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鑄就共和花

九十多年前,在平江這塊紅色熱土上,曾發生過“秋收起義”“三月撲城”“平江起義”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歷史大事件,為了砸爛貧富不均的舊世界,爭得工農應有的權利,英勇無畏的平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一場又一場反抗階級壓迫、剝削的運動,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今天,通過對本人部分珍藏品的解讀,讓我們回望那一段艱苦卓絕、血雨腥風的日子,深切緬懷平江20多萬為了共和國建立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們。

平江縣布麻商業同業公會贈匾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此匾木質,寬約1米,高50公分,中間自右至左橫書“家國之光”四個大字,左邊落款“平江縣布麻商業同業公會贈”。

背景解讀:晚清民國時期,平江以茶、麻、油、紙四大支柱產業行世,形成較大的生產、加工、貿易產業,尤其是紙業,從業工人很多。從匾額內容看,此匾應該是布麻商業同業公會贈送給大商家或工廠主,作為對他們發展平江布麻產業作出重大貢獻的表彰。

民國初期,政府對社會的管制較為鬆散,主要依靠鄉紳和民間組織來協助管理地方和行業事務。因此,諸如工業公會、農事公會、米業公會、紙業公會等各種同業公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這種同業公會團結業內工人,管理本行業事務,代表工人與政府和外界打交道,維護本行業團體利益。共產黨成立之後,走工農路線的共產黨很快取得這些同業公會的領導權,如平江早期共產黨員餘賁民、陳茀章就分別任平江縣農會和平江縣工業公會會長,並逐步建立起代表工農利益的真正意義上的工會、農民協會,領導會員開展向資本家要求減少工作時間、提高工資待遇和向地主要求減租、減息等運動。因此,民國初期的同業公會,實際上是後來各種行業工會、農民協會組織的先聲和預演,為平江此後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農民協會會員證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此證布質,略有殘損。頂部正中印有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黨徽下面橫排“平江”二個大字,其下為“第十六區第三鄉農民協會”;正中豎排“會員”“徐容袞”五字,左列編號“農字第貳佰壹拾伍號”,並蓋有蘇維埃大印一枚,因年代久遠,保管不善,印文漫漶,難以辨識。

背景解讀:平江最早的農會組織,是成立於民國元年(1912年)的農事公會。1915年,縣農事公會改名為平江縣農會,由余賁民任會長。1925年下半年,共產黨員羅納川在獻鍾創辦了全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後塗正坤等相繼在嘉義等地成立鄉、村農民協會。至1926年9月,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同時,全縣有17個區、126個鄉建立了農民協會。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豪邁口號中,各級農民協會領導廣大農民向土豪劣紳和反動當局開展平糶、減租減息、抗捐抗稅等鬥爭,並組織禁菸禁賭、破除迷信、解放婦女等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協會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國民政府掌控的農會,並一直延續到國民黨垮臺。此一時期的農會,已經不再是農民利益的代言人,成為政府的附庸。

解放初,各級農民協會又重新成立,他們領導農民鬥爭地主土豪,開展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房產、浮財分給貧苦農民。1963年,改稱貧下中農代表大會。到1979年底,農民協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停止活動。

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以前,歷時三年半,屬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因此這枚農民協會會員證頂部印有國民黨黨徽。根據“第十六區第三鄉農民協會”這種以數字命名行政區域的方式,可知這是共產黨領導的早期農民協會會員證,大約頒發於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上半年之間,也可能更早一點。1927年5月21日長沙“馬日事變”之後,工農運動收到嚴重打壓,農民協會活動逐漸停止,農民協會會員證也就基本停止頒發了,因此頒發時間較為短暫。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反撲,一般人都不敢冒著殺頭的風險保留此證,導致存世量極少,目前所知僅此一枚。

十連坐與門戶牌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門戶牌為紙質,印有平江縣北梅鄉(鎮)第十四保第十四甲生字第六戶,戶主姓名李閃光。其中,鄉、保、甲及姓名系毛筆填寫。(圖三)

與門戶牌相配套的聯結字印製於民國十七年,以居住相鄰近者每10戶聯為一結,註明該戶所屬團、保、甲、牌(行政單位)及本戶戶主姓名。正文為“結得民等十家,有互相查察之責。如有為匪、濟匪、窩匪、煙賭流娼及其他一切罪犯情事,應即報由團保呈報官廳究辦。倘隱匿不報,情甘連坐,此結。”後面是籤具時間,及本結另外9戶戶主姓名,每個名字上面還摁上了鮮紅的指印。

