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诺门罕战役,双方兵力到底伤亡怎样?

真兄弟旗舰店

诺门罕战役,又叫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苏联与日本打着“蒙古国”和“满洲国”的旗号在诺门罕地区,就着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展开的一次军事交手,看似领土争端,实为国家间的较量。战役以日军大败,苏联惨胜告终。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兵力伤亡。由于各方提供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不能就双方兵力伤亡情况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结果。但我们任然可以在大致的数据中看出双方的伤亡对比。苏军方面,共有约9700人死亡或失踪,约16000人伤病,约250辆坦克和200架战机损毁(苏联方面资料)。日军方面,约8700人失踪或死亡,约8600人伤病,约30辆坦克和180架战机损毁(日本方面资料)。从数据上来看,苏军的伤亡人数和装备损毁数是大于日军的。

那么是否说明日军的战力更优呢?并不见得。

不能单纯地从双方伤亡情况来判定军队战力。从诺门坎战役的交战过程和战争结果上来看,苏军的战力是要碾压日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硬实力占据绝对优势。诺门坎战役,苏联前后共投入近十万人,约500辆坦克,380辆装甲车和各式作战飞机500余架,弹药投入超30000吨。日军再投入方面,参战人数总计约70000人,除却战争末期加入的四万多人,真正在诺门罕和苏军死斗的只有约25000余人,约200辆坦克和近600架飞机。无论从人数还是装备投入上,苏联都占据着巨大的优势,炮火无眼,苏联的这种优势和伤亡较大并不冲突。

二是武器装备占据优势。由于苏联强大的国内支撑,在武器装备研发与制造上,苏联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苏联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性能与数量上来看,实打实的硬仗苏联占尽上风。在诺门罕战役的几个阶段过程中,苏联武器装备的优势也有较明显的体现。

三是强大国力支持。国家是军队的军力输出保障,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已经使整体国力十分强盛,在诺门罕战役中,后方补给沿着铁路线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沿阵地,在巨大的消耗中,苏联也毫不吃力,动起手来不遗余力,而日军在这一方面则处于绝对劣势,纵然有侵占的东北三省作为腹地,亦无法与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抗衡。

综上所述,苏军在战力上是优于日军的。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日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作战能力,能够带给苏军如此大的创伤,也印证了日军不俗的战斗本领。


国家人文历史

而当时纳粹德国在欧洲喧嚣一时,战争箭在弦上,弄不好苏联将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所以,必须彻底击溃日本入侵的野心。

苏军由名将朱可夫指挥,调集了六万大军,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数量是日军6倍。

日军由23师团负责主攻,这是一个新组建的二流师团,实际的装备和战斗力连日军二流师团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队,总计不过两万五千人,直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有其他日军增援过来。

苏军在这样绝对的军力优势之下,日军伤亡19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多辆;苏军伤亡25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0多辆。

苏军算是惨胜,为什么损失这么严重?原因很简单,苏军经过大清洗,战斗力严重下降。

这一战救了朱可夫一命,当时苏联军队的大清洗到了尾声,但还没结束,清洗的黑手正准备伸向还未成名的朱可夫,因为要指挥诺门坎战役,对朱可夫的清洗暂停,本来是准备战后再对他清洗,结果朱可夫一战成名,清洗也就不了了之。


麻辣战争

从苏军将领(朱可夫)和军官(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战力比苏军更高。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士兵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苏联与日本在诺门罕地区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获得胜利。双方于9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停战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参战兵力前后相加超过58000人,实际参战的只有以第23师团为核心的25000余人,其余的部队都是战争末期的8月29日以后才调来的,这些部队实际并未参与过战争。据关东军第6军的军医部提交给日军高层的报告中,表明了日军在整个战争中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坦克损失30辆,飞机180架。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战俘

苏军总共投入约57000名步兵、500辆坦克及350辆装甲车。当时苏联官方统计的人员损失为近4000人阵亡。但根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16000人受伤。装甲车辆损失超过350辆,飞机250架。

