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随着安康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首先是人口数量的剧增,“以石泉县为例,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全县已拥有居民11657户,74103人,比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增加了6352户。4309人比康二十一年增加了11100户、,72005人,其悬殊之大,十分惊人”(陈良学《陕南客民移垦史话》)。而就整个安康地区而言,当时的人口总数也相当可观,据乾隆五十二年各县报查户口册载:“兴安一府至三十八万一百二十五户口之多,较国初(顺)旧志所载多至数倍。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即史册所载古本户口称极盛者,如隋开皇、唐开元时亦週不速也”,这么大批量的移民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拥入安康,在入口数量上明显压倒土著居民,势必导致语言结构发生生重大变化,即使不能以移民原语言取代土著方言,亦必然会在二者融合中烙上更多的南方方言语汇的痕迹,这是今安康方言中多有吴楚方言词汇的原因之一。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人口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人口分布结构的确立立。各地客民流入安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康初年到嘉庆中期的一百多年年间连续不断,尤以乾隆年年间为盛。这些因各种原因迁健来安的客民成分复杂,且且初期无定居处,以后又间有流动,加之当时又缺详尽记载,今天已很难一一查清当时的客民分布情况。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据嘉庆年间汉中府志记载:“国初若新民,则数十年内侨寓成家……平坝之中,老民尚多。南北两l山l……则老民十之二三,余均新民矣。新民两湖最多,川民亦多,次湖籍则安徽两广,次则河南,贵州间亦有之”。这里指明了清代移民来陕南的原籍结构。兴安府(今安康地区)所属各厅县的客民来源也是如此,以湖南、湖北、四川籍居多,其次是江西、安徽、广东、福建、河南。据历史文献记载,移民来安居平川者少,因平川老民尚多之故。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今安康市月河川道老民人数当时应多于于新民,同时又因为今安康市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较多地保留了原方言特性性而演变为今天的西北方言,其余各县市则因移民数量在人口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以自已的原籍语音取代了土著语了。但由于移民们是五方杂居在这南北交汇之地,如果都顽强地保留自已的语言特点,在建立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时势必要受到语言交际手段的限制面不能有效地沟通。于是,求大同面存小异,以相互适应对方的功利目的使我们操起了西南官话,形成了今天安康地区两大方音系统并存的基本格局。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移民结构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