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是什麼樣子,最終也投射成了孩子的模樣。

父母疼愛子女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可是現在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怎樣做才是真的愛孩子?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什麼才是支撐孩子一生屹立於這個世間的必備品質?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而果實有問題,多半是因為在根上就出了問題。

所以說,不同的父母,也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他把統治者,即領導者分為了四個層次。同樣的,父母也可以分為四種:

最末等的父母,或懦弱或狂暴,令孩子厭惡憎恨;

三等的父母,專橫強勢,讓孩子畏縮懼怕;

二等的父母,貼心關愛,無微不至,孩子也是感激有加;

最高級的父母,則傳授給孩子獨立的精神和能力,讓孩子走出家門後,不需要父母的任何庇護。

《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01

  • 末等的父母,脾氣都好不到哪去。

十年前,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在豆瓣網成立。

光看名字,就知道這個小組的成員都是那些仇視父母的人。

裡面的成員高達十多萬人,發帖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內容基本都是控訴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和禍害,有些真是觸目驚心。

有被父母辱罵白痴,爛人的孩子。

也有父母整日吵架,而孩子被當成出氣筒的成長經歷。

而更多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干涉孩子的生活,控制孩子的人生。

網友心某就是很典型的一位,由於哥哥有病,姐姐與她相繼來到世上。可一心想再要個兒子的父母,卻給了她們灰色的生命基調。

“童年的生活是在無盡的責罵,羞辱,無數爭吵中度過,父母是任何事都要按他們意志來的控制狂,讓我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

“上一秒可能在心平氣的跟人聊天,下一秒耳光就過來了。”

儘管讀書成績很好,可後來她過得並不幸福。

“今年我已33歲了,離異,繼承了媽媽的暴脾氣,心情不好就拿女兒撒氣。”

其實我們都有個本能,當情緒不好的時候,更容易將這些負面能量轉移到比我們弱小的人身上,而孩子往往是“遷怒”時最佳的人選。

但父母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孩子一生,輕則自卑自閉,重則暴戾乖張。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陷入從被害者到施害者的輪迴。

《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02

  • 三等的父母,專橫強勢。

有一類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雕塑作品,讓子女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對孩子的一切行為嚴加管制。

《增廣賢文》裡說:“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位網友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她從小就是個聽話的乖乖女,中學讀文理科,聽爸媽的;

高考報什麼志願,聽爸媽的;

畢業找什麼工作,聽爸媽的……

“我的20歲,就像個木偶,一切都聽爸媽的,他們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工作以後,她才漸漸醒悟,“聽話”讓她失去了太多:

“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意識,我習慣了順從別人、討好別人,不會、也沒有勇氣向別人說‘不’”。

應該說,這位網友的經歷也是不少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中國父母們常常這樣教育孩子: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聽爸媽的,沒錯!”

“你翅膀硬了,不聽父母的了!”

除了對孩子過度干涉,還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恨不能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安心學習就好。

但一旦保護過了頭,孩子一不小心就長成了“巨嬰”。

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讓孩子完全聽你的,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

《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03

  •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當其他家長要麼過度干涉,要麼過度保護孩子的時候,最高明的家長正在“放養”孩子。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了得:

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

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

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

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

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

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

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絕不以長輩和權威自居,而是與孩子們做朋友平等交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

與其他父母一樣,在孩子面臨重要選擇時,他會給出很多建議,卻並不要求他們一定照辦。

如梁思莊選專業,他一開始希望她選學生物,寫信勸勉,後來瞭解到她沒興趣,便又寫信說:

“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道德經》智慧:父母有四等,你是哪一等?

魯迅曾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的文章,在其中提出了為人父母者的三個核心:

一是理解,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

二是指導,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三是解放,使子女成一個獨立的人。

近百年過去了,可仍有太多的家長像舊式的父母一樣,總是以長輩和權威自居,而忘記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面對,才會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紀伯倫有句話:“孩子只是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盡力氣將弓拉滿,讓箭向遠方射得又快又遠。”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