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父親突扇護士耳光,疑因護士6次扎針失敗,醫院對扎針次數沒有相關規定麼?

用戶65292723

我是icu醫生,我們icu的小夥伴們,個個都是業務精湛,打針基本是一針見血。

然而也常常有找遍全身,找不到表淺的血管的時候,怎麼辦?

以往也是根據血管解剖位置,大概尋找血管,反覆穿刺尋找,每人3次,3次沒找到血管,就要換人來繼續尋找血管。

現在,如果實在找不到血管,可以通過超聲來探查血管,在超聲引導下穿刺。還可以直接請醫生行深靜脈穿刺置管,這樣就解決了打針的問題了。

兒童打針的問題,是世界難題!

具體原因,大家都知道,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探討一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1、不得不說,每個護士的打針水平,真的不一樣。用心的人,打針會比較順利。不用心的怎麼辦?3次沒有成功,就應該換人,換資歷高,經驗豐富的護士來繼續。

2、如果患兒因為哭鬧出汗過多,飲食喝水較少,血管不夠充盈,靜脈穿刺實在是困難重重。

不管穿刺幾次,能穿到血管,都是非常幸運的。

怎麼提高穿刺成功率?

儘量轉移患兒注意力,避免大聲哭鬧,找大血管,定位準確後,再動手穿刺。

3、實在不行,超聲引導穿刺,或者深靜脈穿刺。

4、其他的措施,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想說的是,任何人並非生來就會打針,也不可能生來就會一針見血,請尊重辛勤工作的護士。

如果總認為醫生護士工作好,待遇好,還有紅包可以收,還可以不認真幹活,這麼好的工作,那你怎麼不來?

我相信你如果來了,一定比他們幹得更好!

作為局外人,你有更好的辦法嗎?比如……


重症醫生康駿朋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孩子就醫,跟大人不一樣。小孩子比較脆弱,而且本來就比較怕醫生、怕打針,這時候如果為他看病的醫生、護士不夠專業,經常出錯,那他肯定就更加害怕了。


孩子為什麼這麼怕?

兒童對去醫院、看醫生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恐懼感,對打針、抽血也會有牴觸情緒。
  • 陌生環境帶來驚恐: 隨著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和形成,突然被帶到陌生環境的話,的確會驚恐。
  • 對治療刺激的保護性反應: 兒童的機體和智能尚未發育成熟,接受治療時表現出畏懼感也是很自然的,這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保護反應之一。
  • 被強制束縛缺乏安全感: 在醫院就診時,成人大多采取的辦法是強行摁住孩子,控制他們保持某種姿勢。當孩子被束縛躺下時,是沒有辦法觀察到四周狀況的,這就更加導致缺乏安全感,因而感到特別恐懼。

其實在就診時,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對於即將接受的治療所表現出的不安和畏懼,都是來源於對疼痛和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
疼痛在很多時候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而不單純是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兒童的發育尚未成熟,對疼痛敏感,所產生的畏懼主要來自心理上對疼痛和創傷的恐懼,並不全是由創傷造成的組織疼痛。
當他們知道了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不適的心理感覺就能緩解不少。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就診的過程中,只要家長與醫務人員提供足夠的耐心和技巧,經過引導共同減輕孩子的焦慮與畏懼,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納,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療。最重要的,是建立「愉快診療」的理念。
具體來講,就是:
  • 照顧兒童在醫療機構中的心理和情緒;
  • 幫助兒童適應並熟悉醫院環境;
  • 讓兒童對醫療過程有所瞭解,做好接受治療的準備;
  • 幫助家長更好地對孩子進行行為發育。
1. 營造溫馨的醫療環境
兒童對於陌生環境、陌生人都存在排斥心理,嚴肅的氣氛極易引起患兒緊張、懼怕的心理。
美化環境可以使診療室充滿童趣,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同時卡通圖畫與玩具也會讓患兒感到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樣受到重視與關懷,在診治時也更可能主動配合。
2. 建立信任關係
3 歲後的兒童,能夠分析、綜合外界刺激因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治療前接診醫生會根據兒童的年齡、性格,結合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有效的語言交流,多鼓勵、多安慰,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
用兒童熟悉的語言對各類操作進行解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撫慰孩子對醫療的緊張情緒,讓手足無措的父母放下心來。
3. 給予兒童一定的控制權
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給予適當的控制權,如有不適時可以立即表達,比如告訴患兒可以在有痛感時舉手示意,並且提前演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診醫生合理配合患兒的要求會增強他們對醫生的信任感,同時使用鼓勵的語言培養患兒的自信心。

