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从悲痛到愤怒,从绝望到复仇,堪称德国版《三块广告牌》的《凭空而来》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及口碑。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黛安•克鲁格表演细腻而动人,称得上实至名归的戛纳影后。而导演法提赫·阿金着眼于社会问题,对于德国如今又缓缓抬头的新纳粹主义,从移民后裔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凭空而来》与长颈鹿精曾经安利过的《方形》相辅相成,构建成别样的欧洲现状,两片连起来看,会别有一番味道!

1.从绝望到以暴制暴。

《凭空而来》开场的前十分钟里,就展现给观众一个从喜到悲的巨大冲突。新纳粹分子因为种族歧视,所以极端排外并策划恐怖袭击。女主痛失所爱,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瞬间殒命。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没有私怨,没有宿仇,这一切的伤害都是凭空而来,也正好应对了片名。在手机拍摄下的画面里,两人原本的幸福就来之不易,但现在失去对方的痛苦却同附骨之疽,如影随形。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女主当然无法承受这种绝望,所以一开始寄希望于法律来制裁罪犯,但是就和《三块广告牌》里一样,法律的无力和政府部门的低效让女主无比失望,最终决定用私人方式解决问题,逐渐成为复仇女神。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除去最开始的片刻温馨,整部影片基本都笼罩在压抑分氛围当中,似乎再也不会有放晴的那一天。黛安•克鲁格把那种陡然失去一切的煎熬,展现得非常细致。正是因为影后那开挂的演技,让故事人物情绪变化随着片段的切换富有层次,一步一步推进,有渐入佳境之感。导演也在很多细节展现女主的情绪变化,包括暴起的青筋,痛苦的神情,以及躺在儿子床上不能自控的悲恸状态,都非常到位。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因为无法伸张正义的绝望,最终引发的以暴制暴,自然反映了社会司法体系的不足,而用一个女人的决然来还击极端组织和种族歧视,内在的含义远比我们看到的东西要多。

2.不由私仇出现的社会问题。

当这个社会出现问题,一个有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就会用自己熟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去探讨或批判,给观众在平凡生活之外带来了许多刺激和提醒。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可能因为表达的主题跟相似,很多人把《三块广告牌》和《凭空而来》放在一起比较,不过长颈鹿精觉得两者还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磨蹭和愤怒,以及由愤怒燃烧后的和解。而后者则抛出的社会问题不是私仇引起或决定,自然更加棘手和绝望。

3.和平不意味着安全。

任何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其内在能量都是极大的。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信仰之间发生的碰撞和冲突,试图用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单独的个体故事中,讲述宏大的命题。女主的遭遇,有着对貌似和平的世界的思考,大多数人因为身处稳定的高墙之内,本身就忙于生计,困于生活,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高度去看到这些隐形存在的问题。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就如同女主,如果不是遇到了这件事,她可能会跟丈夫偶尔吵架,但俩人感情稳固;继续抚养儿子长大,看他结婚生子。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她不会察觉到社会发展滋生的问题正侵蚀着自己。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假如你是女主,有同样的遭遇却无人主持公道,那么该如何选择?和平不意味着安全,稳定也并非平静,那些当今社会环境里的不安和动荡才是真正需要人们深思的问题。

面对恐怖,如何反抗?唯有复仇,以血换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