另外曾参加过这次战役的苏军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诺门坎的胜利是靠巨大的人力伤亡和兵器优势打胜的。例如苏军弹药消耗量达到31000吨,竟相当于后来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

苏军检查缴获的日军九五式坦克


飞猪涨姿势

1939年发生在中国东北与蒙古边界的诺门罕战役可以说是改变二战进程的一件大事,驻伪满的日本关东军对战苏联、外蒙古联军,最终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彻底打消了日本的北进战略。日军全力南下攻占东南亚,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二战,加速了二战进程。

实际上诺门罕战役是一场试探性的战争,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有意地控制了战事规模。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最终苏军伤亡2.5万人,日军伤亡1.7万人。苏联在具有兵力、装备优势的情况下打成这样不得不说日军战斗力很高,同时“大清洗”确实严重影响了苏军战斗力。诺门罕战役与其说是苏联红军战胜了日军,不如说是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碾压了日本。

诺门罕战役的胜败一直影响了苏联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命运。日本战败后不得不放弃“北进西伯利亚”而选择“南进东南亚”,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灭,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而苏联在获胜后得以稳定东部边界,可以全力在西线应对纳粹德国,更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将远东苏军调往欧洲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苏德战争的形势。

其实在诺门罕战役中获益最多的应该是大家熟知的苏联“胜利元帅”朱可夫。在苏联“大清洗”中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元帅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决,而作为布柳赫尔亲信的朱可夫也受到影响,一但朱可夫被治罪是必死无疑,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诺门罕战役爆发,苏联急需一个优秀指挥官,朱可夫才侥幸活命。而朱可夫在前线的卓越指挥使苏军获胜,更使其获得了斯大林的亲赖,后来被调往西线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胜利象征”。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战力方面毫无疑问,前苏联以巨大的人员、武器装备和弹药数量优势碾压日军

苏军充分发挥己方火力优势和人员数量优势,取得战役胜利。彻底打脸日军的“北进计划”,分分钟教日军做人。经此一战日军终于意识到什么是现代化战争,什么是工业化大国的战争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后果是当时难以想象的,在陆地上占不到便宜的日本人,转而“向南发展”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开始跟美国死磕。

伤亡数量双方持平

有据可查的双方战损至今仍无确切数据。有资料显示日军伤亡6万人而苏军仅伤亡6千人。而另有资料写道,苏军伤亡2.5万人,而日军伤亡1.9万人。

某基百科表示,日军伤亡1.7-2.0万人,苏军伤亡2.788万人。

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暂且认为二者伤亡数量持平。待更多资料解密之后我们再作评判。

因为一场战役不能仅从伤亡数量来评判各方成败。苏军强大的战场表现足以证明其对日军的绝对强势地位。

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保证战役取胜的重要条件

整个战役期间苏军动用的坦克数量是日军的7倍,火炮数量是日军的6倍,兵力是日军的3倍。作战物资苏军消耗了80000吨,而日军仅2000吨。

在这场战役中,前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显露无疑。西伯利亚铁路满负荷运输物资弹药,保证了充足的火力输出。诺门罕战役的弹药消耗量几乎已经达到中国八年抗战的弹药消耗总量了。

在如此巨大的火力和装备优势下,苏军伤亡竟然与日军持平,可见当时的大清洗对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苏军武器战术先进,碾压日军一个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二者武器基本不在一个时代,相当于苏军用二战的武器在打一战。而苏军占据地形优势,重机枪可以很方便的压制日军。

朱可夫战役指挥出色,发明了夜间强光照明战术。在夜间装甲部队总攻之前,集中了大量的探照灯。进攻时全部打开,以强光照射日军阵地,日军逆光无法瞄准,加上强烈的心理震撼,防线土崩瓦解。

