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諾門罕戰役,雙方兵力到底傷亡怎樣?

真兄弟旗艦店

諾門罕戰役,又叫哈拉哈河戰役,是1939年蘇聯與日本打著“蒙古國”和“滿洲國”的旗號在諾門罕地區,就著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展開的一次軍事交手,看似領土爭端,實為國家間的較量。戰役以日軍大敗,蘇聯慘勝告終。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雙方的兵力傷亡。由於各方提供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不能就雙方兵力傷亡情況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結果。但我們任然可以在大致的數據中看出雙方的傷亡對比。蘇軍方面,共有約9700人死亡或失蹤,約16000人傷病,約250輛坦克和200架戰機損毀(蘇聯方面資料)。日軍方面,約8700人失蹤或死亡,約8600人傷病,約30輛坦克和180架戰機損毀(日本方面資料)。從數據上來看,蘇軍的傷亡人數和裝備損毀數是大於日軍的。

那麼是否說明日軍的戰力更優呢?並不見得。

不能單純地從雙方傷亡情況來判定軍隊戰力。從諾門坎戰役的交戰過程和戰爭結果上來看,蘇軍的戰力是要碾壓日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硬實力佔據絕對優勢。諾門坎戰役,蘇聯前後共投入近十萬人,約500輛坦克,380輛裝甲車和各式作戰飛機500餘架,彈藥投入超30000噸。日軍再投入方面,參戰人數總計約70000人,除卻戰爭末期加入的四萬多人,真正在諾門罕和蘇軍死斗的只有約25000餘人,約200輛坦克和近600架飛機。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投入上,蘇聯都佔據著巨大的優勢,炮火無眼,蘇聯的這種優勢和傷亡較大並不衝突。

二是武器裝備佔據優勢。由於蘇聯強大的國內支撐,在武器裝備研發與製造上,蘇聯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從蘇聯投入到戰爭中的裝備性能與數量上來看,實打實的硬仗蘇聯佔盡上風。在諾門罕戰役的幾個階段過程中,蘇聯武器裝備的優勢也有較明顯的體現。

三是強大國力支持。國家是軍隊的軍力輸出保障,蘇聯工業化的成果已經使整體國力十分強盛,在諾門罕戰役中,後方補給沿著鐵路線源源不斷地送往前沿陣地,在巨大的消耗中,蘇聯也毫不吃力,動起手來不遺餘力,而日軍在這一方面則處於絕對劣勢,縱然有侵佔的東北三省作為腹地,亦無法與蘇聯進行全方位的抗衡。

綜上所述,蘇軍在戰力上是優於日軍的。當然,我們還必須承認日軍在戰鬥中表現出的作戰能力,能夠帶給蘇軍如此大的創傷,也印證了日軍不俗的戰鬥本領。


國家人文歷史

而當時納粹德國在歐洲喧囂一時,戰爭箭在弦上,弄不好蘇聯將陷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所以,必須徹底擊潰日本入侵的野心。

蘇軍由名將朱可夫指揮,調集了六萬大軍,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數量是日軍6倍。

日軍由23師團負責主攻,這是一個新組建的二流師團,實際的裝備和戰鬥力連日軍二流師團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隊,總計不過兩萬五千人,直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才有其他日軍增援過來。

蘇軍在這樣絕對的軍力優勢之下,日軍傷亡19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多輛;蘇軍傷亡25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0多輛。

蘇軍算是慘勝,為什麼損失這麼嚴重?原因很簡單,蘇軍經過大清洗,戰鬥力嚴重下降。

這一戰救了朱可夫一命,當時蘇聯軍隊的大清洗到了尾聲,但還沒結束,清洗的黑手正準備伸向還未成名的朱可夫,因為要指揮諾門坎戰役,對朱可夫的清洗暫停,本來是準備戰後再對他清洗,結果朱可夫一戰成名,清洗也就不了了之。


麻辣戰爭

從蘇軍將領(朱可夫)和軍官(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當時日軍的戰力比蘇軍更高。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士兵

諾門罕戰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蘇聯與日本在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獲得勝利。雙方於9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了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協議。

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第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參與過戰爭。據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日軍高層的報告中,表明了日軍在整個戰爭中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坦克損失30輛,飛機180架。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戰俘

蘇軍總共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當時蘇聯官方統計的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根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裝甲車輛損失超過350輛,飛機250架。

另外曾參加過這次戰役的蘇軍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諾門坎的勝利是靠巨大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例如蘇軍彈藥消耗量達到31000噸,竟相當於後來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