4. 給予兒童正面的引導

有的患兒可能曾有過初診的不良體驗,但只要在複診中,對患兒施以正向、積極的引導,重新給予良好的就診體驗,畏懼感也會隨之減輕。
根據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在適當的時候,轉移注意力,引導他們數數、想象美好的故事畫面等,都可以使其精神放鬆。
在診治過程中,也可以應用鼓勵法,多對患兒進行表揚和鼓勵,患兒配合時要及時誇獎,以滿足兒童的自尊心,增加其榮譽感。
5. 運用誘導技術
操作流程可參考兒童口腔治療中的「Tell-Show-Do」誘導方法。
  • 告訴孩子:運用輕鬆的語言來解釋治療過程,比如先告知要用聽診器聽聽心跳的聲音(Tell);
  • 進行演示:可以先在醫務人員自己胸前比劃一下(Show);
  • 真正操作:最後才在兒童身上進行實際的操作和治療(Do)。
在此過程中,醫務人員的語言要與患兒年齡、教育水平相適應:
  • 比如,對 3~5 歲的兒童,在交流中要更傾向用簡單的語言和手勢;
  • 又如,學齡期的兒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的事物,並調節自己的行為。要給他們充分的機會來提問,以增強對治療的認知。
當患兒自己瞭解了陌生事件發生的過程,對治療的畏懼感也就會隨之降低。
6. 預防家長的心理暗示影響
兒童因為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害怕治療,而父母對患兒的溺愛、過分放縱或過分焦慮,甚至是父母自身的畏懼心理等,都會對患兒在診室的行為和情緒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徵得患兒家長同意下,讓其臨時離開診室,可以避免家長不良情緒對患兒的影響。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徐楊《寶寶怕打針、怕醫生,怎麼辦?


丁香醫生


首先,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為人父母,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多餘的傷害,家長可以在扎一兩針沒有成功的時候要求換更有經驗的護士,這樣成功率會高一些,但這種過激的暴力行為卻是不能採取的。

就護士本身而言,經驗很重要,不管經驗有多豐富的護士,都是從實習護士一步一步鍛煉出來的,只有經過無數次反覆操作,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收穫更多經驗,操作才能夠更加熟練,尤其對於兒科護士來說,挑戰更大,所以希望廣大家長也能夠多多體諒護士的為難之處,互相諒解,營造和諧的就醫環境,讓更多人受益。

本期答主:陳泳淼 醫學碩士


杏花島


腫瘤何大夫

  據悉,這位父親突然扇了護士一耳光,疑因護士多次未扎準。“已經打了六次了,還要打?”

  一、作為患者家長,應考慮考慮,護士對寶寶進行靜脈穿刺,輸液或採靜脈血,由於嬰兒血管很細,有相當大的難度。新生嬰兒的血管很細,假如碰上一個靜脈血管暴露不好的嬰兒,基本上就沒了在手臂或腳上輸液的可能,一般情況下,用頭皮針在患兒的頭皮進行穿刺,頭皮血管較淺,前額頭髮稀少的地方比較容易找到可用血管。總的來講,嬰兒比較麻煩,血管本來細小,又不合作,碰上血管深或彎曲、分杈等多種情況,操作人員是很為難的,紮了二三次也是多見的,但說扎六次是否有點言過其實。任何一位護士也不願意多次打針失敗,更不會拿寶寶做打針試驗品。人心都是肉長的,何必把護士考慮的那麼不負責?----寶爸寶媽們如果這樣換位思考,還會動手打人嗎?

  二、作為兒科護士應很好的反思自己,寶寶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如何提高自己的護理技術不僅是本職工作的需要,更多是關愛後代的需求!在基本的打針操作方面,儘管紮了二三次失敗是多見的,但一般有二三次後,應及時找操作技術更高的高年資護士進行穿刺,虛心學好技術,不斷提高自己。以免患兒更加不必要的痛苦,緩解寶爸寶媽的痛心。

  綜上所述,讓我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共建醫患和諧!


