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夜日个”是安康方言中的时间指示词。安康话语系统中的“昨天一一前天一一上前天”,分别和普通话一样,但这是已普通话化了的说法,属于安康方言中时间表示方法三个历史层次的表层说法,这是近些年随着方言更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勢而形成的。如同安康方言中“上午、下午”是表层结构说法,中层结构是“上半天、下半天”,底层结构却是“前半日、后半日”“昨天、前天、上前天、大前天”的安康方言中间层次说法则是“昨日个、前日个后日个、外后日”,而底层说法的的“昨日个”却是“夜日个”,以“夜”为“昨”。与此对应的说法就是“昨天晚上”在安康方言底层结构的说法是“夜日黑”,“昨天早上”则成为“夜日早起”。

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安康话中为什么以“夜”训“昨”,目前还没查找到依据。但幸运的是,在元人杂剧中我们发现了“夜”训为“昨”的相同用法,证明最迟也当在宋元之间即流行于口语中,才会被写入杂剧。

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元人杂剧中多处出现“夜来”一词,陆谵安先生释其义为“昨天”。证之以杂剧中的用法,陆先生所释甚当。如《西厢记》中法聪白:“夜来有一秀才,自西洛而来,特谒我师,不遇而返”。《度翠柳》中的且儿念白则把“昨天”的义项表达得更清楚:“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当然,“夜”字的这种用法在宋元明清时代一定是很普遍的,明代小说中也不乏此用法。《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有:“我夜来算了一命,道我有百日血光之灾,只除非出去东南上一干里之外躲避。”只是到了现代,这种用法才深藏到方言的中底层结构中。在安康方言中,这种用法在一些偏僻乡村甚至目前也仍处在表层与中层之间。

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与“夜来”用法一样在安康方言中还有一个“去年”的说法一一“年时”。这种说法的来源比较古怪,将时称定语放在名词后面作为补语,这在汉语词汇结构中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更怪的是这种说法在山东济南、青海西宁等地的方言中都存在着面安康方言的形成与这些地方关系并不大。元杂剧中也有此说法。《误入天台》中有句道白,“我年时同兄弟阮上天台山采药,日暮,迷其归路”。陆澹安先生在《戏曲辞语汇释》中将“年时”释为“当年”,但证之以现代安康方言残留的“年时”用法,和杂剧中并未确指为“当年”的道白,似乎解释为“去年"要稳妥些。

安康方言中的元杂剧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