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和西汉皇室有无血脉联系,为什么要承袭“汉”的国号?

范文海

刘秀和西汉皇室是有血脉联系的,但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这八竿子若从刘邦那论还不是虚数,刘秀往上倒九代才能倒到刘邦那,他是刘邦孙子景帝的一支。能攀上远亲是刘秀承袭“汉”国号的基础,但更多的是出于方便夺权和稳定政权的需要。

汉景帝有好多老婆和儿子,其中和唐姬生的刘发是刘秀的五世祖,封为长沙定王。刘发也有好多老婆和儿子,后来依照汉武帝的推恩令,一代代跟分家似的裂变,封地和官职越来越小,到刘秀的父亲刘钦时就是个小县令了。刘秀9岁时父亲死了,之后跟着叔叔刘良,成了地道的老百姓。此时他和西汉皇室唯一的联系差不多就是姓刘了。

对于刘秀这类皇室远亲,人们的重视程度一般从上往下成反比:越往上越不被当回事,越往下越有存在感。这跟见识和格局有关,底层民众和低级官吏无法高攀,跟皇帝挨边就觉得震撼。刘秀也沾了这方面的光。

王莽之前人们对西汉本来没了好感,结果王莽搞得更糟,“汉再受命”的舆论就开始兴起,好多人跟着蹭热度——比如绿林军和赤眉军就分别找来刘玄和刘盆子撑门面。宛县人李通也以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应景,撺掇刘秀起事。这些刘氏枝庶俨然成了合法继承人,刘秀也顺势吸粉,先成军阀后称帝。

再后来兴复汉室就变味了,方望拥立孺子刘婴,更始帝刘玄赶忙派丞相李松剿灭。刘婴做过西汉的皇太子,王莽就是从他手上夺的权,比刘玄正统多了,刘玄要真想复兴应该让位才是。而后刘盆子取代刘玄、刘秀取代刘盆子也一样,全都爱谁谁,自己当皇帝才是硬道理。

这事方望的弟弟方阳看得明白,他在赤眉军西进长安之前劝樊崇,让他也找个姓刘的当幌子,以便“挟义诛伐”,樊崇这才将正在喂牛的刘盆子扶上龙椅。刘秀建立政权后国内还有好多割据势力,承袭“汉”的国号,以及祭祖、修陵等行为,即是亮明了延续西汉的态度,对于宣扬正统、维护稳定都是有好处的。


路卫兵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刘秀是怎样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的呢?

皇室后裔沦为一介布衣


《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汉朝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可谓是这句话的最佳践行者。

刘秀,字文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这一脉来自于西汉景帝刘启。史书上有个典故叫“唐姬误会”,讲的就是刘秀先祖刘发阴错阳差的诞生史。传说,当时汉景帝刘启原本准备临幸妃子程姬,只因程姬身体不适,便临时找了一个唐姓侍女顶替,不想就有了刘发,是为景帝刘启的第六子,因此,史上有“一场误会延续刘汉王朝二百年”之说。

尽管刘秀的身世是正统的皇室血脉,但毕竟是比较偏远的一支,延续到了他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无爵可袭;再加上王莽篡汉,刘姓宗室的荣耀也消失殆尽。

公元3年,刘钦去世,留下三子三女弱小无依。其中,刘秀是最小的儿子,时年才9岁,只好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寄人篱下,刘秀只能老老实实种地,规规矩矩放牛。史载,刘秀勤于农事,谨小慎微,这让兄长刘縯(音yǎn读演)相当瞧不起。刘縯的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交朋友。为此,刘縯经常取笑刘秀胸无大志。

但是,机遇这个事很难说。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拉拢读书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学扩招,这使刘秀有了到国家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

为求学,公元14年,已经20岁的刘秀远赴长安,师从中大夫许子威学习《今文尚书》,而且一学就是三年。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今文尚书”是与“古文尚书”相对的。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儒生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一些儒家书籍,被称为“古文经书”。而由幸存的经师口授,则被称为“今文经书”。古文经学注重考证,经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能乱说;而今文经学则讲究微言大义,要求的就是把握精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史家说刘秀“略通大义”意思就是说他很好地掌握了《今文尚书》的内涵,并能够活学活用。

