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在分宜,有一家分宜宏大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也许这个名字大家并不熟悉,然而一提起它的前身——分宜煤矿电机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出身高贵”,1970年创建时,隶属于煤炭工业部,是煤炭部下属的三大电机厂之一。在资源型重工业为主导的上世纪70年代中,属于少有的高科技行业——机械制造业,当年中国整个长江以南煤矿专用电机厂只此一家。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分宜煤矿电机厂老厂大门。

计划经济时代,它在国家的“怀抱”中“撒娇邀宠”。“出生高贵”的光环让它的“前半生”错失市场经济转轨期和煤炭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在兄弟企业壮大的时候,它固守一隅,止步不前;在煤炭价格腰斩,行业没落的时候,它痛定思痛,挣脱“婆家”的温暖怀抱,直面市场经济的浪潮,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到主动卸下光环,放下身段从大企业口中“抢肉吃”,最终享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红利”,48年的时光,它的起伏“人生”,如同众多经历改制的央企缩影。

含着“金钥匙的“出生”:电机三大巨头之一

关于电机厂的创建,离不开一连串的机缘巧合。分宜煤矿电机厂属于备战备荒的“小三线”企业,当时煤炭部在北方设立了两个煤炭专用电机厂,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而南方尚属空白,因此时刚好“五七干校”的知青下放到分宜,便把位置选定在这里。分宜煤矿电机厂也成为当时全中国长江以南唯一一家煤矿专用电机厂。当1971年的下半年,分宜干校撤销,煤炭部革委会决定:将部分干校中的干部分配到分宜煤矿电机厂。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曾经的简易厂房。

这家长江以南唯一一家煤矿电机厂,从出生起便带有“徽派”基因。分宜煤矿电机厂最初由安徽淮南人援建,由于“出身高贵”,当时的分宜电机厂有着别的工矿企业艳羡而不及的优越条件。那时候分宜全是山,当别的工矿企业还在偏远的不毛之地,分宜电机厂却能在土地紧缺,人口繁华的县中心地段——火车站附近的站前路区域建厂,生活区150亩,生产区150亩。不仅如此,上世纪70年代初期,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机械制造业,分宜煤矿电机厂还吸收了不少稀有的“天之骄子”,厂长、生产主任都是矿大、矿院的大学生。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厂区主干道。

今年40岁的罗明是一名“厂二代”,要问在分宜煤矿电机厂上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工人老大哥特有的优越感。很早的时候,厂里边的食堂就有蛋糕,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分宜煤矿电机厂的鼎盛时期,厂里有六、七百号员工,包括家属一起上千人,过年过节发福利的时候,厂里的采购直接开着奔奔皮卡到山东烟台给职工们采购红富士,很多银行、机关的人都想嫁到电机厂来。

被“优越感”耽误的前半生:浪费“煤飞色舞”黄金十年

计划经济时代,有着一个身份显赫的“婆婆”——煤炭工业部,对分宜煤矿电机厂来说亦喜亦忧。作为服务于煤矿企业,生产配套开采设备的机械制造业,分宜煤矿电机厂从出生起,大事小事都由“婆婆”一手操办,不用担心“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需要什么设备、原材料,不需要自己去采购,直接报给煤炭工业部来调配。同样,生产多少电机,供应到哪里,也是“婆婆”一一做好计划,无需自己跑市场。1998年煤炭部撤销后,这项职能下放到江西省煤炭厅。而这样的“温室环境”,也让分宜煤矿电机厂像大多数服务型央企一样变得“不思进取”,屡次错失发展良机。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半成品电机壳。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大势中,分宜煤矿电机厂逐渐变得无所适从,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不少国企纷纷开始改制。

在市场经济转轨区间,2002年开始,“煤飞色舞”的煤炭黄金十年来临,煤炭需求狂涨,煤价一路攀升。然而对于长期习惯“婆婆”一手操办事务的分宜煤矿电机厂面对欣欣向荣的煤炭市场却并没有展现过多“野心”,“电机厂不属于煤炭采掘主业,主要是做配套设备,煤炭价格飙升,对我们的直接影响不大,何况当时大家对于市场能做多大并不在乎。2001年到2008年,当时的分宜电机厂只注重量的提升,由于国营企业体制掣肘,解决不了人的身份问题,无法引进人才,导致电机的质量上不去,利润看起来增加了,但企业并没有做‘好’,这是一个最大的软肋。”

