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從外國軍人的角度,來看看革命黨北伐軍和北洋軍閥們的面貌,你就知道為啥了。

二戰時代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其實從北洋時代就來過中國,他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工作,負責觀察過中國多支部隊,我們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的軍隊:

約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裝備有裝甲火車,另外還有100名白俄騎兵,他們的軍夫是深綠色的,黃色馬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還帶著各種武器:從頂端掛著三角旗的長矛,木質槍套裡放著長管毛瑟槍,此外還有大刀,這些士兵沒有自己的國家,性格殘忍暴烈,張宗昌主要靠他們打仗。


另外張宗昌的中國士兵則是:每100人裡大約30人配有步槍,一個連隊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還不滿14歲,都很髒,有的還光著腳。北洋軍閥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們都怕“紅槍會”(農民自己組建的武裝組織),紅槍會襲擊他們能對付的小股士兵,殺起人來毫不留情,留下的傷口會讓死者死前受三四個小時的罪。


而,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的吳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這樣的:跟其他人一樣,吳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歲,不過裝備不錯,有揹包,挖戰壕的鎬頭,鐵鍬,馬燈,油紙傘,鬧鐘和熱水瓶。跟在他們後面的是抬著棺材的苦力隊,這是為了給士兵保證:不會死了沒人埋。穿著灰色制服,都戴著紅色袖套表示忠誠,通常這些袖套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這樣軍隊倒戈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對來說,北伐的“南方軍”,就強得多了,“都樂呵呵的,多數是不到16歲的孩子,都是些肩頭窄窄的小矮個,體重很輕。”但士氣高,紀律和信心很強,很樂意服從命令,不搶劫東西,受到民眾歡迎,證據就是街上的婦女又出現了。(北洋軍隊出現的時候婦女會躲起來)。

連級軍官都是些18到22歲的學生,很有決心和信心,和軍閥部隊裡那些“廢物”大不相同,軍閥部隊的連級和營長們都沒受過教育,所以儘管北洋軍的裝備要比 南方軍好,但真打起來,南方軍肯定能夠擊敗那些督軍的烏合之眾。



以上資料來源《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紅楓歷史觀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家。 不過,他們遇到了一個和之後的校長一樣的問題。 因清末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請注意,是獨立,而不是歸順南京臨時政府,隨後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尤其是 清末,華北嚴重旱災,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結果觸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滿,並形成武裝團伙若干,幾百人的隊伍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 這種地方動亂在各地都非常常見,因為中央政府力量嚴重不足。 要說國家弱,倒還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規軍20萬,而且裝備齊全,後勤保障到位,訓練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隊要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硬碰硬,還真不一定就落下風。當然空軍和海軍另說。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會氣質特別濃重,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一個個都是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 了之後就更缺少一個能夠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種選手,一直是輔助英雄,魔法光環很好,但 是物理防禦以及攻擊輸出特別差,類似於人族大法師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 團。大法師帶著步兵衝鋒,升級設置的還是光環而不是水怪,這非常不科學。而段祺瑞雖然屬於北 洋,可是小站練兵那一段他轉學了,跟哥幾個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廣新軍體系的軍頭, 更融合不進來。 後人仔細看發現,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難辭其咎。

他先是擠兌袁世凱,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再引入張勳和張 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後又想倚靠徐樹錚控制全局,再又拉攏陝軍小角色馮玉 祥,反正他一步錯步步錯。他為了他自己的權利慾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 這個錯誤,他的學生蔣校長也犯了。 說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什麼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謙!視角開闊,真知灼見,直達核心。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了,但是作為 政治家,他身邊有那麼多智囊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什麼叫優秀的政治家?徐階!該明白的地方必須明白,該糊塗的地方適當糊塗,把所有問題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間裡,不激化矛盾,但是堅持原則,大家都樂呵呵,即使繃著臉也不會鬧起來,都有後 路可退,都有進步可走。 什麼叫頂級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確定,後三十年佈局,揮斥方遒,指點江山。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連段祺瑞算在內,再加上北洋那幾個貨,沒一個算是政治家。 而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了馮玉祥,馮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為了抵抗團隊內的老大, 二哥三哥開始在外圍找兄弟進社團,力圖改變話語權。是不是有點像張耀揚進洪興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這樣,核心團隊越來越弱小,外圍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握實權。像石友三、韓復渠 這樣的三級基地兵種後來都成了規模了,二級的馮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別說一級的曹錕什麼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後來外圍小弟們逐漸坐大,大哥們就更沒有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 黨,要麼就歸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著國民軍馮老總。張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後,北洋就徹底失去 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幾個都 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憐的就 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總之一句話,黑社會模式不是政黨政治,不科學!