正是长安求学的三年,改变了“农夫”刘秀的眼界。从长安归来之后,刘秀便有了不一样的追求,只是欠一个时机。

骑黄牛、提砍刀,带全家上阵


公元22年前后,刘秀的机会终于来了!此时,西汉早已灭亡。王莽也已于公元8年废掉汉帝,正式登基,建立了新朝。然而,才十余年,全国水、旱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赤眉、绿林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眼见群雄四起,刘秀在兄长刘縯的带领下,也在家乡南阳舂陵起兵,向王莽发难。刘縯将这支部队称为“柱天都部”。这支部队与其他起义部队还有一个极大的不一样,整个部队是以舂陵周边的刘家宗室子弟为核心组建的,一家老小、兄弟姐妹、远亲近亲都一起上战场。部队里,不仅有刘秀的大哥、二哥,甚至还有大姐、二姐、二姐夫,纯粹就是一个“兄弟连”加“亲友团”,合计多达八千人之众。

行进的队列中,刘秀骑着大黄牛,手提大砍刀,冲锋在前。虽然装备简陋,但刘家的宗室子弟们都很争气,接连在南阳打了几场胜仗。刘秀骑牛斩杀新野尉屠天刚的故事,更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在攻占了棘阳县城后,刘縯决定下一站攻打南阳郡的首府宛城,这却犯了军事上冒进的错误。在一个叫小长安聚的的小城镇,起义军遇到王莽的主力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刘秀的二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都被敌人杀死,他的二哥刘仲及族中刘氏兄弟几十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就包括叔叔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为了保存实力,他们决定和当地的两支绿林军分支新市军、平林军结成联盟。由于人心所向,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起义军将领们都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此统一号令,顺应人心。

在一番博弈之后,另一位皇室宗亲、懦弱的刘玄却意外地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复用“汉”的旗号。而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刘縯,因为治军严明,让这些绿林中人忌惮,最终被刘玄封为大司徒,刘秀则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非常之功,却遇杀兄之痛

可是,新皇帝刘玄并不满意刘縯和刘秀的存在,特别是在他们昆阳之战大败王莽之后。

公元23年,王莽因南阳叛军突飞猛进,急调43万大军(号称百万),由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联合率领前往镇压,并首先在昆阳城北与守城的刘秀相遇。

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不少守城的部将因人数悬殊开始动摇,但刘秀身先士卒,冲到最前线,以一敌百,杀敌千人,士气不觉一振。之后,刘秀又数度组织敢死队,竟冲出一条血路,战场局势开始逆转。王邑被杀,最终,王莽的剿逆大军被击溃,伏尸百里,只有几千人逃回了洛阳。

可以说,昆阳一战正式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但刘氏兄弟声名的壮大,也引起了更始帝刘玄,尤其是其身后的绿林军将领的忌惮。不到一年,这位惴惴不安的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找了个罪名,杀了刘秀的大哥兼主心骨刘縯,把刘秀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这种非常之痛,一般人难免会拍案而起。但出人意料的是,饱读诗书的刘秀,却没有愤怒,他几乎平静地接受了现实,甚至赶紧跑到宛城请罪。刘玄的部下去迎他,安慰他,他竟表示过错在自己,不讲昆阳的战功,不为哥哥服丧,相反若无其事,饮食言笑与平常一样。

刘秀的表现,反倒让刘玄感到惭愧。之后,刘玄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继续绞杀刘秀,反而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刘秀躲过一劫。

但是刘玄不知道,刘秀并不是心中无恨。每当独居,他总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对兄长的哀伤。

终为一代帝王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刘玄麾下的军队势不可挡,相继拿下长安与洛阳,王莽死于混战,新朝灭亡。

刘玄决定将都城迁往长安。同时,为了防备刘秀做大,他先是命刘秀前往洛阳修整宫府,后派他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带宣示朝廷旨意。之后,为夺刘秀手中的兵权,还派使节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有功将领一起应诏去长安。刘秀对这种削势夺权的意图自然明了,自此,两人的裂痕开始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的共同目标王莽死后,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帝王满天下”。不仅农民起义军有绿林、赤眉之分,皇帝更是形形色色。除更始皇帝刘玄,还有东方皇帝刘永、蜀中皇帝公孙述、舒城皇帝李宪、匈奴立的皇帝卢芳,等等。这些人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互不想让。

更始二年(24年)秋天,一支赤眉军突然进兵长安,剑指更始帝刘玄。刘秀从中看到渔翁得利的机会。就在赤眉军迅猛进军之时,刘秀急速布置重兵,伺机夺取关中,窥视洛阳。

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或后汉。当年十月,定都洛阳。

几乎就在刘秀称帝的同时,攻向长安的赤眉军拥立另一个傀儡刘盆子为帝,与刘玄开战。更始皇帝刘玄,本是没落贵族,并无本事。很快,长安城破,刘玄被绞死。荣登大宝的刘秀正式登上了大汉朝的历史舞台。

