅打磨一個劇本的初始狀態。有了劇本,開始上手練。

兩人的寢室離得不遠,每晚洗漱後,他們就穿著睡衣跑到走廊上開始練相聲,從十點左右持續到十一二點。聲音驚動了旁邊寢室的同學,大家就搬個小板凳跑出來,坐著聽相聲。“同學們來聽我們排練,其實對我們來說是好事,讓我們排練的時候更有氛圍,有了現場反應,我們也會根據這些反應再對劇本做適當修改。”遊順翔補充道,“像在同學圍觀和反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劇本里有哪些不足,例如有些北方人能聽懂的包袱,南方人卻好像並不明白。”李鑫銅接著說:“一般我們最少花一個星期打磨劇本,讓同學聽了給意見。天天練,本子都不用背,練都能練會。”

第一次走上街頭

女觀眾配合演出是“最大的一場意外”

街頭演出更考驗臨場發揮

掌聲是演員最幸福的時候

儘管表演風格看起來已經十分成熟,但兩人接觸表演才不到一年時間。遊順祥表示,為了讓大家更為了解相聲這一傳統藝術,便決定報名街頭藝人的招募。演員們長衫著身,身前桌子上擺放著傳統“三大件”:手絹、扇子和醒目,而作為“紮根”於茶館、劇院等舞臺的相聲演員,要走出室內,站上街頭,這樣的形式對於團隊所有成員以及觀眾都是十分新穎的。而把相聲搬上街頭,對於演員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街頭表演和在學校表演不一樣,在街頭,可能路人隨意看一眼,覺得不好聽就走了。學校裡的演出,觀眾都是老師學生,氛圍更好些,也沒那麼大壓力。” 遊順翔和李鑫銅表示,在街頭說相聲,也更加考驗臨場發揮的能力,“我們會觀察下面觀眾任何一個反應,看到後就會根據這個反應改劇本,比如下一句本子上本來不是這樣的,但是觀眾反饋了,我們就會臨場改詞兒。”遊順翔說,“對一個演員來說,觀眾的掌聲是最好的禮物。“大家停在這裡聽你說,就說明你有這個魅力能讓觀眾站得住腳。或者是在你表演結束後,你一鞠躬,大家給你鼓掌,我個人覺得這是作為演員最幸福的時候。”

相聲走上街頭,也是迴歸傳統

跟著麻辣盒子團隊演出了幾場後,兩人坦言從老師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不演出的時候,會經常跟老師聚在一起‘聊活兒’。哪怕老師們只提點一句話,這句話就可以提升我們一場表演的整體效果。” 遊順翔舉了個例子,比如剛才那場“口吐蓮花”,“我敲完對方的頭,要根據對方做出的不同反應,分別回應‘啞巴鑼‘、‘遲鈍鑼’、‘瘋子鑼‘三個詞。這三個詞是傳統包袱裡才有的,也是經過老師提點後,我們才把這些詞加上的,加上後,這個包袱就更完整了,而且多了笑料。”

麻辣盒子的創始人範超介紹,目前團隊有七八位成員,“我們的節目不固定,隨機性也很強,誰有時間誰來,兩個小時的演出時間,你演一個,他再演一個,跟唱歌差不多,也是張口就來。”面對一些“相聲怎麼會搬到街頭上的”質疑聲,範超談起了相聲誕生之初就是“街頭藝術”,“很早之前,藝術家們迫於生計,為了養家餬口,出來說相聲,那時的藝人演藝水平是很高的,因為他們表演不好觀眾就不會投錢,就得餓肚子,於是他們鼓搗出來各式各樣的絕活。後來,這些藝術家紛紛被請進了劇院。現在我們做這個街頭表演,其實也是迴歸傳統,希望把相聲更好地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