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應該如何留住鄉愁?

麗影視覺

想留住鄉愁在一些農村真的很難!

現在二十歲以下的農村人,要麼讀書,讀到高中,大學,一般就會在城市謀職落腳,成家立業,不會再回農村老家的。要麼務工,再不濟掙了錢,也會在隨近的城鎮買房,成家,男孩不在城鎮買房,討老婆都難!他們也不會回去了,三十歲至五六十歲,在農村成了家的,現在大多都在城鎮中務工,經商...這個年齡段在老家的都很少。剩下的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他們在一年年自然減少!

農村,可預見常居人口,一二十年後會大幅減少!帶來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農村正在沒落,泠清,荒涼!

要想留住鄉愁,首先要留住人!

要想留住人,必須讓人在農村掙到與在城市裡相差不太大的收入,人才能安心在農村生活。那就必須要有產業的支持:要麼是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農業,要麼有景觀條件的地方,放棄農業搞旅遊,要麼是低汙染低能耗高效益工業,吸引農村人就近就業。其次,縮小農村與城鎮社保差距,再次,建全建好農村基礎設施。

有人在農村,才能談得上“保留鄉愁”,維護住“農村”的存在。

否則,一切都是空話!


篤山猴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崛起了一大批現代化的城市,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大山,走進城市,他們四處奔波,求學,打工,創業,有的人留在了城市,有的人選擇了仍住在鄉村。

不管人們的生活怎麼轉變,而大多數人的命運還是背井離鄉出外打工,或者在外創業,真正願意居住在農村,在農村創業的很少,一輩一輩的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最早一批打工的人已經老去,而他們的後代仍然重複著他們的腳印,跟隨他們的步伐,仍然選擇通過在外面打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鄉愁,漂泊,思念。

所以:

即便有些人願意留在鄉村,又有多少人會種地,多少人吃得了那種苦,受得了那種罪,即便他們是現代新型農民,有多少人忍受得了寂寞,忍受得了初期大規模的投入,在前面幾年前沒有什麼回報,甚至自己投資中的一些經濟作物,最後卻沒有市場,賣不掉,或者虧了本。

再說了,並不是任何人都有頭腦有眼光,我看過太多在鄉村創業的人,大多數人種的果樹都是葡萄,然而要說規模,又不是特別大的規模,所以形不成品牌,也不可能拉到外地去,到處都是種葡萄的,在本地肯定也沒有多少市場,這樣的人怎麼能夠不虧損?

流浪在外的人,生活也不是看起來那麼的輝煌,城市競爭壓力大,套路深,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相信眼淚,也不是你吃苦耐勞就能出人頭地。經濟發達的地方,從來就是各種人才的聚集地,普普通通的人在外面也就是三四千四五千一個月的工資,二是留在北上廣深的人,即便比內地高個兩三千,較高的生活成本算下來,也和內地差不多,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漂泊,流浪在外面是濃濃的鄉愁,想念家鄉的一山一水,想念老爸老媽做的飯菜,想念遠在家鄉的妻兒子女。

鄉愁其實就是一股濃的化不開的酒,一粘就醉。不是農村,要留住鄉愁,而是流浪在外的人才有鄉愁,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其實家鄉父母做的飯菜也未必就比我們在外面做的好吃,因為有了親情,有了鄉愁,有了父母的日思夜想,有了,從小到大,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我們長大的恩情,所以在外的人特別想念家鄉的一切,包括飯菜,所以我們會感覺家鄉的任何東西都好吃,這就是一種鄉愁。



其實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要如何留住鄉愁呢?

留住鄉愁,要突出鄉村的地域特色。隨著國家對鄉村建設及改善農村居住條件等方面有利於推動農村精神文件建設。

留住鄉愁,要弘揚當地農村文化。每個鄉村都沒有每個鄉村的文化和歷史,我們要蒐集、挖掘、整理當地農村文化,如:當地方言、當地習俗編寫讀文或宣傳欄等,供我們互相學習和傳承。

留住鄉愁,要保護當地農耕文化。可以說,農耕文化是鄉村建設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各地在鄉村建設中若能根據各地各方特色,對中國農村曾用勞動工具、生活物具,如搗米用的碓、碎玉米拌豆腐等用的磨、除稻穀中灰塵雜物用的風簸、翻田土用的犁等等完整、完好進行恢復保護,將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中低成本、大價值、濃鄉愁的特點。成為人們尋找鄉愁最理想、最直接的“活教材”和記住鄉愁、留住鄉愁最佳方式。

以上個人看法,若有其他問題在評論區留言,也希望各位多多關注和支持我,謝謝!