罗明说。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这间小砖房是当年的供应科。

错失“发育”良机:重组流产,改制一再搁置

而几十公里之外的宜春电机厂却是截然不同的境况,虽然出生不及分宜煤矿电机厂“高贵”,然而却凭着民营企业特有的市场竞争意识,在活力凸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了飞速发展之路。

眼看着不少国营企业开始改制,

当时分宜煤矿电机厂也萌生了改制之意,想和兄弟企业——宜春电机厂联合重组,两家从1995年代开始谋划,不料却因各种原因没有谈拢,最终重组计划流产。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铆焊车间。

“我们的优越感太强了,当时互相不服气。”罗明说,宜春电机厂是民营企业,效益好,利润高,如果按体量来算,宜春电机厂高于分宜电机厂。然而作为身份上来说,“草根”阶层的宜春电机厂远不及分宜电机厂。同样,对于长期吃惯了大锅饭的工人们来说,习惯了工人老大哥的“优越感”,企业走向未知而前途不明的民营之路,在无人庇护的市场浪潮中是否还能延续原先衣食无忧的“铁饭碗”的日子?这样的思想观念也让重组计划一再搁置……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翻砂车间。

当初的“草根企业”宜春电机厂已经在2007年成功上市,成为稳居国内同行业前三的江特电机。同样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和分宜煤矿电机厂同一条起跑线的西北煤矿电机厂趁着市场经济的转轨期,于2003年完成改制,如今,其营业收入和利润额是分宜的3~5倍。而当时分宜煤矿电机厂的改制日程却是一拖再拖……

“手术”后的“新生”:技术创新的蛰伏期

企业要发展,改制是必由之路。改制前,电机厂职工包袱沉重,年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而对于同样有着600多号员工的同类企业,可以做到3个亿的营业收入。2008年,为了不给地方经济造成负担,在争取了最后一批国家政策的分宜煤矿电机厂,以职工身份置换的方式在做好员工安置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制,改制后改名为分宜宏大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新厂址。

“人员少了一半,改制当年营业收入就超过了5千万。”罗明说,“原来是大锅饭,做一天算一天,而现在如果再做不出来,就没法生存……”尽管有些后知后觉,然而宏大电机并没有就此放任自流,“独立”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对企业“软肋”动“手术”——加大投入,聘请技术专家,提升产品质量。2009年8月,宏大电机建设年产100万千瓦10千伏及以下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改造项目,这个总投资1.5亿的项目于2011年建成,与此同时,公司也搬迁至浙赣铁路、沪昆高铁、沪昆和大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分宜城西工业园……而一系列的动作,不仅让宏大电机破茧重生,也是面临残酷市场波动存活下去的关键……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装配车间,电机在这里装配成型,并进行检验测试。

改制后的宏大电机有些“生不逢时”。在经历了2003—2012年的“黄金十年”上升之后,煤价遭遇腰斩,昔日贵为“黑金”的煤炭变成了“土豆”,煤炭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从“黄金十年”到“哀鸿遍野”,煤价的暴跌让煤企掉进了亏损的泥潭,也让“打折骨头连着筋”的电机企业受到波及。从2013年开始,不少煤矿专用电机企业日子开始不好过,经过大浪淘沙式的市场洗礼,到2016年,至少三分之一的同类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转行。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电工班,如今改成绕线车间了。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三年的行业低潮期,正是宏大电机技术储备和企业创新的蛰伏期,扛过困难期的宏大电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市场“刚松了一口气”,宏大电机迅速将适销对数的新产品投入市场,也为企业在新的机遇期做好了技术储备及新产品投入。