歷史深度解密

說實話,北洋政府當時最強勢的時候,很明顯就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北洋軍內部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一點兒雜聲的 ,此時此刻,整個北洋軍內部全部是聽袁世凱的命令而袁世凱可以直接命令北洋軍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實上就連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都不敢去打國民黨的主意,為什麼?

首先,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強人,雖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現得就像一個奴才一樣,但是這個人曾經年少氣盛過,別忘記啦,當初他出兵朝鮮的時候,朝鮮的王后都對他另眼相待,這個人老奸巨猾,對於各方的勢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碼的一點,他從來都不受制於人,他訓練北洋軍原先慈禧是讓他拱衛京師的,但是情況很明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他的部隊在山東放羊呢,袁世凱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個軍閥任何一個帝國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對於歐美列強還有日本而言,你對於袁世凱這個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給了他這麼多資金給了他這麼多地為它竟然不幫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凱此時的北洋軍可以說是軍容齊整,而且戰鬥力強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話,誰勝誰負,這一點還真不好說,就如同他對日本人說的那樣,當初伊藤博文在的時候都不敢對我大聲說話,你他媽算老幾。

由於這個人的強硬,使得很難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歐美列強方面。都是希望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時我也可以支持國民黨,只要中國方面有求於我,他就會給我開通市場或者給我提供大量的工業資源,因此,對於歐美列強而言絕對不希望中國一個人一家獨大,這就造成了中國將失去了對於他們請求的意願,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別人的嫁衣了嗎?所以國民黨,必須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轟轟烈烈,並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對立而行,這就形成了南中國河北中國這樣的話兩邊只要保持著小的爭端對立的話,那麼我就可以在中間當一個調停人,或者是我出賣軍火的軍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凱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楊軍雖然號稱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但是事實上滿打滿算整個北洋軍一共正規軍20萬人。當時整個中國有多少人,4萬萬人,北洋軍能打硬仗,能打勝仗,但是害怕自己的軍隊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凱特別清楚,北洋軍就是自己的一切,軍隊的權利才是最高的權利,只要軍隊在手。他在中國就橫著走,對袁世凱而言,中國還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說剛剛倒臺的滿清政府,比如說各個地區的軍閥勢力,比如說湘軍,淮軍等一系列遺留下的老牌軍隊的實力,尤其是在武漢的軍隊,他們可以直接領取到當時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漢陽造步槍,有武器,你就能夠繼續發展的軍隊,如果此時此刻袁世凱不顧一切跟國民黨拼個兩敗俱傷,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到底最後便宜了誰,清政府雖然已經倒臺了,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能搞不準,到時候清政府再來一個政府跟他秋後算賬呢。因此,軍隊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邊,繼續跟著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嘗試性地拿下了武漢跟南京之後,袁世凱對於南中國選擇放手,其他的地方,你們鬧騰去,我只要保證我的稅負能夠維持我軍隊的開銷,其餘的事情我管不著,說了我還有一個夢想,我要當皇帝。

結果皇帝當了100多天,人家全起來叛變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給耗死了,袁世凱一死,整個北洋軍內部就開始鬧騰,誰都知道北洋軍這個老大有多麼誘人的利益,但誰都知道,北洋軍老大這個位置有多不好當,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袁世凱那樣擁有大的才能,能夠同管整個北洋軍政府,兩邊一看不順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順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這種你來我往,反反覆覆,經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寧。

而且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凱在的時候還能正壓得住這些矛盾,袁世凱一旦死了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斷的鬧騰,使得北洋政府在當時中國底層民眾看來簡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說最著名的張勳復辟,這種事情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去做,但確實有人這麼做了,而且還就是你北洋軍的人,在接下來事情就是《凡爾賽合約》,袁世凱如果在說不定月強還不敢讓他簽字麼一款條約,甚至連這款條約拿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但袁世凱死了。條約一拿出來段祺瑞政府屁顛兒就過去簽了,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賣國求榮的標籤,你憑什麼去服眾?

