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联播之——爆竹

春节民俗联播之——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给大家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

过春节,燃爆竹,红火热闹。

为什么叫“爆竹”呢?

这得从头说起。

2000多年前,那个时候没有火药和纸张,汉族人在过年的时候用火烧竹竿,使之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用以驱逐瘟神,祈求安泰。故称爆竹。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后来,炼丹家葛洪在炼丹过程中由硝、硫、炭混合发明了火药。

此后的爆竹便由竹筒装上火药制成。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武林旧事》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亦称“爆竹”。

宋人有诗曰:“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范成大在《爆竹行》中详细描写了燃放爆竹的过程:

“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南宋时,开始有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竹。

明代时,“二踢脚”出现了。

黎淳有《爆竹》诗为证:“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这“升天雷”,即“二踢脚”。

春节民俗联播之——爆竹

历代文人大家关于春节燃放爆竹以贺岁的诗作有很多。

《荆州十首》

苏轼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与谢三学士唱和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

欧阳修

万瓦青烟夕霭生,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羽觞称寿彩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

《壬子除夕》

陆游

前村後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岂知一出践忧患,歛缩岂复希功名。

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

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

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

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

茆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举屠苏觥。

春节民俗联播之——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人们也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燃放爆竹已成为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娱乐喜庆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