“少爷”甘当“服务员”:褪去了傲气,长出了傲骨

经历了行情低潮期,电机行业的泡沫被挤干,不少下游企业开始了反控成本之路,原先被两大国营企业把控设备供应的下游企业破天荒开始招标,这让宏大电机有了“可趁之机”。

“他们是老大哥,你是小老弟,牌子没别人响,别人怎样才会对你感兴趣呢?”同样达到行业最优标准的质量,跑市场员工们只好在性价比和做好服务上下功夫。曾经的优越感让企业固步自封,而经历教训后的宏大电机早已主动卸下了“出生”的光环,也卸下了那一份优越感,放下身段跑市场。慢慢地,原先一些从“不对外”的矿务局向宏大电机抛出橄榄枝,也让它逐渐跻身于各大矿务局供应厂家的阵营。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金工车间,如今这些设备也还都静静地躺在那儿,只是蒙上了塑料布,估计没多少用武之地了。

曾经煤炭工业部的“少爷”,如今甘于当“服务员”,市场让宏大电机褪去了傲气,也让它长出了傲骨。脱胎换骨后的宏大电机并没有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2017年,其研发的20多个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便好评如潮。特别是生产的薄煤层电机是国内体积最小功率大的产品,深受山东矿机股份有限公司、淮南长壁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欢迎。曾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前无所适从的宏大电机已经转变为经得住市场风浪,并获取市场竞争“红利”的竞争性企业。

如今,宏大电机月产量在4.5到5万千瓦左右。2017年,企业电机生产产量6042台/347900千瓦,实现产值6889万元,2018年预计产销量11000台/660000千瓦,电机产值1.3亿元,预计冲片产值3000-5000万元,目标总产值1.6-1.8亿元。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位于分宜工业园的宏大电机生产车间。

从未逝去的美好时代

时代更迭,原先电机厂的600多号员工,只有60、70名老员工还留在这里,分宜煤矿电机厂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搅动一池春水的浪花。当接力棒传到“厂二代”的手中,他们的每一次选择,已成为掀起影响企业走向的浪潮。

大家仍然会怀念当初那个无忧无虑的辉煌时代,电机厂的员工彭慧也是一名“厂二代”,直接到现在,她出差坐火车时还经常听到陌生人这样的开场白:“你来自江西呀?分宜知道吗?那里有一个煤矿电机厂……”听到这句话,彭慧就觉得心里好像有一团火,把心烧得滚烫。常常有人问,宏大电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彭慧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分宜煤矿电机厂这个名字。”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平房家属宿舍,如今,房前屋后都盖起了小厨房和小院。

许巍唱到:“怎能让这不停燃烧的心,就这样耗尽消失在平庸里。”正因为对平庸的不甘和放不下“分宜煤矿电机厂”人的心气,才有“厂一代”、“厂二代”攻克技术难关的拼劲和放下身段的韧劲,敢于和残酷的市场叫板的努力,敢于和大企业较劲的智慧和勇气……也正是这样的“包袱”和心劲,让“厂一代”、“厂二代”们无比踏实地为电机厂的明天努力奋斗,也许,他们的人生和企业的明天早已与不分彼此血肉相连地纠结在一起……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人们习惯看恢弘的叙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惊人的成就,然而对于宏大电机的这样的“温室花朵”,在被市场所抛弃,认清市场的本质后勇于拥抱市场又何尝不是一种逆袭?正如人生是一个个困局,如何脱困才是核心所在,美好的时代过去了,幸运的是我们曾经拥有它,更幸运的是我们从来不曾放弃,从不曾放弃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小新说

48年的时光,

分宜煤矿电机厂的起伏“人生”

如同众多经历改制的央企缩影。

曾经的电机三大巨头之一

主动卸下光环,进行企业改制,

改名为分宜宏大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曾经辉煌过,也低潮过,

脱胎换骨后的它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经住了考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一代又一代的分宜煤矿电机厂人仍在奋斗着,

为了美好的明天!

一起为他们点亮右下角❤,

点击右上角分享,

文末评论区已开启,

欢迎各位亲给小新留言~

新余记忆|“少爷”甘当“服务员”,中国长江以南“独苗”企业48年的起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