小周說農村

鄉愁是永遠的話題,永恆的情感。對漂泊在外的人來說,鄉愁是濃烈的思念。

如今,很多人離開農村故土,漂泊在外,或一年回一趟農村老家,活幾年回一趟農村老家,也有離開了,一輩子再無法回到農村老家的。不管怎麼樣,鄉愁會越來越濃厚。





在外的人都有鄉愁,固有無法改變。鄉愁不用留,自然在心底。而在外的人,最激動的就是聽到家鄉話。某一刻,突然聽到有人說家鄉話,心就激動得要飛出來,淚水止不住的流,自覺地湊上去問問那人,雖然不認識,但家鄉話親切 ,感動。在外漂泊的人,聽到家鄉話就是濃濃的鄉愁。而如今,說家鄉話的人越來越少,小孩自幼說普通話,根本不會說家鄉話,可以說,再過幾十年,在外的人恐怕就聽不到家鄉話了,那鄉愁該如何寄存,那鄉愁的心該如何找尋那一點點慰籍。



鄉愁是一種情感,該如何寄存?真的是永恆的話題,人在外,就有鄉愁。


阿福有約

每當看到鄉愁之類的文章、留評,我都會被深深地感動著,血液留淌著的屬性,至死都是不可磨滅的永恆。怎樣才能夠留住鄉愁?這相當一部份取決於一代復一代的執著的傳承。像在我家,祖輩留下的民俗、民謠、民諺,人人都是瞭然於心,出口便成的。

我有一個堂叔,在上海居住了半個多世紀,今年春節,一家二十多口回家省親。感人至深的是,他們不論老少,個個都會家方言。在場的鄉親,當時都噙著熱淚,都是一番深深的觸動。 堂叔說的好: 鄉愁永遠,則家永遠!外鄉的遊子們,你們認為呢? 鄉愁,真的不是一時的感天動地,而應是日積月累的口傳身授,讓後輩們的心裡烙上鐵的印痕! 人在,家在,鄉愁就在!


青梅在線

路修的越來越寬了,土路變成了柏油路,交通方便了,人越走越遠了,鄉愁變成停下腳步時的一張張老畫面

發小,七八個小夥伴放牛時候,或在河邊游泳,游完躺在石頭鋪的河邊上談論著夢想;或是在山溝裡,點上一堆柴火,燒著玉米苞谷,細數著這個暑假還剩幾多少天;或是一人騎一頭驢揮動著棍子在田間道路比賽,第一名的享有隔日休息的大權。現在小夥伴們都已各有家室,整天忙著掙他的奶粉錢,放羊娃早就退役了,山已是保護區,田間道路已雜草叢生,河還是那條河。

我們家的老房子,院牆前邊一排白楊樹,一到夏天抓鐵牛蟲,抓著它兩觸角,聽著吱吱吱吱叫聲;院牆左邊有香椿樹,一到春天,香椿就能瓣五六茬;大門口一大杏樹,杏熟六月,大人們不在,引以為豪的叫上小夥伴摘下來裝一腰圍;房子還是老房子,樹沒了。

永久自行車,只要父親說是要去趕集,我們弟兄爭著都要去,坐在三腳架前邊,那時候的沙子路,一路到鄉鎮,買菜買日用品,當然有牛奶糖吃;上五年級,學習騎自行車,不知道在家門口摔了多少回,已經記不清。自行車早就當廢鐵買了,現在出門都是公交車。

一段段的畫面,回不去,只能放在心裡最深處,如何留呢,早已物是人非,


禾老五

筆者來自農村,由於工作原因,經常穿梭於縣城和農村之間,對農村的情況比較瞭解,對題主有關於農村如何留住鄉村的問題很感興趣,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農村正在發展,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農村振興戰略,未來的農村發展是必然趨勢。那麼,如何在滾滾的發展潮流之中,保留住鄉愁,成為了人們思考的問題。這裡,我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一、保留有紀念意義的事物

鄉愁往往通過寄託於事物來展示,也就是通過保留一些物體,來達到留住美好回憶的目的。比如,將村裡面的老建築物,學校,祠堂,操場等等;也可以維護古樹,讓古樹繼續它的生命,讓後來人能夠看到前輩留下的東西,暢想東西里所包含的意義。



二、留住風俗,繼承發揚

由於時代在變化,在發展,很多的風俗習慣在前進步伐踩踏之下,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留住風俗,留住寄託於風俗之中的鄉愁,我們應該把一些有積極意義的,進取的風俗習慣,保留下來,甚至是繼承發揚。



三、建設村級小博物館

可以匯聚全村的力量,在一個適當的位置,建立起一座小型的農村博物館,裡面收集著以前的衣服,碗,筷子,犁耙,鳳凰單車,手電筒,錄音機,電池等等,那些伴隨著村裡人成長髮展的傢俱,農具等等。當然,對於那些要拆掉的房子,必須砍掉的大樹,可以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留住它們的樣子,留住它們美好的瞬間。



好了,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對本人觀點有疑問的,歡迎評論指正。


有點意思的事兒

只有想城鎮一樣開發利用,把土也調整最佳壯態,方可顯效,農村不該是被遺落的角落,鄉愁真的想愁,百分之八十人的鄉愁,發展向毛澤東思想,深入農村,將來必選條件,利益逐使農村入城,城市有錢人入,思、想鉅變,誰先一步,誰後一步,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