此后12年,刘秀领兵南征北战,扫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终于在建武十二年11月,即公元36年,结束了豪强割据的局面,使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


见微而知著

作为光武帝刘秀如假包换的同乡,我觉得我是比较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从小我就听说了大量刘秀的传说,长大后我又查阅了非常多的相关资料,窃以为我对刘秀还算是有所研究。


刘秀的父亲叫做刘钦。刘秀出生的时候,刘钦时任济阳县令(今河南兰考)。但是刘秀却是在南阳郡蔡阳县舂陵村(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出生的。而且在二十岁之前,刘秀都是在舂陵村度过的。在此期间,刘秀的父亲去世。同村的祖叔刘良承担了刘秀的部分抚养义务。

至于刘秀为何会在舂陵村度过自己的童年乃至青少年。这得追溯到汉景帝。


其实刘秀是根红苗正、如假包换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只是他不是嫡系子孙,乃是旁系子孙。

事情是这样的。汉景帝有一晚去自己宠妃那里过夜。结果当天宠妃可能处于生理周期,但是又不想弄得皇帝不高兴,就派了一个年轻美貌的贴身婢姬唐笑儿冒充自己伺候皇上。黑灯瞎火的,汉景帝不明所以,加上喝了点酒,就和唐笑儿翻云覆雨了一番。

结果唐笑儿一炮打响,珠胎暗结,生下来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

再后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刘发的子孙刘回得到了舂陵侯的爵位,封地最开始在舂陵侯国(在现在的湖南省内)。后来,舂陵侯觉得封地太过偏僻,就申请迁徙。


当时的皇帝批准了申请,舂陵侯国就迁徙到了南阳郡蔡阳县舂陵村(现在的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

舂陵侯的子孙当中就有济阳县令刘钦。作为刘钦的二儿子刘秀必定是如假包换的高祖子孙。

王莽篡位,得位不正。刘秀的起义军本来打的就是“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且广大群众在经过王莽那么一折腾,对汉政权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刘秀有这个金字招牌,怎么不可能好好利用呢?

只是西汉的都城经过赤眉军大肆劫掠,破坏严重。所以刘秀将都城设在了洛阳。这里离自己的家乡也比较近。刘秀称帝之后,根据记载,一共回家省亲达九次之多。可见,他对故乡舂陵村的感情至深。


由于刘秀的国都在刘邦大汉国都长安东边,所以后世就将刘秀的“汉”称为东汉,以示区分。

不管怎么说,两汉其实是可以称为一个朝代的。这从刘秀死后的谥号“汉世祖光武帝”可以得到佐证:称“祖”是因为开创;称为“光”是因为他延续了大汉国祚;称为“武”则是因为他英明神武,平定了天下。


昨日雷声

首先,从民间来讲,刘秀在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几省留下的传说很多。一般一个县內一大片村子都以刘秀的事迹命名,小时候村里庙会唱戏,有一出叫王莾赶刘秀,老人们随口就能说出几段刘秀的故事,讲刘秀是皇子,王莽是刘秀的姥爷要赶跑刘秀自己当皇上,撵的刘秀到处奔走,跑到哪里都有天人甚至动物相助。从民间两千年流传下来的传说老百姓都是认同刘秀的皇室身份的。

从文学上讲连丽如有部评书叫《东汉演义》,讲的是王莾纂位,谋害皇帝并加害皇帝刚出生的儿子,好心宫女用自己的儿子换出皇子在外抚养成人就是刘秀,刘秀长大后铲除王莽光复汉室。

说完了传说说正史,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礼》:“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兴,故庙称世祖。《谥法》:“能绍(绍,连续,继承)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南阳蔡阳人,高祖(汉高祖刘邦)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舂陵,乡名,本属零陵泠道县,在今永州唐兴县北,元帝时徙南阳,仍号舂陵,故城在今随州枣阳县东。事具《宗室四王传》。』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家谱这点不用怀疑了,刘邦第九代孙子,再来看中兴之主刘秀怎么做的:

八月壬子,光武祭社稷,癸丑,祠高祖(汉高祖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于怀宫。

六月己未,光武即皇帝位。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汉礼制度》曰: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

十二月戊午,(光武帝刘秀)诏曰:“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

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十一陵。有事谓祭也。《左传》曰:“有事于太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