背景解讀:門戶牌、聯結字都屬於典型的大革命時期產物,是“馬日事變”後,國民黨右派政府為了斬斷共產黨和當地老百姓的聯繫,強力推行保甲制度,把鄰近的十戶人家連結為一起,一戶犯法,十戶連坐。他們蔑稱共產黨為“匪”,規定十戶中只要有一家“為匪、濟匪、窩匪”的,其他各戶如知情不報,則都要按同等罪名處罰。這實際上是一種“株連九族”式的連坐制度,以前只有殘暴的封建王朝統治者才會使用。國民黨為了達到他們消滅共產黨的目的,竟然也用上了這種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筆者曾見過長沙縣的同類型聯結字,上部還印有“努力鏟共”四字,騰騰殺氣,躍然紙上。

與聯結字、門戶牌配套的,還有一種《良民證》,布質,尺寸較小,主要是便於隨身攜帶,以備軍警隨時檢查,用以證明持證人員與共產黨、紅軍沒有任何關係,作用類似於現在的身份證,可惜至今沒有碰到。

蘇維埃收據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此收據紙質,長18釐米,寬9釐米,出於嘉義。內容為“煩採辦軍米壹拾升正 限四天辦到 劉正生臺啟 古五、五 十一鄉 村蘇”,並加蓋了“喻x臣印”姓名章3枚。此“村蘇”收據不像國民政府收據統一印製填發,而是因陋就簡,直接採用本地出產的竹紙書寫。

背景解讀:此“村蘇”收據未載年份,只有月日。根據民國時期的區鄉行政區劃命名原則,國民政府一般以地名來為區鄉保甲命名,而蘇維埃政府則主要以數字序號命名。據1929年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頒佈的《行政組織大綱草案》規定縣以下設區,區以下設鄉,全縣劃分為32個區、129個鄉。1930年7月,又調整為20個區、221個鄉,並在所有鄉、村均建立了蘇維埃政府組織。此“十一鄉”為其中之一,轄獻衝一帶。

從條據內容看,系要求採辦軍米,且限定了時間,要求四天內必須辦到。語氣較強硬,不容置疑。這是大革命時期,各級蘇維埃政府在國民黨的重兵圍剿之下,為籌集錢糧支援紅軍,不得已採取向殷實富戶攤派徵用錢糧的辦法,也反映了當時革命鬥爭的艱苦。結合該戶同時期其他幾份收據,可以判斷此確係當時的鄉村蘇維埃政府開具的收據,較為珍稀。

“共匪”名單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此原應是一本名冊,現僅存一紙,出於三墩,是國民黨地方管理機構鄉公所或保務處統計填報的表格。這份名單按“罪名”“姓名”“時間”等內容進行登記,以所謂“共匪”“共犯”“索詐”等罪名共列“罪犯”20名。其中“共匪”10名,“共犯”8名,“索詐”2名。其中時間又分為二欄,從登記的第一欄時間來看,為民國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五日之間,猜測為被捕時間;第二欄則僅有5人進行了登記,時間為民國十七年八月二日至二十七日,估計是釋放或被害時間。此外,還有兩欄也填寫了一些數字,未知何意。

背景解讀:民國十七年(1928)正是“平江起義”發生年。從這份不太完整的名單分析:一是當時平江赤潮如火,燃遍城鄉,參加革命的工農群眾很多;二是國民黨對共產黨大肆抓捕,毫不手軟,不但對所謂的“共匪”趕盡殺絕,即使是同情、幫助、支持共產黨和紅軍的人員,也按前述“連坐”制度以“共犯”名義照抓不誤;三是參加革命的不但有青壯男人,婦女也有參與,可見當時平江不分男女老幼,都積極參加革命。瑚珮、三墩地區群眾參加革命尤其普遍,三墩還因此被反動派誣衊為“匪窩”。

可惜的是,由於這份名單不太完整,我們不能據此解讀更多信息。如原名冊保存完整,將會更加令人震撼!

第一師隨營學校墨盒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墨盒銅質,5.2公分×6.8公分見方,高2.6公分,盒蓋上分三行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上款為“第一師隨營學校”,下款為“師長周磐”,無底銘。在刻銅墨盒的世界裡,它的個頭不算大,雕刻也談不上精美,但正是這方不起眼的小小墨盒,卻親歷了九十年前那場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平江起義”!