家庭醫生在線

在臨床工作還沒有碰到過這個問題,對於具體的扎針次數並沒規定,但在醫療操作過程中,遇到穿刺困難或者其它操作困難時候,應該主動放棄操作,請求上級醫生或護士來幫忙解決問題,同時也會向病人做解釋工作,並徵得他的同意,做下一步的方案比如

:再請一位有經驗的護士,更換扎針位置;如果還是不能扎進去,就要上報醫務科或者護理部領導來協調問題解決方案了。

那一個人到底穿刺幾次才算穿刺困難呢,穿了幾次才需要回報上級呢?

因為這個問題確實臨床沒有規定,我說下我們麻醉的規定吧,處理方式是類似的。

人表面分高矮胖瘦,在醫學解剖上每個人的長得都不一樣,就像有些人的心臟在右邊,大部分人在左邊;必然每個人的穿刺路徑也是有點小區別的。

還有就是給剖宮產病人打麻醉,很多人都對這個麻醉針很恐懼,每個孕婦進手術室都緊張,問她緊張啥,擔心打麻醉很疼。很多孕婦在孕期體重都會增長很多,剖宮產的麻醉又是打在背部,這無疑增加了麻醉的穿刺難度,穿刺次數增加,病人術後腰背痛的概率也會增加,一般兩次穿刺不成功,就會呼叫上級了;有時這種困難穿刺確實也要靠點運氣,前提是有實力的基礎的哈。

很多人也會疑問,給我穿刺的醫生是不是實習的或是剛參加工作的?

說實話,每個名醫每個大咖醫生都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但是在他們做操作時,肯定是有帶教老師在一邊的,大家大可放心。另外剛進臨床的醫生,自己也會很小心,請大家相信每個醫生都會善待生命。

請大家互相理解工作,暴力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知麻糖

首先,打針的護士是不是實習護士?

根據後續報道:打針的護士是已經工作經驗有10年以上的經驗豐富的護士。所以不存在,找一個實習護士來應付的事實。

其次,是不是紮了6針?

根據後續報道:就打了一針!就一針!就一針!所以不存在連續紮了6針的事實。

我就想說,你在開玩笑麼,不同人、不同疾病,肯定不一樣啊。比如我們風溼免疫科硬皮病的患者,外周皮膚髮硬,血管發炎,打起來就非常費勁;經常有患者扎針好幾次才能夠成功,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是大家相互理解。

再說一個天天博士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天天博士被打針,屁股針。那個時候還是反覆利用的針頭,還是玻璃針管。一個年輕的護士姐姐,微微笑走過來,第一針,沒有打進去,她尷尬的笑了笑;第二針,打進去了,但是針頭彎了,針頭彎了,針頭彎了,我心中一千隻草泥馬在奔騰啊,但我媽還是笑了笑對護士說,孩子不好打針,慢慢來,沒事;第三針,終於打進去了,一切安好。所以,很多時候,素質還是很重要的,像嬰兒父親母親這樣的人,能教好自己的孩子麼?我表示懷疑。

最後,其實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最想說的是:

為什麼最後護士放棄了追究打人者責任?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遇到這樣的暴力傷醫患者家屬,難道不應該讓他接受法律的處罰麼?經濟補償有用麼?心都傷了,而且傷的是整個醫護人員的心。

各位同志,以後遇到這樣的傷醫患者,請不要妥協,一定要讓他們接受法律的制裁,才能夠還醫護人員一個尊嚴,真的需要經濟補償,我想很多醫護人員大家可以一起給你補償。


天天博士講風溼

識時務者為俊傑……護士要是心眼活泛點,這頓打應該挨不上;

按說,父親扇護士耳光不對;但將心比心,你家的小嬰兒,給紮了6針了還要繼續扎,擱誰的家長都得急了。

1針2針,可能是嬰兒不太好扎;6針,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況幾個月的嬰兒,還扎?你不是找打那是啥?

這護士的腦子屬於不聰明的,上海話“腦子不靈光”,而且死犟;不是要你看人下菜碟,但你也要明白眼下的狀況啊:

幾個月的孩子,在誰家不是個捧在手裡的寶啊?打了兩針還不行,這時候家長的火已經攻上來了。這時候如果還扎真就屬於給自己給自己扎針了。接下去就可能會被鬆鬆皮肉了....松成什麼樣那就看當爹的手腳的力度。

都能猜出來當時的情景:嬰兒在哇哇大哭,家長已經在怒目相對了,護士一腦門子汗,還在嘮叨:“下一針一定能扎進去......”估計,小護士當時眼睛都已經花了,緊張+著急。

你何苦來呢?又不是護士資格考試,不是展現你對業務精益求精的時候;趕緊,請經驗豐富的護士長來扎,或者,乾脆不行建議人家轉院。

在不行,這活兒我接不了,你除了罵我慫,橫不能再打我一頓吧......