而且這個時候南方的整個政治形勢,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誰?孫中山。

對於我們而言,辛亥革命這四個字只是歷史書上面的一個考點,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辛亥革命對於整個中國的意義來說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蓋,生下來不是用來跪的,而是用來工作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實存在的,民主共和,原來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經過孫中山這種宣傳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我們並不是別人的奴隸,我們跟所有人種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有追求財富的權利。

孫中山在中國南方,嘔心瀝血,終於將整個南方,打造出了對於資本主義的嚮往,對於未來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獻一切的那種人民願望。

此時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轄的中國北方,形勢還算比較好,但是在南方的話,人們並不願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領導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經被打倒了,你們又算什麼東西,我們要的是錢,要的是資金,我們要去創業,我們要去發展我們自己的實體工業,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所以我說,孫中山這個人值得中國任何一個黨派去敬佩,去給他應有的尊重,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嘔心瀝血,在中國披荊斬棘開創革命道路,那麼,中國的革命形勢將會如何這一點完全無法想象,最近我聽說臺灣的某位仁兄把孫中山的雕塑給打倒之後還打算利用法不責眾這個調理來幫自己洗脫罪名,妄想!


漩渦鳴人yy

國民黨最早成立於1912年8月,由宋教仁以同盟會為中心聯合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等其他幾個政黨改組而成。孫中山被選舉為理事長,不過由於當時孫中山事務繁忙,且醉心於鐵路建設,所以就推舉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而在1912年的時候,國民黨實際上是一個合法政黨,所以不存在北洋政府剿滅國民黨的問題。

宋教仁在1912年8月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於參加1913年的國會選舉並從中獲勝,以求得能夠建立以宋教仁為總理的責任內閣,根據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獲得大勝,在國會中取得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席次,宋教仁滿心以為可以建立責任內閣了,所以在1913年3月22日準備北上組閣,但是在上海火車站被刺身亡,此後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但是很快就因為勢單力孤而失敗。

此後,國民黨的地位就每況愈下,孫中山等國民黨的核心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就流亡日本了,但是北京的國會里面還有大量的國民黨議員沒有走。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以國民黨議員參與叛亂為由下令解散國民黨,隔日派人包圍國會,收繳了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沒有幾天,袁世凱又下令取消各省國民黨議員的資格。

雖然合法的國民黨被瓦解了,但是國民黨的核心仍然保留著,在東京,原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和黃興分別建立了中華革命黨和歐事研究會。

袁世凱死後,孫中山等人回到國內,不過由於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南北雙方又鬧掰了,孫中山等人在南方成立了護法軍政府,不過當時的革命黨組織已經非常渙散。護法失敗後,孫中山成立了新的中國國民黨,並在此後一直到1926年北伐都盤踞在南方,並且逐步掌握了自己的武裝,從1925年開始還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國民政府,所以北洋政府不可能圍剿國民黨。


青年史學家

最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初期只是議會性質的黨,並沒有什麼實權,在宋教仁被刺後北方的國民黨直接成了北洋政府手中的玩物。而南方的國民黨就不同了。孫文後來在粵成立黃埔軍校進行擴軍聯合蘇俄想適時北伐,面對北方紛雜混亂的局面,偏隅廣東的國民黨養精蓄銳,休養生息。有時也與廣東福建地區周邊軍閥相互妥協,相互聯合,相互制衡。期間孫中山領導了幾次北伐但都被江西的軍閥輕而易舉的擊潰。孫中山更是被陳炯明倒戈,被粵軍趕出廣東,再次被迫流亡海外。直到孫中山去世,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聯合廣西的桂軍(李宗仁新桂軍)肅清兩廣(廣東 廣西)內北洋軍閥勢力,準備開始尋找時機北伐,問鼎中原。

此時北京政府在奉軍首領張作霖的掌控之下,雖然張對國民黨早就有所警覺,但奉張對遠在廣東的國民政府也已鞭長莫及。更重要的此時張作霖更要對付馮玉祥、孫傳芳的進攻和郭松齡叛變變根本無暇東顧,這更加給了國民黨軍在南方壯大和修養生息的機會。後來張作霖又與直系吳佩孚聯合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北方的馮玉祥(馮玉祥當時投靠蘇俄加入國民軍被稱為是北赤,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則被稱為南赤。)就更沒有時間剿滅南方的廣州國民政府。一直到蔣介石正式宣佈開始北伐,北洋軍人都只注重對北方馮玉祥的圍剿,對南方北伐都持一種不屑的態度。此時國民黨軍進軍湖南湖北,等吳佩孚看到事情危機後星夜兼程南下時已經晚了。吳佩孚率軍抵達前線時,國民軍已經把湖南全省佔領,吳佩孚在前線設下重兵抵禦均無奏效,吳佩孚後來退到武漢固守待援。張作霖此時還在圍剿北方馮玉祥的國民軍。華南領袖孫傳芳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樂的兩家打的兩敗俱傷好自己趁機佔領吳佩孚的地盤。如果孫傳芳此時果斷派兵援助吳佩孚收復武漢三鎮或出奇兵攻打廣州國民政府的話,國民黨和北洋之間勝負亦未可知。