战役后期,日军补给枯竭,攻不上去,撤不下来。导致很多日军小队饥渴难忍,发狂一般冲击苏军重机枪阵地,只为喝那掺满润滑液的重机枪冷却水。

还有一个战场趣事,当时日军发现戴钢盔的伤亡率反而比不戴钢盔的伤亡率高。经过调查才发现,日军钢盔正中间有一颗大五角星,正好成了苏军良好的瞄准标的。威力巨大的莫辛纳甘,一打就是个透心凉。此后,日军不得不将五角星改小才算完事。

从诺门罕战役可以看出,现代战争消耗巨大,强大的工业能力才是战争胜利的保证,一味的依靠精神力量自我欺骗,只能得到失败的下场。


世界兵器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是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诺门罕边界发生,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39年5月11日到1939年9月16日。

诺门罕战役是一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最奇葩的战争,因为发动战争的两个国家代表其他两个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写到这里,脑子有点乱了)。而被代表的两个国家都只是派出少量部队和代表国家组成联军参战。

战争的两个主角是日本和苏联,他们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在诺门罕打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一场战役。

苏军缴获日军装备物资

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投入了近60000人,在战役中后期日军丧失制空权后部队人员损失更为惨重,日本关东军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旅团)、第1独立守备队(旅团)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损失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日本国内的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图为日军战后伤亡统计数据;

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总共投入约57000名步兵、500辆坦克及350辆装甲车。当时苏联官方统计的人员损失为近4000人阵亡。但根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16000人受伤。装甲车辆损失超过350辆,飞机250架。

有关日本和苏联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损失数量有多个版本,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原历史真面目已经成为不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役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场惨败。

此战过后,日本再没有同苏联进行过正面交战,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也因为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惨败开始不再敢对苏联掉以轻心,修改了部队北进侵苏计划,改为掉头南下袭美。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将远东的20个亚洲师抽调走参加会战,给了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德军致命一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形势。可以说如果不是提前发生的诺门罕战役让日本领教了苏联的厉害,苏德战争期间日军真有可能北上发动对苏战争,那样的话恐怕历史就真的要改写了。

趣说历史快乐生活,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关注和阅读我的文章,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徒步说史

诺门坎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发生在现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州与蒙古共和国边境线附近的哈勒欣河畔的一场军事冲突,日本方面称之为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苏联方则称其为哈拉欣河之战(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这场战争的结果日军损失惨重,并就此放弃了”北进“的战略方针。也使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声名鹊起。

根据2001年俄罗斯军事家、退役上将格里戈里·费多托维奇·克里沃舍耶夫(Григорий Федотович Кривошеев,生于1929年)于2001年出版的巨作《苏俄20世纪战争:武装力量的损失》(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的第177页和1974年莫斯科军事出版社出版的《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的第2卷第217页的资料显示,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损失如下:

苏蒙联军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时,苏联投入兵力为57000人、火炮和迫击炮542门、机枪2255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各式作战飞机515架,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派出了2个骑兵师(共2260人);

共有9284—9703人阵亡、医治无效死亡和失踪、15952人伤病、损失253辆坦克和207架飞机。

日本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共投入75 000人、500门火炮、182辆坦克和700架飞机;

在损失方面苏联(俄罗斯)和日本各执一词,如下所示:

苏联文献资料显示,日本在此役中不可恢复性损失超过6万人;而日本官方文献则显示,被击毙17000人(部分独立研究学者则认为这一数字应在45000人左右),被俘227人、负伤约36000人,飞机162架

(苏联史学家则认为这一数据应为660架飞机和2只观测气球),武器装备无算。

苏联红军检查被击落的日机残骸

有坦克协同突击的红军步兵

乘坐皮划艇渡河的日军

进攻前夕的苏联红军

查验战利品的苏联红军

被俘的日本官兵

被击落的一架苏制伊-15比斯歼击机

战争期间的日军飞行员

加以伪装的苏联BT快速坦克

被击毁的BA-10装甲车

战役苏蒙联军三巨头,从左至右分别是:2级集团军级指挥员施特恩(时任独立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员)、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乔巴山、军级指挥员朱可夫(时任集团军参谋长)。