蘇軍檢查繳獲的日軍九五式坦克


飛豬漲姿勢

1939年發生在中國東北與蒙古邊界的諾門罕戰役可以說是改變二戰進程的一件大事,駐偽滿的日本關東軍對戰蘇聯、外蒙古聯軍,最終蘇聯以慘重的代價獲得勝利,徹底打消了日本的北進戰略。日軍全力南下攻佔東南亞,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二戰,加速了二戰進程。

實際上諾門罕戰役是一場試探性的戰爭,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有意地控制了戰事規模。諾門罕之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最終蘇軍傷亡2.5萬人,日軍傷亡1.7萬人。蘇聯在具有兵力、裝備優勢的情況下打成這樣不得不說日軍戰鬥力很高,同時“大清洗”確實嚴重影響了蘇軍戰鬥力。諾門罕戰役與其說是蘇聯紅軍戰勝了日軍,不如說是蘇聯強大的工業實力碾壓了日本。

諾門罕戰役的勝敗一直影響了蘇聯和日本在二戰中的命運。日本戰敗後不得不放棄“北進西伯利亞”而選擇“南進東南亞”,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而蘇聯在獲勝後得以穩定東部邊界,可以全力在西線應對納粹德國,更是在莫斯科戰役中將遠東蘇軍調往歐洲給了德軍致命一擊,扭轉了蘇德戰爭的形勢。

其實在諾門罕戰役中獲益最多的應該是大家熟知的蘇聯“勝利元帥”朱可夫。在蘇聯“大清洗”中遠東方面軍司令布柳赫爾元帥於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處決,而作為布柳赫爾親信的朱可夫也受到影響,一但朱可夫被治罪是必死無疑,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諾門罕戰役爆發,蘇聯急需一個優秀指揮官,朱可夫才僥倖活命。而朱可夫在前線的卓越指揮使蘇軍獲勝,更使其獲得了斯大林的親賴,後來被調往西線參與指揮了蘇德戰場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被譽為蘇德戰場上的“消防隊員”、“勝利象徵”。


當狗容易做人難

戰力方面毫無疑問,前蘇聯以巨大的人員、武器裝備和彈藥數量優勢碾壓日軍

蘇軍充分發揮己方火力優勢和人員數量優勢,取得戰役勝利。徹底打臉日軍的“北進計劃”,分分鐘教日軍做人。經此一戰日軍終於意識到什麼是現代化戰爭,什麼是工業化大國的戰爭能力。

當然還有一個後果是當時難以想象的,在陸地上佔不到便宜的日本人,轉而“向南發展”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開始跟美國死磕。

傷亡數量雙方持平

有據可查的雙方戰損至今仍無確切數據。有資料顯示日軍傷亡6萬人而蘇軍僅傷亡6千人。而另有資料寫道,蘇軍傷亡2.5萬人,而日軍傷亡1.9萬人。

某基百科表示,日軍傷亡1.7-2.0萬人,蘇軍傷亡2.788萬人。

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暫且認為二者傷亡數量持平。待更多資料解密之後我們再作評判。

因為一場戰役不能僅從傷亡數量來評判各方成敗。蘇軍強大的戰場表現足以證明其對日軍的絕對強勢地位。

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是保證戰役取勝的重要條件

整個戰役期間蘇軍動用的坦克數量是日軍的7倍,火炮數量是日軍的6倍,兵力是日軍的3倍。作戰物資蘇軍消耗了80000噸,而日軍僅2000噸。

在這場戰役中,前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顯露無疑。西伯利亞鐵路滿負荷運輸物資彈藥,保證了充足的火力輸出。諾門罕戰役的彈藥消耗量幾乎已經達到中國八年抗戰的彈藥消耗總量了。

在如此巨大的火力和裝備優勢下,蘇軍傷亡竟然與日軍持平,可見當時的大清洗對軍隊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蘇軍武器戰術先進,碾壓日軍一個時代

不可否認的是二者武器基本不在一個時代,相當於蘇軍用二戰的武器在打一戰。而蘇軍佔據地形優勢,重機槍可以很方便的壓制日軍。

朱可夫戰役指揮出色,發明了夜間強光照明戰術。在夜間裝甲部隊總攻之前,集中了大量的探照燈。進攻時全部打開,以強光照射日軍陣地,日軍逆光無法瞄準,加上強烈的心理震撼,防線土崩瓦解。