十年春正月,修理长安高庙。

秋八月己亥,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

二月戊戌,帝(刘秀)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制度,务从约省。”

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汉昭帝、汉元帝)于太庙,《汉官仪》曰:“光武第虽十二,于父子之次,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后。上至元帝,于光武为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代。故《河图》云‘赤九会昌’,谓光武也。”然则宣帝为祖,故追尊及祠之。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四世于章陵。

可见,刘秀就是光复的汉室,扫平了祸乱,将汉继续延续下去,然后功成身退,自己排第九。

到此为止吧,刘秀是不折不扣刘邦的后代,刘邦当初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武帝推恩令,让皇室子孙人人有封地,杜绝了地方刘氏子孙势力大过朝庭,保证社禝危机时刘氏可乘势而起不至于江山易主。所以才会有刘秀这样的中兴。

“护周八百姜吕望,保汉四百张子房”,周文王拉了姜子牙八百步,姜子牙保周八百年,刘邦知遇张良,张良保汉四百年。


了不起的兔斯基

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人送外号“位面之子”,又被戏称为“主角光环拥有者”,连毛泽东也称他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凡此皆足以说明刘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过,要是以为刘秀一生顺风顺水,轻轻松松就做了开国皇帝,那就大错特错。

刘秀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之后,但传到刘秀父亲这一辈时,已沦为县令这一级别的低级小官。刘秀9岁的时候,其父病死,刘秀兄妹成为孤儿,只得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成为平民。

在刘良的抚养下,刘氏兄妹慢慢长大。刘秀与其兄长刘縯(又作刘演,字伯升)虽是一母同胞,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刘縯性子豪放,敢于冒险,常以祖上汉高祖自许。刘秀则性子谨慎,勤于农事,以至于常被兄长取笑为胸无大志。

当然,年轻时候的刘秀其实还是有些野心的,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翻译一下,大概就是说:将来要做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娶到心目中的女神阴丽华。

这样的“野心”要说小也不算小,但也没啥特别之处,或许大部分少年成长阶段都有过类似的梦想。然而,没有什么大志向的刘秀,最后却做了开国皇帝,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其志向远大的兄长大业未就时被人杀害。

却说王莽篡汉称帝建立新朝的第14年,刘秀兄弟于舂陵起兵,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为旗号。其后,刘秀兄弟与绿林军联合,接连大破王莽大军,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刘縯自称柱天大将军,威名远扬。以至于王莽公开悬赏:凡杀死刘縯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同时,王莽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发泄他的仇恨。更夸张的是,王莽还下令抓了一个相貌有点相似的人,就说是刘縯,游街示众后杀掉。

反观刘秀,一开始他的锋芒完全被他兄长掩盖,而且他谨慎小心,“见小敌怯”,因而骑牛上阵的刘秀起初并没有建立什么威名。

随着绿林军势力的扩大,拥立一位刘氏宗室为皇帝,成为当务之急,候选人有刘縯与其从兄刘玄。原本,从威望、战功及个人才华等方面来说,刘縯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当然,要是刘縯称帝,后面估计就没有刘秀什么事了,他的结局或许也就是个王爷罢了。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刘縯的威名不但让王莽寝食难安,也让己方的不少将领戒惧,于是,他们联合拥立了性格较为怯弱的刘玄,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帝。为了顾全大局,刘縯虽然不甘,但还是接受了这一结果,并被任命为为大司徒,封汉信侯。

其后不久,刘縯奔赴前线招降了大军迟迟不能攻克的新野城,其弟刘秀也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精兵40余万,于是乎,刘縯刘秀兄弟威名大著,没有其他人可以匹敌。

刘玄等人面对这个局面,内心之中非常不安,何况不少大将对于刘玄称帝一直心怀不满,例如刘縯的爱将、勇冠三军的刘稷就公开宣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最终,刘玄及其心腹设下圈套,杀害了刘縯与刘稷。

时在前线的刘秀得知这一消息后,强忍悲伤,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这一年,刘秀28岁。

虽然有人劝刘玄乘此机会把刘秀也除掉,但刘玄见刘秀如此谦恭,与刘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完全不同,且刘氏兄弟功劳很大,无罪而诛,不免大失人心,不利统治,故刘玄不但没有治刘秀的罪,而且封他为武信侯,以图安慰人心。

然而,刘秀对于兄长被害并非无动于衷,他内心里没有一刻不想报仇,只是他深知时候不到,报仇的心思只能埋藏在心中。刘秀的隐忍和耐心终于等来了机会,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