凡事事緩則圓,怎麼就不會見機行事呢?


好攝的老賀

經肇慶市衛生計生局、端州區衛生計生局核實,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8月6日傷醫事件:

相對於成人靜脈穿刺來說,小兒靜脈穿刺受患兒血管狀況、配合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難度較大。護士第一次穿刺失敗。此時患兒父親突然情緒失控,按耐不住並掌摑護士。護士被打後忍著疼痛,仍然不忘緊緊按住患兒靜注用止血棉籤。

事情發生後,肇慶市衛生計生局、肇慶市護理學會、端州區衛生計生局、端州區婦幼保健院等單位的領導對當事護士進行了親切慰問。

市、區衛生計生局表示:

強烈譴責違法傷醫行為,呼籲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違法傷醫事件堅持“零容忍”,嚴懲違法傷醫人員,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尊重醫務人員就是尊重生命,保障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其實也是保障每個患者的生命安全。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切實維護醫務人員正當權益和人身安全不受傷害,肇慶市衛生計生局、端州區衛生計生局將進一步通過法律途徑保障醫務人員安全行醫環境,對無理傷醫者堅決依法追究到底。

最後,

為了重塑互信、共建醫患和諧,

我們倡議:

倡議書:行動起來 共建醫患和諧

2017年8月6日,端州區婦幼保健院發生的一起傷醫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醫務人員的價值在於呵護生命,對醫務人員的關愛就是關愛生命、就是關心自己的生命健康,給醫務人員以關愛是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應有的理念。

為了關愛醫務人員、關愛生命,共建醫患和諧,我們鄭重倡議,請尊重關愛醫務人員!

醫務人員和您一樣生活在芸芸大眾之間,他們用專業知識和行業道德約束著自己的專業行為。但同時,生活的重擔同樣壓在他們身上,醫療任務的繁重已遠遠超出您的想象。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才能讓他們堅守在守護健康的崗位上。無醫可求的直接受害者是公眾,沒有人願看到這樣的局面。

尊重醫務人員,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守法公民的應得應份,希望大家能夠遵守。

  傷害和暴力絕對不應再出現!

  誠源自內心,外化於信,醫患互信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規則。在醫患互信的建設中,法律需要遵守、監管不能缺位、自律是互信的橋樑、關愛是人類的本性。

  我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醫患和諧會盡早到來,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肇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端州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2017年8月7日


Ping94511398

看了這個背景介紹,應該說是不清的。注意打針一般是指肌肉注射,部位一般在屁股一側的外上1/4,或臂部肌肉,比較容易,即便第一次為孩子打針的人,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也會扎進去的,假如是靜脈穿刺,輸液或取靜脈血,由於嬰兒血管很細,有相當的難度。下面我們主要說說第二種情況。

新生嬰兒的血管很細,假如碰上一個靜脈血管暴露不好嬰兒,基本上就沒了在手臂或腳上輸液的可能,一般情況下,用頭皮針在患兒的頭皮進行穿刺,頭皮血管較淺,前額頭髮稀少的地方比較容易找到可用血管。假如是取靜脈血作化驗,那就難了,因為頭皮針很細,即使扎進去,也取不出血,很快就會堵塞針頭。通常這種情況,有經驗的採血者會把嬰兒側放在平臺上,抬高頸部,孩子會哭鬧,正好頸靜脈也會怒張,比較容易,但看上去有點不忍,心疼孩子的父母要理解了。

所以說幹什麼也不容易,大家一定體諒護士的難處。至於打人己經侵犯了人權,我想國家應把襲醫傷醫入刑,加重處罰,敢打人就敢傷人,敢傷人就敢殺人,不從小事件入手,防微杜漸,就會助長一些人的傷醫心理,傷醫是少數人,買單是多數人,沒一個好的醫療環境,醫護人員不能放開手腳,吃虧的還是患者,其中道理傻子也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