孫傳芳錯過了殲滅國民黨軍的最佳時機,等湖南湖北均被國民黨攻克後,國民黨與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較量正式開始,孫傳芳當時根本看不起蔣介石這個小字輩。決定還是以奪取吳佩孚武漢地盤為主,另在江西設重兵吃掉剛來到江西北伐軍。雙方開戰後互有勝負,相持數月後孫軍由於厭戰情緒的普遍後來內部混亂撤離戰場,孫傳芳喝止不住退出江西。此時的國民黨軍已經空前壯大了,兵鋒直指華北。後來馮玉祥回國加入北伐陣營,閻錫山公開脫離北洋集團加入國民軍更使北伐軍集團更加強大。再全部殲滅孫傳芳軍後,奉張自知已不是其敵手,遂決定邊打邊退全軍撤回關內靜觀待變,伺機再度問鼎中原。孰料張作霖專車返程途中在皇姑屯被安設炸藥,張作霖被炸不久即魂歸天寰。


身在林泉



北洋政府主要分為三個時期:袁世凱時期,段祺瑞時期,張作霖時期。

袁世凱當政時期是看不上國民黨,只是覺得會對自己造成麻煩,然後解散國民黨,當時的國民黨在袁世凱眼裡如同螞蟻,翻手便可鎮壓。

段祺瑞執政時倒是想認認真真揮軍南征革命黨以完成統一,但是因為得不到馮國璋的支持而失敗。

張作霖是忙著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顧不上南方的國民黨。國民黨因此在張作霖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北洋政府與國民黨究竟有著怎樣難解難分的恩怨情仇呢?



袁世凱成功鎮壓“二次革命”,解散國民黨。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但是當時的革命黨雖然以同盟會為首,可是派系複雜。為了形成足夠的力量對抗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開始聯合其他政黨改組成為國民黨。1913年國民黨以最高票數取得首次國會選舉的勝利,黨魁宋教仁當選中國民國內閣總理,同年3月,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遭槍殺。宋案發生後,遠在日本的孫中山即刻回國,然後組織發動了“二次革命”。在袁世凱絕對實力的碾壓下,二次革命很快遭到鎮壓。

1913年袁世凱稱國民黨“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奪權利之實”,然後強行解散國民黨,同年袁世凱正式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則再次黯然離國,東渡日本,1914年7月於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將主要精力用於如何鞏固擴張自己的權力,對孫中山流亡日本後所組建的中華革命黨並沒有太多關注。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化成三派系,並陷入不斷的內鬥中。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亡。袁世凱死後,北洋體系崩盤,分化成皖系、直系以及奉系,這是從袁世凱稱帝后的眾叛親離便可以預料到的事。

袁世凱晚年顯然已經沒辦法徹底掌控北洋體系,袁世凱當總統後更專注於政治方面,在軍事方面開始放鬆,各系軍閥得以逐漸坐大,政治野心也開始膨脹。他們先是慫恿袁世凱稱帝,然後反對袁世凱,將袁世凱趕下北洋體系的神壇,以便於自己徹底掌握自己手裡的勢力。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袁世凱在政治失意的打擊下,竟猝然離世,因為沒有誰能取代袁的位置,但是誰都想坐到袁的位置,致使北洋體系分解,陷入不斷的內鬥中。北洋軍閥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內鬥中不斷的減弱。



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武力統一戰略失敗。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是北洋政府則實際由段祺瑞掌控。1916年,黎、段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因角逐失敗而黯然離場。

隨後,段祺瑞為保證自身利益,拉攏直係軍閥曹錕和吳佩孚,以及奉系張作霖,將馮國璋趕下臺。徐世昌任總統後,也寄希望於南北議和,段祺瑞的武統戰略在北洋軍閥各自為政的壓制下化為泡影。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敗退。