戰役後期,日軍補給枯竭,攻不上去,撤不下來。導致很多日軍小隊飢渴難忍,發狂一般衝擊蘇軍重機槍陣地,只為喝那摻滿潤滑液的重機槍冷卻水。

還有一個戰場趣事,當時日軍發現戴鋼盔的傷亡率反而比不戴鋼盔的傷亡率高。經過調查才發現,日軍鋼盔正中間有一顆大五角星,正好成了蘇軍良好的瞄準標的。威力巨大的莫辛納甘,一打就是個透心涼。此後,日軍不得不將五角星改小才算完事。

從諾門罕戰役可以看出,現代戰爭消耗巨大,強大的工業能力才是戰爭勝利的保證,一味的依靠精神力量自我欺騙,只能得到失敗的下場。


世界兵器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是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諾門罕邊界發生,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5月11日到1939年9月16日。

諾門罕戰役是一場堪稱世界戰爭史上最奇葩的戰爭,因為發動戰爭的兩個國家代表其他兩個國家進行了一場戰爭(寫到這裡,腦子有點亂了)。而被代表的兩個國家都只是派出少量部隊和代表國家組成聯軍參戰。

戰爭的兩個主角是日本和蘇聯,他們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在諾門罕打了為期四個半月的一場戰役。

蘇軍繳獲日軍裝備物資

整個諾門罕戰爭期間日軍投入了近60000人,在戰役中後期日軍喪失制空權後部隊人員損失更為慘重,日本關東軍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旅團)、第1獨立守備隊(旅團)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損失殆盡,11個特種兵聯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高級軍官的傷亡也是空前的,日本國內的報紙哀嘆:“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

圖為日軍戰後傷亡統計數據;

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總共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當時蘇聯官方統計的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根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裝甲車輛損失超過350輛,飛機250架。

有關日本和蘇聯在諾門罕戰役中的損失數量有多個版本,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原歷史真面目已經成為不可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役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場慘敗。

此戰過後,日本再沒有同蘇聯進行過正面交戰,直到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日本也因為在諾門罕戰役中的慘敗開始不再敢對蘇聯掉以輕心,修改了部隊北進侵蘇計劃,改為掉頭南下襲美。蘇德戰爭爆發後,在莫斯科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斯大林將遠東的20個亞洲師抽調走參加會戰,給了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德軍致命一擊,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不利形勢。可以說如果不是提前發生的諾門罕戰役讓日本領教了蘇聯的厲害,蘇德戰爭期間日軍真有可能北上發動對蘇戰爭,那樣的話恐怕歷史就真的要改寫了。

趣說歷史快樂生活,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關注和閱讀我的文章,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諾門坎戰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發生在現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州與蒙古共和國邊境線附近的哈勒欣河畔的一場軍事衝突,日本方面稱之為諾門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蘇聯方則稱其為哈拉欣河之戰(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這場戰爭的結果日軍損失慘重,並就此放棄了”北進“的戰略方針。也使這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聲名鵲起。

根據2001年俄羅斯軍事家、退役上將格里戈裡·費多托維奇·克里沃舍耶夫(Григорий Федотович Кривошеев,生於1929年)於2001年出版的鉅作《蘇俄20世紀戰爭:武裝力量的損失》(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的第177頁和1974年莫斯科軍事出版社出版的《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的第2卷第217頁的資料顯示,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損失如下:

蘇蒙聯軍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時,蘇聯投入兵力為57000人、火炮和迫擊炮542門、機槍2255挺、坦克498輛、裝甲車385輛、各式作戰飛機515架,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派出了2個騎兵師(共2260人);

共有9284—9703人陣亡、醫治無效死亡和失蹤、15952人傷病、損失253輛坦克和207架飛機。

日本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共投入75 000人、500門火炮、182輛坦克和700架飛機;

在損失方面蘇聯(俄羅斯)和日本各執一詞,如下所示:

蘇聯文獻資料顯示,日本在此役中不可恢復性損失超過6萬人;而日本官方文獻則顯示,被擊斃17000人(部分獨立研究學者則認為這一數字應在45000人左右),被俘227人、負傷約36000人,飛機162架

