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中山橋開通尚未滿月,市民也逐漸過了新鮮勁兒。經常騎電驢和格朗車的人,對非機動車道的意見可不是一般大——太難上,開四輪的也有意見——明明不讓非機動車上橋,這麼多人就是不聽,非上橋和我們搶道,出了事故算誰的?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這不,

蕪湖交警官微昨日發佈了: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官微這條信息裡,截取了網上部分市民的跟帖,以粉紅色的圈圈把市民吐槽給突出出來。

比如:

“現在的道路規劃總覺得有點忽視非機動車路權”;

“南北通橋的目的主要是便民,但從實際看,它並沒有給市民帶來便利,反而帶來很多怨聲……”;

“橋上全是行人步行和電動車亂騎”;

“我不知道這樣的樓梯該怎麼上去,反人類設計”;

“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各行其道才是一座好橋”;

“非機動車和機動車不分開那和老橋有什麼分別”。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5月25日,中雨天氣,交警蜀黍還特地來到中山橋上“體驗”,官微是這麼反饋的:

在非機動車道停留半小時,沒有看見一輛電動車自行車在坡道上推行上下橋;

在橋面停留20分鐘,由於雨大,加大電動車自行車推行上下橋難度,電動車自行車基本都選擇騎行上橋,與機動車混行。

由此,最後結尾處,就有了300餘起衝突的“吐槽式”的統計結果了。

網友是這麼留言的:“心疼交警”;“淡淡的憂桑”。戲謔話語之中,網民都看出了交警的無奈。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新中山橋開通首日,關於非機動車上橋難的話題,就在媒體上很熱,有篇稿件的標題很具有代表意義:中山橋非機動車道,市民稱通行難度至少十級。文中稱,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混行,年長老人基本無法推上推下,嬰兒車也無法通過。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這樣存在安全隱患,尤其雨雪天氣下,這樣的坡度,非機動車道通行基本不可能。

5月18日,建設、交管等部門針對此問題,在媒體上給出了回應。

港航部門表示,

中山橋連接中心商業區,在承擔車輛通行任務同時,還要為行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通行環境。因此,重建時,採用了跨橋行人與機動車分離,並設置電梯;步行街到新百大廈由平交改為立交。港航部門認為,青弋江12座橋樑中,中山橋是最適合行人漫步的橋樑。

針對非機動車道坡道設計,港航部門坦陳,

這是受到所處地形和橋樑高度、坡度、長度限制,一旦主橋設計過長坡道,橋樑又無法在規定長度內落地。至於非機動車推行,按照電動車國標的重量和速度,推行並不費力,但實際情況是大多電動車超標嚴重,因而建議騎行跨江需求的市民,繞道臨江橋。交警部門則表示,將按照交通標誌和道路交通法規定,勸阻行人和非機動車上橋,並依法處罰。

但部分市民也有自己的觀點,比如針對港航部門繞道臨江橋騎行的建議,

不少人認為,

既然是通行道路,行人、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應該有著相同的路權,甚至行人的路權更優先。“修了嶄新的新橋,憑什麼機動車能順暢的開,非機動車就要推行,行人就要和非機動車肩挨肩地搶道?”

部分市民選擇了遵守交通標誌和法規,但也有不少市民以實際行動——騎行上橋——以示不滿。儘管從法律上說,騎行的市民無任何正當理由可言。但未滿一月300多起警民衝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更好的解決。

中山橋拆除前,曾經有過隧道下穿的方案,但其後放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拆遷。一座橋,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城市交通影響、商圈影響等等等等。城市建設,罵簡單,施行上的確需要超前規劃、統籌考慮。就像更早些年前的九華中路高架,動議一時,最終也是放棄。現在看,停好還是建好,依然難說。

很多時候,是發展的必經階段。就像,發達國家城市大建高架時,國內城市很是羨慕,但經濟條件不夠,後來發展到了這一階段,大量城市起高架,上海北京都已經是高架上的城市。而隨著時間推移,高架弊端顯現,發達國家又開始減少高架,開始推行平面城市。再比如人行天橋,蕪湖增加人行天橋的時間並不長,而發達國家包括中國發達城市,已經開始拆除人行天橋。這都是發展的必經階段,難以定性判斷。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蕪湖交警“淡淡的憂桑”:中山橋開通未滿月與群眾發生衝突300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