到河北后,刘秀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两年后,羽翼初成的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并登基称帝。刘秀登基后又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扫平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绵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也算是完成了其兄长刘縯未竟的夙愿。同时,刘縯也被光武帝刘秀追谥为齐武王。


史问道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是汉景帝庶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也算是皇室血脉,能够承袭汉也是情理之中。西汉末年外戚掌权,王莽篡权,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是生灵涂炭,百姓思汉心切。刘秀深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为了挽救汉朝,他力往狂澜,扶大汉于将倾,建立了东汉王朝,为了笼络民心,赢得百姓的拥戴,定国号为汉。



据史料记载,刘秀在位期间,重视国家建设,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后9次发布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并多次下诏书,免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裁并400多个县,精简官吏。
在统一天下后,刘秀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以安抚为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


己斋论史

根据家谱显示肯定有血脉联系。

刘秀的祖上的分支从长沙王刘发开始的,刘发的父亲,就是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刘发的哥哥就是三国中刘备说的中山靖王)具体的如下图所示

东汉建立之前出现的更始政权也是与刘秀是同一支中分离出来的,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被成为光武帝。如下图


至于为什么要承袭“汉”的国号。我想原因是:有把汉室发扬光大之意,重归汉室之目的。这样做顺民心,顺民意,顺水行舟,以便好统治罢了!


生生不息钢铁侠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之孙,出自汉景帝一脉。景帝醉酒招程姬侍寝,程姬恰好来了月事,便让宫女(唐姬)假扮她侍寝。景帝醉酒,迷迷糊糊地幸了唐姬,后来生下一子刘发。这便是刘秀一脉的由来。

刘秀虽是汉室正统,但等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时,早已没落,只是济阳县令。公元3年,刘秀的父亲去世,母亲樊娴都带着三儿三女,回到老家成为普通平民。

刘秀长得一表人才,从小喜欢种田,读书,处事谨慎。他的哥哥刘縯则勇武刚毅,希望在乱世有所作为。刘縯喜欢结交四方侠士,在乎自己的皇族身份,对王莽的新政十分不满。刘秀与刘縯一比,毫无大志,最后在刘縯的刺激下,才“愤而有志于天下”。

王莽夺取政权后,推行新政。新政反而让天下更加混乱,又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公元17年,绿林、赤眉起义先后爆发,天下动荡不安。公元22年,二十八岁的刘秀与刘縯在舂陵起义,同年十月,他们又加入绿林军。

公元23年,绿军很快发展到十万多人,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刘玄被拥立为帝,刘縯及南阳一带的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刘縯在军中很有威望,大家本想拥他为帝。当时绿林军势力强大,又兵荒马乱,刘縯只好作罢。刘玄称帝后,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此时王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派王邑、王寻调集四十二万精兵,直捣昆阳。当时昆阳只有八九千人守城,看着王莽的大军铺天盖地而来,众将士很没信心。此时,刘秀说服众将士,让他们继续坚守,自己率十三名骑兵出城,到郾县、定陵调集援兵。

同年六月,刘秀率领近万人救援昆阳,又亲自率领先头部队一千多人距王莽军四五里列阵。王寻派数千人迎战。先头部队在刘秀的带领下,斩杀千余人,士气大振。刘秀又率领三千多人偷偷渡过昆水,迂回到王莽军侧后,向王邑大营进攻。王邑认为义军不堪一击,让其它营不得擅自行动,自己和王寻率万人迎战。

由于王邑、王寻的轻敌,作战很快陷入困境。加上之前下令不许各营擅自行动,最后谁也没去救援,王邑全军溃败,王寻也战死。昆阳守军趁势杀出,王莽军纷纷逃亡。此时,又突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王莽军渡河数万人被淹死。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到洛阳。而刘秀也开创了用两万人打败四十二万人的奇迹。

昆阳一战,刘秀兄弟的名声越来越大。这让拥立刘玄的人深感不安,劝刘玄将兄弟二人杀掉。刘玄借机杀掉了刘縯,刘秀见哥哥被杀,主动向刘玄请罪,保住了性命。为了不让刘玄起疑,连哥哥的葬礼都没办。刘玄见他如此低调,有些过意不去,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刘秀刚封为武信侯不久,便娶了自己一直很喜欢的阴丽华为妻。第二年,刘秀被刘玄派到河北,为拉拢刘扬势力,又娶了郭圣通。有了刘扬的帮助,刘秀在河北如鱼得水。刘玄见江山坐稳,逐渐腐败起来。赤眉军首领樊崇看不惯刘玄,率二十万人进攻长安,刘玄逃到城外。后来,走投无路,只好交出玉玺向赤眉军投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称帝。由于都城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赤眉军曾是刘秀的盟友,刘秀称帝后,又成了仇人。赤眉军与刘秀一番较量之后,樊崇向刘秀求和。刘玄被杀后,赤眉军又立了刘盆子为帝。刘秀很是善待他,让他做了自己叔父刘良的郎中。

