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站著賺錢,把知識變現

姬十三:站着赚钱,把知识变现

“你們火了!”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嵇曉華)最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他當然很高興,但也有些不滿,“我們其實早就火了嘛。”他說。確實,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系積累了大量的忠實粉絲,儘管仍屬小眾,但用戶多是滿滿的“真愛粉兒”。直到“分答”的出現,姬十三是真的火了。

2016年5月15日,果殼的孵化產品——“在行”旗下的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僅過去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分答”上的熱門話題就頻頻刷爆朋友圈、微博和登上各大媒體,這使“分答”成為互聯網熱議度超高的現象級“爆款”。

爆款是怎樣煉成的?

2015年3月,果殼的孵化產品——“在行”上線,口號是“買東西上淘寶,找行家上在行”。被定位為“知識技能共享平臺”的“在行”中有很多“行家”,包括投資創業大咖、教育專家、職場精英、心理諮詢師、資深造型師、生活達人、醫生……如果你需要解疑釋惑,你就可以通過“在行”約到“對的人”。當然,這是需要付費的。

“找人問問看,這是過去人們在生活當中一個常見的行為,遇到不太懂的事情需要朋友託朋友地找到能幫忙解答的人,但這並不是一個互聯網化的事情,而互聯網可以解決這個痛點。分享經濟已經改變了我們用房、用車的模式,也會改變知識的管理模式。”姬十三說。

2015年9月,“在行”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崑崙萬維CEO周亞輝、阿爾法公社以及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估值2億元人民幣。據姬十三介紹,上線一年以來,“在行”有超過10000名“行家”入駐,每日交易800次,客單價超過400元。

“在拿到周亞輝投資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見過面,只通過一個朋友簡單介紹了一下這個項目,他就決定投資了。當時‘在行’還沒有公司賬戶,只有我的個人賬戶,當天下午,我的個人賬戶就多了500萬。”姬十三說,“2015年我最後悔一件事情,就是這500萬當時我沒有立刻轉到餘額寶上,因為這筆錢在我賬戶上趴了兩個月才到公司賬戶上。”

數據和口碑也帶來了資本的追逐。今年6月,“在行”完成A輪融資,由元璟資本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聯合投資,王思聰的普思資本與羅輯思維參與跟投,融資數額達2500萬美元,融資後估值超過1億美金。值得注意的是,果殼網的C輪融資也只有2000萬美元。

從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到“在行”、“分答”,熬了很久的姬十三終於熬出頭了。“我們有太多人非常盼望姬十三取得一個巨大的成功,因為他太能堅持了,很了不起。”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李天田)說。

對姬十三來說,這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是積累的時間稍微長了點兒。“‘分答’的火爆,其實是整個果殼系團隊在過去五六年的時間裡,在知識經濟這件事情上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結果。從需求端來講,知識付費是消費升級在知識領域的體現;從供給端來說,得益於整個移動互聯網,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普及,變現渠道變得順暢,認知盈餘當然也可以輕鬆變現。”姬十三說。

知識經濟or粉絲經濟?

姬十三創辦的松鼠科學會更像是一個科普club,果殼網是一個內容社區,而“在行”和“分答”則是提供服務的平臺。無論是“分答”上的“答主”,還是在行上的“行家”,姬十三都把他們稱為“知識服務者”。

“過去在PC端上創業的時候,我們會先做一個社區,然後慢慢地在社區上搭建交易。但這種方式在移動端上轉化率很低。所以,在做‘在行’和‘分答’的時候,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先做交易再去搭建社區,甚至交易即社區。”姬十三說。這種結合雖然“簡單粗暴”,但事實證明其似乎是行之有效的。

“等了這麼多年的知識付費,今天終於有了小小的信心。”姬十三說。“分答”的重要合作伙伴、米未傳媒創始人馬東表示,孔子教人讀書也是要收臘肉的,知識付費天經地義,但是,知識以什麼樣的產品形態出現確實是一個需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不可否認,“分答”的爆紅和火爆得益於很多明星、“大V”的加入。比如王思聰,這位 “國民老公”在“分答”上一共回答了32個問題,共計賺了20多萬元,也數度讓“分答”登上了微博頭條。汪峰、章子怡、柳巖、黃健翔、竇文濤、李銀河、賈躍亭、茅於軾都給“分答”帶來了巨大的關注度。

於是,質疑隨之而來。這究竟是知識經濟?還是粉絲經濟?姬十三坦承,明星進來確實提高了團隊的虛榮指數。但是,如果剔除這些明星,“分答”的數據反而變得更好看,專業人士更能代表“分答”的價值。

“幹嗎要分得那麼清呢?知識經濟和粉絲經濟並不對立,反而粉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放大通路。”姬十三說,知識經濟+粉絲經濟就是“分答”。“分答”的未來就是要向粉絲經濟方向發展,打造知識經濟的“網紅”。

————————————————

微觀商業,洞悉商業之美。歡迎訂閱,共同分享有態度、有價值的商業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