張作霖執掌北京政府,忙著“收復”北洋政府的基本盤,無暇顧及南方。

1924年,張作霖通過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成功掌控北京政府。北洋三系中的皖系和直系相繼退場,奉系獨享北洋政府,也是因為如此,北洋體系實力看似仍舊強盛,可實際上卻下滑得很厲害。張作霖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並不代表張作霖可以在北洋軍閥系統裡作威作福,1925年郭松齡反奉將張作霖打得幾乎找不到東北在哪裡,張作霖不得不求助於日本鎮壓郭松齡。同時期,張作霖與馮玉祥、孫傳芳、吳佩孚等部進入僵持甚至對立的狀態。

此時的張作霖正在北方忙的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南方的孫中山。南方終於獲得喘息的時間,並開始發展,張作霖則自此失去了攻打南方的最佳時機。



孫中山總結經驗教訓,目光開始轉向“槍桿子”,為北伐事業奠基。

孫中山想做的事很多,但是為什麼他做成的事少之又少?因為他沒實力,生在亂世,怎麼才算有實力?當然是看手裡的槍桿子!這正是孫中山處處受制於人的原因,辛亥革命時因為沒有槍桿子,因此不得不求助於袁世凱;二次革命時手裡的槍桿子太少,仍然需要藉助於軍閥的槍桿子,結果仍然失敗。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經歷了這麼多,孫中山仍然想不通裡面的關鍵的話,他也就不是孫中山了。

1924年,孫中山決定開辦軍校,培養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解決對軍閥的依賴,黃埔軍校因此應運而生。這堪稱是孫中山革命生涯裡做得最正確的決定了,孫中山長期以來皆想通過拉攏軍閥投效革命陣營,結果是讓自己成為空架子,根本沒辦法成功。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終於看清了現實以及自己的劣勢。

黃埔軍校成立後,為國民黨迅速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並且在日後逐漸成長為國民黨的支柱。國民黨的實力因為黃埔軍校的開設,反觀北洋體系則因為不斷的內鬥而逐漸沒落,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當然,國民黨內部也有汪蔣鬥爭,但是並不是北洋軍閥那樣真刀真槍的鬥,更多是政治手段,當然也有暗殺,但是國民黨的實力受損並不嚴重。

此後,寧漢合流,馮玉祥與閻錫山等人投入國民黨陣營,國民黨實力更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最終張作霖在蔣介石強盛的北伐攻勢下,敗勢愈加明顯,並因此心生退意。1928年張作霖退回東北時途經皇姑屯,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重傷而亡。

1928年12月29日,繼承奉系的張學良通電宣佈自己改旗易幟,北洋時代至此終結。


吾與吾國

從1912年,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來,一直到1928年,國民黨二次北伐,張作霖退出關外,北洋政府一共存在了16年。北洋政府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較為統一的袁世凱階段和袁世凱死後的北洋軍閥混戰階段。


其實北洋政府幾乎沒有怎麼對國民黨主動進攻,反而恰恰相反,一直是孫中山領導多次革命,對北洋政府進行討伐。所以北洋政府幾乎沒有怎麼對國民黨進行武力圍剿。孫中山是國民黨的象徵,作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中國人民心中擁有崇高的威望,哪怕北洋政府想對孫中山下手,也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無論在國內領導革命,還是在流亡國外,孫中山始終安然無恙,國民黨自然始終存在。

北洋政府袁世凱時代,袁世凱一直忙於攬權,他剛開始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則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隨即又改內閣製為總統制,成為能夠連選連任的大總統。

大權獨攬的袁世凱依然不滿足,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妄圖稱帝,這個舉動遭到了全國各方面共同的反對,哪怕他手下的大將,也不支持袁世凱稱帝。在各方的共同反對之下,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就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隨即因病身亡。因此,袁世凱當權的四年間,始終忙於攬權和獨裁統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對孫中山及國民黨進行圍剿。


而袁世凱死後,由於北洋軍閥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和能力,讓眾軍閥信服的人出現,北洋軍閥陷入分裂,分為了直系、皖系和奉系。各大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利,大打出手,先後發動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而小的戰爭更是無數。

北洋軍閥之間打得熱火朝天,根本沒有時間理會弱小的孫中山和國民黨。唯一一次主動進攻,還是在段祺瑞意圖武力統一全國之時,但由於直系和皖系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內訌,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戰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夢想也徹底破滅。