此后刘秀又经历了十二年战乱,平定各方势力,于公元36年统一中国。刘秀在位期间,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解放奴隶,减轻赋税,缓解了社会矛盾,史称“光武中兴”。刘秀一直很节俭,酒色歌舞他都不喜欢,后宫只有皇后和几位贵人。

刘秀称帝后,很想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并不接受,还告诉他不要忘了患难时郭圣通对他的支持。刘秀只好立郭圣通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但刘秀一直宠幸阴丽华,郭圣通倍受冷落,多次与刘秀闹矛盾,最后被废。郭圣通虽然被废,刘秀还是善待了她,最后善终。

公元57年,刘秀在洛阳病逝,终年63岁。在位32年,中兴汉室。


大胖妞

有血脉关系,汉光武帝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属于汉室的长沙定王,刘发一脉!

刘秀的血统来历: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刘秀为什么要袭承汉号?

刘秀袭承汉国号有很多原因,下面一一说明:

第一:继承血脉

刘秀是正根儿的高祖皇帝之后,继承祖先的荣光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第二:继承法统

改朝换代后,法统不变。刘秀用汉号沿袭的是高祖的法统,所以前汉的政治资本就可以全盘接受了!

第三:有号召力

刘秀起兵的口号就是对抗王莽改制,拨乱反正,由于王莽改制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刘秀的起兵正是团结了大地主阶级,用汉作为国号,就是在全面否定王莽改制,承诺回复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四:团结普通民众

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喜欢安定。刘秀用汉可以唤起普通百姓对于安居乐业的期望。这是人心向背。


以上,希望能帮到题主!


野树春秋

 王莽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拥有汉室血统的刘、刘秀两兄弟也相继起兵,企图重振汉朝。不同的是,哥哥刘不惜倾身破产,结交天下豪杰,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弟弟刘秀却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最终一举夺得帝位,成为名垂青史的东汉开国皇帝。

  西汉末年的政治形势

  西汉末年昏君辈出,自元帝以来,国力便江河日下了。汉成帝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迷得团团转,更是不理朝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农民起义频繁,朝廷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等到汉哀帝继位,汉朝的气数基本将近,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汉初始元年(8),王莽废掉了西汉的末代皇帝孺子婴,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新”,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莽新政。为了根除西汉末年以来积累的诸多问题,王莽一即位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积重难返,西汉王朝的“痼疾”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治愈的。急功近利的王莽本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却不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巩固统治地位,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天灾人祸总是相伴相生的,王莽的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加上水旱灾害不断侵袭,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最终,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刚刚统一的局势又重新分崩离析。乱世出英雄,刘氏宗亲在西汉末年已经遍布天下,各路豪杰都想问鼎中原,这其中也包括南阳的刘、刘秀两兄弟。

网络配图

  “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素来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前,他虽然也是皇族,但只是空有贵族头衔,实则属于远支旁庶,早已经形同庶民。据《汉书》记载,西汉的皇族后裔在西汉末年已经有十万余人之多,所以所谓的皇室血脉根本不足为奇。刘秀的这一支族人历代生活在南阳,看到天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刘秀的哥哥刘和南阳的诸多子弟也都蠢蠢欲动了。为了一图霸业,刘不惜倾家荡产,到处结交豪杰,招兵买马,刘秀却一直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并劝说哥哥等待时机。可是急躁的刘不为所动,毅然在故乡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所以史上称刘氏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当时限于财力,舂陵军的装备非常落后,据说刘秀都是骑着牛出战的,所以才得了个“牛背上的开国皇帝”的称号。

  军备的落后丝毫没有削弱起义军的信心,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他们和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主力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王莽的军队。最终,起义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于新莽地皇四年(23)拥立了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作战有功的刘也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对想要称帝的刘来说,区区司徒哪里能够满足,所以他心中甚为不服。但无奈王莽未灭,不能先自乱阵脚,刘只能委屈自己向刘玄称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