背景解讀:《彭德懷自述》中,彭老總對第一師隨營學校成立的前因後果和參加起義的經過都有很詳細的記述。但根據墨盒的上款,彭老總的回憶有一處小小的錯誤:誤記隨營學校成立時部隊序列號為第五師,而實際應為第一師。

1926年北伐開始後,湘軍編入國民革命軍建制,湘軍第二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周磐任師長。1927年冬,第一師歸併到劉鉶組建的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應該在此前即已成立。如隨營學校確如彭老總回憶成立於1928年2月,則第一師歸併到獨立第五師當在2月以後。墨盒上款記載確鑿,由此亦可見文物的證史作用。

1928年7月22日,隨著黃公略領導的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第三營在平江嘉義、彭德懷領導的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在平江縣城先後起義,賀國中領導的駐岳陽的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也藉口拉練,把學員隊伍從岳陽拉往平江,半途於浯口鎮宣佈起義,匯入革命的滾滾洪流。

“平江起義”距今已經整整90週年,伴隨著國共雙方在湘鄂贛邊區的反覆拉鋸戰,以及此後紅五軍參加長征,“平江起義”實物大都已經損毀流失,能夠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因此,這方“第一師隨營學校”銅墨盒是一件十分珍貴、極其難得的“平江起義”實物。

“剿匪”預徵收據

热血铸就共和花

藏品展示:此預徵收據屬固定面額票種,面額壹圓,不記名。票面主體花紋黑褐色,主體文字為“憑揮抵完田賦正供洋壹圓整 民國十七年四月 平江縣長公署田賦徵收處”,自上至下加蓋“細心查看謹防假造”等大紅印章4枚,另有騎縫章1枚及手書票劵編號,又以紅色套印“平江縣長公署田賦徵收處”及徵收說明文字百餘字,內容為“奉 令撥付各部剿匪軍隊之給養,其數甚巨。因匪氛未清,田賦收入急不及待,茲經縣務會議議決,令行田賦徵收處印製此項印劵,向有糧之戶及商家抵借現金,以濟軍食。惟此印劵準抵完十七年田賦正供,不兌現金”。整張票劵文字清晰,顏色對比強烈,四周框以花邊,印製十分精美,類似鈔票,有別於同時期的其他田賦徵收收據。

背景解讀:此收據發行於“平江起義”前3個月。其時,聲勢浩大的“三月撲城”剛剛發生。平江工農暴動極大震驚了長沙省城的軍閥老爺們,他們驚慌失措,從各地調集重兵駐守平江,妄圖撲滅平江工農暴動的熊熊烈火。

民國初期的軍隊,大多數由軍閥私人控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軍隊。既要駐兵維持治安,必需由地方供給軍餉,否則免不了鬧事,甚至為禍地方。彭老總的部隊,也正是以鬧餉的名義起義的。但當時的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田賦徵收需待秋後,只能採取先預徵、再秋後抵扣的辦法,度過眼前難關。此票發行2個月以後,彭老總的部隊抵達平江,所需軍餉應該也是來自於此筆款項。因此,這張預徵收據也可以算是平江起義的證物。

由於預徵收據秋後可以抵繳本年度正供田賦,因此絕大多數收據最後都會被收回,民間留存極少。據我所知,此種收據目前平江民間僅發現2份,我這份雖有殘缺,幸未損字,仍屬不可多得之物。

紅軍標語

热血铸就共和花

文物說明:標語紙質,約50公分長,21公分寬。文字內容為:繼續“三·一八”的奮鬥精神,實行勞動工監督資本(?)。紅軍勝利萬歲!落款為“十三區僱工會一分會宣貼”。

背景解讀:說起“平江起義”“三月撲城”,平江人大都耳熟能詳,但“三·一八”是一個什麼事件,恐怕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1930年初,湘鄂贛邊區黨組織利用蔣、閻、馮大戰即將爆發這一時機,借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紀念日,決定組織一次暴動。

是日晚,在中共平江縣委的組織領導下,全縣各鄉鎮數萬農民群眾扛著鋤頭梭鏢,高舉紅旗火把,押著附近的土豪劣紳及反革命分子,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紀念巴黎公社”“打倒軍閥”“消滅挨戶團”等口號,在各地舉行示威遊行。遊行結束後,分別將100多個土豪劣紳和反動分子予以鎮壓。農村中的地主老財被嚇破了膽,紛紛舉家外逃,再也不敢耀武揚威,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

1930年,縣蘇第十三區管轄範圍為今童市鎮、三墩鄉區域。而此紅軍標語出於三墩鄉某村,系拆除老屋時,在牆壁縫裡發現。可惜此紙保存狀況不佳,似經火炙。而且由於書寫者文化水平較低,還有個別文字無法辨識,但仍不失為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

斗轉星移,90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也在艱難與曲折中走過了97個春秋,在這悠悠歲月裡,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書寫了一幅壯麗的紅色經典畫卷,傳承了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紅色基因。今天,通過展示這一件件見證了平江人民波瀾壯闊的大革命運動的紅色文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先烈們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人民共和國而前仆後繼、出生入死的感人場景。正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最終澆灌出鮮豔的共和之花!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平江是一塊紅色熱土,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土壤,發掘、詮釋和利用好這些紅色文物資源,對推進我縣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作者系平江縣林業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