(蘇聯史學家則認為這一數據應為660架飛機和2只觀測氣球),武器裝備無算。

蘇聯紅軍檢查被擊落的日機殘骸

有坦克協同突擊的紅軍步兵

乘坐皮划艇渡河的日軍

進攻前夕的蘇聯紅軍

查驗戰利品的蘇聯紅軍

被俘的日本官兵

被擊落的一架蘇制伊-15比斯殲擊機

戰爭期間的日軍飛行員

加以偽裝的蘇聯BT快速坦克

被擊毀的BA-10裝甲車

戰役蘇蒙聯軍三巨頭,從左至右分別是:2級集團軍級指揮員施特恩(時任獨立紅旗第1集團軍司令員)、蒙古人民共和國元帥喬巴山、軍級指揮員朱可夫(時任集團軍參謀長)。

2009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親自向參加過哈勒欣河戰役的老兵們頒發獎章。


彼得堡的肥天鵝

諾門罕戰役(或稱諾門罕戰爭,蘇聯稱「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

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並不向公眾發表,日本的官方報導說是大勝因此完全不會報導陣亡8,000人)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導中稱戰死人數為18,000人。日本歷史學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然而這篇報導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佈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18,000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

在空中日本雖然贏得了數量上的勝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飛行員的慘痛損失,諾門罕中死亡的最高階軍官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戰績篠原弘道擊落58架。日軍97式戰鬥機與蘇軍的I-15戰鬥機以及I-16戰鬥機交戰中,在這兩次衝突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蘇軍宣稱擊落646架日機,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97式戰機51架,53名駕駛戰死)。97式戰機的良好迴轉性獲得證明並在初期與蘇軍對戰時獲得優勢,但是第二次戰爭時蘇軍的I-16所使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經開始有效的剋制迴轉攻擊的效果,並帶給老練飛行員大量的傷亡,使日本陸軍開始開發重視速度及火力的重型戰鬥機,最著名成果之一即為二式單座戰鬥機,而且和日本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無防護相較日本陸軍也開始給戰鬥機配備防彈油箱及防彈鋼板等。蘇軍戰死的最高階飛行員為格拉斯金少校和紮巴耶夫少校。

所以,基本上可說在戰役層次上,日俄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日軍略大。但是,日本就此之後不敢向外蒙與西伯利亞進犯,就戰略面而言,蘇聯達到了效果,鞏固了自己東部的領土防禦。


FriedrichWang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國的國策,“欲征服中國,比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比先征服中國”。所以日軍很早就做了侵略蘇聯的準備,比如和德國簽訂協議。當時的日本認為有德國在歐洲幫忙,自己可以放手在遠東大幹一場了。此時的蘇聯其實也早有準備,開始向諾門罕地區集結兵力,儲運軍需。比如1938年,遠東紅軍57軍更換完新裝備開入蒙古,作戰對象直指日軍的23師團。

當時因為蘇聯剛進行了肅反,加上日本在中國進展異常順利,所以日本人覺得蘇軍不足為慮,狂妄的宣稱一個日軍師團可以對付三個蘇軍師團。“幾乎所有的參戰的日本士兵都熱切期望與蘇軍交手,90%以上的軍官對蘇軍的情況一無所知,卻毫無理由的輕視對手”。

最後的結果便是不可一世的日軍在諾門罕大敗,至於損失其實雙方公佈數據並不一致。目前來說蘇聯應該傷亡共計2萬3千人,日軍死亡4萬5千人,3000人被俘虜。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其實,日軍到底損失多少,目前來說並不好統計。我們只知道此戰過後,日本被迫將“北進”侵略蘇聯的國策改為“南下”,蘇聯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歷史是什麼

諾門坎戰役是一場規模不大卻對二戰戰局產生深遠影響的戰役。

蘇聯與日本雙方都集中了己方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

據統計,蘇軍投入總兵力達5.7萬(作戰部隊),裝備823輛坦克和裝甲車、600門大炮和迫擊炮、532架作戰飛機,由朱可夫大將擔任總指揮。日軍投入最精銳的關東軍一部,約5—6萬人,兵器具體數量不詳,遠低於蘇軍。總指揮是在中日戰場立下大功的植田謙吉和荻州立兵。

蘇軍因為大清洗運動結束不久,軍官團損失慘重,總指揮雖然是世界級名將朱可夫,但優秀的基層指揮員缺失。所以蘇軍雖然空有武裝到牙齒的龐大身軀,卻受軍官團力量薄弱這一經脈不暢之苦。在與裝備薄弱卻極具狂熱又在中日戰場身經百戰的日軍之戰中打得極為艱難。

據統計,日軍累計減員2萬人,其中戰死7855人,失蹤1033人,負傷8766人,生病2350人。

蘇軍累計減員2.5萬餘人,其中戰死7675人,失蹤2028人,負傷1.5萬餘人,生病701人。

蘇聯雖然最終以慘敗收場,但是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戰略利益,此戰徹底打消了日軍北進與納粹德國夾擊蘇聯的企圖轉而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