因此,在袁世凱時代,北洋軍閥並未分裂,但是袁世凱一直忙於攬權,雖然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有袁世凱出是幕後黑手的傳聞,但並無證據,只是一個懷疑而已。

相反,是孫中山一直對袁世凱的種種行為進行討伐,例如因宋教仁案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因段祺瑞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發動的護法戰爭等等,雖然這幾個運動都沒有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但發起運動和發動進攻的都是孫中山。


最後,孫中山及其革命黨的根基普遍在南方,這並非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因此,即使想對付國民黨,他們也鞭長莫及。而最終,國民黨也是以廣東為根基,率師北伐,最終覆滅北洋軍閥。


鳶飛九天2018

清朝滅亡以後,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華民國,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袁世凱代行大總統之職,因為袁世凱發家北洋,後人稱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權以後便對國民黨下死手,但最終沒有成功,最後更是被國民黨“北伐”打敗,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北洋政府沒能成功剿滅國民黨呢?我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內部不團結。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因為是他一手帶出了後來那麼多的北洋軍閥,再加上袁世凱這個人很會管理屬下,所以北洋內部的人都聽任其領導。可是等袁世凱去世以後,大家都是平輩,沒有誰領導誰的說法,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自然就內鬥不止,無暇顧及已經逃亡的國民黨了。

其二,國民黨所在非北洋勢力範圍。

清亡以後,中國的勢力範圍差不多是長江以北歸北洋,長江以南歸革命黨,而國民黨當時和北洋政府合作失敗以後便離開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國外,留下來的也化整為零進入了國民黨根基所在的幾個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其三,願意保護國民黨的省份。

國民黨成立之初便以大義號召天下,雖然北方省份沒有幾個聽的,但南方因為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還是有不少省聽從了國民黨的號召。革命失敗以後,雖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錢收買了,但還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於革命的,像雲南就是這樣,而且再加上這些省份也有槍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願意招惹,導致許多國民黨人逃往此處,尋求保護的時候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一樹梅花一放翁

需要說明,國民黨在不同時間段,有著不同的意義。

國民黨第一次出現,是宋教仁試圖以政黨政治治國,聯合了很多團體,改組為國民黨。但隨著宋教仁的被刺和二次革命的失敗,國民黨在國會中的勢力也漸趨衰弱。但仍存在。

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對孫文,黃興等人趕盡殺絕。孫文在東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這個黨派也完全是建立在效忠於孫中山的基礎之上,這也導致了孫黃二人的分道揚鑣。需要強調,孫文之所以拋開原先的國民黨重新建立中華革命黨,就是看到了國民黨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人情世故居多,但沒有一個清晰的奮鬥目標。

中華革命黨的目標就是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當袁世凱去世之後,此黨基本上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不過隨著張勳復辟,國會解散,曾經的國會議員紛紛南下。而張勳復辟失敗之後,段祺瑞又拒絕這些議員回到政府。因此,孫文又重新將這些人攏在廣東,成立非常國會,改組國民黨,並伺機北伐。

這基本上是國民黨的演變過程。不同的歷史時期,國民黨的存在形式是不一樣的。因此,個人認為北洋武人們,沒有必要對國民黨趕盡殺絕,反而可以加以利用。但當國民黨真正的在廣東重新有了勢力之後,北洋政府內鬥開始,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國民黨問題反而次要了。等真的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後,北洋武人剩下的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已很難再與國民黨的軍隊抗衡了。


爾爾泛泛

這個就相當於新舊勢力和力量的變化,無外乎兩個原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北洋政府前期力量強於國名黨,那是在袁世凱時期,袁世凱時期北洋政府很強大,反觀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只能龜孫在兩廣。但是,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沒有出現袁世凱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致使北洋政府迅速分裂,內部鬥爭不斷,使北洋政府力量和影響力不斷減弱。(1919年的五四遠動為例)。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不斷改進,與共產黨合作。吸收外部力量,創辦軍校使軍事力量變得強大。



外部因素,北洋政府接收的是清朝政府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各國力量都在蠶食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國被外國侵略減少。也沒有給足北洋政府的喘息的機會,加上內部分裂。內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到1927年分為三個部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洋政府沒有出現像蔣介石這樣的不遜於袁世凱的領導人,還有民心,致使國民黨不到半年時間,便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黨名義上統一全國。

喜歡的關注一下。

有不足之處,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