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作為知情人要不要主動報案?

做個假設: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作為知情人,要不要主動報案,將父親定罪?

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作為知情人要不要主動報案?

其實這個話題,非常經典,兩千年來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它記載在《論語》當中,叫“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之間的認知衝突。這兩種觀念的認知衝突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我到底是該“大義滅親”呢,還是該隱瞞、包庇自己的親人呢,假如他們犯了一個並不是特別嚴重但也是違法亂紀的一個錯誤,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這個就叫“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的認知衝突。

在《論語》當中給出的情境是這樣的:在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葉公對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葉公是楚國人,“吾黨有直躬者”的“黨”是鄉黨的意思,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同鄉,這意味著他說的是楚國人。有一個行身非常正直的人,“直”是正直的意思。葉公認為這個人很正直,因為他的父親偷了一隻羊,“攘羊”就是順手牽羊的意思。他跑去把父親檢舉揭發了,這叫“證之”。檢舉揭發自己的父親,這叫“大義滅親”。

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作為知情人要不要主動報案?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說我們魯國正直的人跟你們楚國人不一樣,叫“異於是”,“異”就是不一樣,“是”就是這,指楚國人。我們魯國人會怎麼做呢?父親會替兒子隱瞞,兒子會替父親隱瞞,但是“直在其中矣”,這也是正直的表現。

所以我們看孔子他並不主張“大義滅親”,反而主張“親親相隱”,好像跟孔子留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不大一樣,從中我們可以出來孔子並不是一個在道德上非常完美主義者的人。他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多彈性的。

2015年新課標Ⅰ全國高考作文也讓考生們對此問題進行了思考。

這道作文題在當年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專家一致認定這道作文題出得很好。

如果你的父親犯了罪,你作為知情人要不要主動報案?

具體作文題目如下:

父親總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於無奈,更是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這就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警方核實後,依法對老陳進行教育和處罰,然後引發了很多質疑、討論。

對於如今的你,或許不是考生的你,你——會怎麼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