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从阿里云自主可控看大企业的担当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想: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商品,早已实现;不必学车就能自驾全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梦想成真。

前两天看到Intel和NVidia给出的预测,2025年,全球会有大约1500万辆L3-L4级无人车上路。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可以想见,我们的网络得有多么高速,计算得有多大能量,才能让这一梦想落地。

不仅如此,未来的信息安全得有多重要,因为网络、计算上的任何一个安全漏洞,都可能让这一梦想以悲剧告终;同时,如果这些核心技术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国家安全在未来也无从谈起。

前一阵子,中兴事件惊醒了所有国人:我们自己的“芯”,自己的“操作系统”在哪里?很多人说,“中国芯”我们有了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也知道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了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但被很多人视为更为关键的操作系统,其实我们也早就有了——实际上,阿里云的飞天就是完全自研的云操作系统,而AliOS也是完全自研的端操作系统,两者均已经过多年商业运营的考验,拥有自己成熟的生态体系。

什么是完全自研

2009年,阿里云写下其核心操作系统”飞天”(Apsara)的第一行代码,完全从零开始,这就是完全自研。

实际上,全球比阿里云体量还大的两家云计算基础架构提供商,无论是亚马逊AWS还是微软Azure,都采用的是完全自研的云操作系统,而非采用开源的OpenStack。

未来已来,从阿里云自主可控看大企业的担当

为什么如此?一方面说明AWS和阿里云进入云计算领域比较早,那时候OpenStack还未出现或远未成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成本去进行调优;另一方面,就是OpenStack从底层架构上,未必适合支撑大规模并发和全网规模的云计算能力输出。

有人把OpenStack比做是云计算的安卓系统。但用过iOS智能手机的人都知道,真正好用的并非是安卓,因为其死机的概率要高很多。那么,对于企业级的IT基础架构来说,死机频率越高,整体云系统就越不稳定。正因为此,OpenStack被广泛应用于非金融级的私有云领域,规模相对较小,更易于修复。

但是,就如同iOS不是谁都能做一样,完全自研的云操作系统,不仅研发周期更长、难度更高、投入更大,而且生态系统的搭建也需要得到广泛生态伙伴的认可,付出更多的努力。

正因为此,绝大多数手机厂商选择了建立在开源社区基础上的安卓系统,大多数中小云计算厂商选择了建立在开源社区基础上的OpenStack。

正如手机安卓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熟,逐渐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上超过iOS系统手机一样,OpenStack未必不是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一个选择。但今天的问题,核心还是在自主可控。

为什么自主可控?

中兴事件,让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实际上,国家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策略。一些国内的大企业,例如华为、紫光、阿里巴巴,也都把自主可控的理念放在核心位置。

其实,自主可控这样的逻辑,在商业世界里并不是什么新的逻辑,譬如笔者采访过一家国内重要的B2B物流领军企业,它在大量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入社会车队的同时,自己依然保留着少量的自己的车队,通过这样的自主可控,保持着关键时刻对社会车队的议价权。

在商业环境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正因为此,华为投入大量经费通过旗下的海思基于ARM架构自研了麒麟芯片,虽然不是百分百自研,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议价权的能力。

相对而言,阿里巴巴的自研就更为彻底。特别是今天,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已经经过了2017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每秒32.5万笔交易峰值,每秒25.6万笔支付峰值的验证,遍布全球了200多个国家,总用户数高达230多万。

“飞天”作为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它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单集群可达1万台规模,10万个进程达毫秒级响应,十亿级文件数,EB级别存储空间。

从这一角度来说,阿里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具备和美国AWS、微软Azure同台竞技的云基础架构服务商。其重要性自不必言。

未来已来,从阿里云自主可控看大企业的担当

自主之路

除了阿里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阿里巴巴在2010年还开始研发AliOS智能操作系统;2014年开始研发AliOS汽车操作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端操作系统都是阿里巴巴自主从底层开始做系统架构设计,其应用框架采用的不是目前iOS、Android所采用的App应用安装模式,而是以服务非安装模式来做的。而今,作为开放的系统,AliOS从已推进了针对物联网领域的轻量化物联网设备的系统版本,包括AliOS Things和AliOS Lite。

而在数据库和中间件方面,阿里巴巴也有突破。比如蚂蚁金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OceanBase,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分布式金融级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而互联网中间件Aliware自2014年起开始研发,帮助阿里巴巴应对极端复杂的商业和技术场景,逐渐摆脱了采购国外软件的历史,用互联网的架构方式来构建业务和数据中台,让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到了2016年,据了解,阿里云不仅自研了服务器技术架构,采用自研芯片和自研系统软件组成,并在软硬件和芯片技术层做了大量技术创新,让阿里云的弹性裸金属服务器可实现强大、稳定的计算能力。

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云2017年发布的ET大脑采用自研云操作系统,将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能力与垂直领域行业知识相结合,基于类脑神经元网络物理架构及模糊认知反演理论,实现从单点智能到多体智能的技术跨越。如今,ET大脑已经拓展到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ET环境大脑、ET医疗大脑、ET航空大脑等,打造产业AI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马云宣布成立阿里巴巴达摩院,开始基于阿里机器智能技术实验室等团队在AI领域积累的大量算法模型优势,根据AI算法模型设计微结构以及指令集,研发AI芯片NPU。据悉,该芯片将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

未来已来,从阿里云自主可控看大企业的担当

毫无疑问,在世界各行各业如今以ICT作为全新驱动力的今天,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企业安全的一部分。正如马云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所说的:“真正的大企业不是看市值有多大,而是看担当有多大;不是看市场份额有多大,而是看是否掌握了核心和关键技术”。

我们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有这样的担当,能够掌握更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文/余文

《科技看门道》坚持深度报道,希望能通过资深媒体人对IT产业热点新闻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创新模式——不仅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科技看门道》主笔在行业渠道媒体拥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历,不仅对IT消费类和企业级软件、硬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均有较深入的理解,同时见证了中国IT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圈包括分销、零售、SI、ISV和CSV的进化历程,见证了金融、能源、制造、医疗、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业的信息化之路。

《科技看门道》相信,IT产业在供给侧的改革——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将会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