2009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亲自向参加过哈勒欣河战役的老兵们颁发奖章。


彼得堡的肥天鹅

諾門罕戰役(或稱諾門罕戰爭,蘇聯稱「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

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並不向公眾發表,日本的官方報導說是大勝因此完全不會報導陣亡8,000人)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導中稱戰死人數為18,000人。日本歷史學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然而這篇報導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布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18,000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

在空中日本雖然贏得了數量上的勝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飛行員的慘痛損失,諾門罕中死亡的最高階軍官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戰績篠原弘道擊落58架。日軍97式戰鬥機與蘇軍的I-15戰鬥機以及I-16戰鬥機交戰中,在這兩次衝突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蘇軍宣稱擊落646架日機,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97式戰機51架,53名駕駛戰死)。97式戰機的良好迴轉性獲得證明並在初期與蘇軍對戰時獲得優勢,但是第二次戰爭時蘇軍的I-16所使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經開始有效的剋制迴轉攻擊的效果,並帶給老練飛行員大量的傷亡,使日本陸軍開始開發重視速度及火力的重型戰鬥機,最著名成果之一即為二式單座戰鬥機,而且和日本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無防護相較日本陸軍也開始給戰鬥機配備防彈油箱及防彈鋼板等。蘇軍戰死的最高階飛行員為格拉斯金少校和紮巴耶夫少校。

所以,基本上可說在戰役層次上,日俄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日軍略大。但是,日本就此之後不敢向外蒙與西伯利亞進犯,就戰略面而言,蘇聯達到了效果,鞏固了自己東部的領土防禦。


FriedrichWang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国策,“欲征服中国,比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比先征服中国”。所以日军很早就做了侵略苏联的准备,比如和德国签订协议。当时的日本认为有德国在欧洲帮忙,自己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此时的苏联其实也早有准备,开始向诺门罕地区集结兵力,储运军需。比如1938年,远东红军57军更换完新装备开入蒙古,作战对象直指日军的23师团。

当时因为苏联刚进行了肃反,加上日本在中国进展异常顺利,所以日本人觉得苏军不足为虑,狂妄的宣称一个日军师团可以对付三个苏军师团。“几乎所有的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期望与苏军交手,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的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的轻视对手”。

最后的结果便是不可一世的日军在诺门罕大败,至于损失其实双方公布数据并不一致。目前来说苏联应该伤亡共计2万3千人,日军死亡4万5千人,3000人被俘虏。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其实,日军到底损失多少,目前来说并不好统计。我们只知道此战过后,日本被迫将“北进”侵略苏联的国策改为“南下”,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历史是什么

诺门坎战役是一场规模不大却对二战战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

苏联与日本双方都集中了己方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

据统计,苏军投入总兵力达5.7万(作战部队),装备823辆坦克和装甲车、600门大炮和迫击炮、532架作战飞机,由朱可夫大将担任总指挥。日军投入最精锐的关东军一部,约5—6万人,兵器具体数量不详,远低于苏军。总指挥是在中日战场立下大功的植田谦吉和荻州立兵。

苏军因为大清洗运动结束不久,军官团损失惨重,总指挥虽然是世界级名将朱可夫,但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缺失。所以苏军虽然空有武装到牙齿的庞大身躯,却受军官团力量薄弱这一经脉不畅之苦。在与装备薄弱却极具狂热又在中日战场身经百战的日军之战中打得极为艰难。

据统计,日军累计减员2万人,其中战死7855人,失踪1033人,负伤8766人,生病2350人。

苏军累计减员2.5万余人,其中战死7675人,失踪2028人,负伤1.5万余人,生病701人。

苏联虽然最终以惨败收场,但是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和战略利益,此战彻底打消了日军北进与纳粹德国夹击苏联的企图转而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