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父亲突扇护士耳光,疑因护士6次扎针失败,医院对扎针次数没有相关规定么?

用户65292723

我是icu医生,我们icu的小伙伴们,个个都是业务精湛,打针基本是一针见血。

然而也常常有找遍全身,找不到表浅的血管的时候,怎么办?

以往也是根据血管解剖位置,大概寻找血管,反复穿刺寻找,每人3次,3次没找到血管,就要换人来继续寻找血管。

现在,如果实在找不到血管,可以通过超声来探查血管,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还可以直接请医生行深静脉穿刺置管,这样就解决了打针的问题了。

儿童打针的问题,是世界难题!

具体原因,大家都知道,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探讨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不得不说,每个护士的打针水平,真的不一样。用心的人,打针会比较顺利。不用心的怎么办?3次没有成功,就应该换人,换资历高,经验丰富的护士来继续。

2、如果患儿因为哭闹出汗过多,饮食喝水较少,血管不够充盈,静脉穿刺实在是困难重重。

不管穿刺几次,能穿到血管,都是非常幸运的。

怎么提高穿刺成功率?

尽量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大声哭闹,找大血管,定位准确后,再动手穿刺。

3、实在不行,超声引导穿刺,或者深静脉穿刺。

4、其他的措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人并非生来就会打针,也不可能生来就会一针见血,请尊重辛勤工作的护士。

如果总认为医生护士工作好,待遇好,还有红包可以收,还可以不认真干活,这么好的工作,那你怎么不来?

我相信你如果来了,一定比他们干得更好!

作为局外人,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比如……


重症医生康骏朋

丁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孩子就医,跟大人不一样。小孩子比较脆弱,而且本来就比较怕医生、怕打针,这时候如果为他看病的医生、护士不够专业,经常出错,那他肯定就更加害怕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怕?

儿童对去医院、看医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恐惧感,对打针、抽血也会有抵触情绪。
  • 陌生环境带来惊恐: 随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和形成,突然被带到陌生环境的话,的确会惊恐。
  • 对治疗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儿童的机体和智能尚未发育成熟,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畏惧感也是很自然的,这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反应之一。
  • 被强制束缚缺乏安全感: 在医院就诊时,成人大多采取的办法是强行摁住孩子,控制他们保持某种姿势。当孩子被束缚躺下时,是没有办法观察到四周状况的,这就更加导致缺乏安全感,因而感到特别恐惧。

其实在就诊时,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于即将接受的治疗所表现出的不安和畏惧,都是来源于对疼痛和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
疼痛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不单纯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儿童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疼痛敏感,所产生的畏惧主要来自心理上对疼痛和创伤的恐惧,并不全是由创伤造成的组织疼痛。
当他们知道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适的心理感觉就能缓解不少。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就诊的过程中,只要家长与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耐心和技巧,经过引导共同减轻孩子的焦虑与畏惧,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疗。最重要的,是建立「愉快诊疗」的理念。
具体来讲,就是:
  • 照顾儿童在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和情绪;
  • 帮助儿童适应并熟悉医院环境;
  • 让儿童对医疗过程有所了解,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
  • 帮助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行为发育。
1. 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
儿童对于陌生环境、陌生人都存在排斥心理,严肃的气氛极易引起患儿紧张、惧怕的心理。
美化环境可以使诊疗室充满童趣,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卡通图画与玩具也会让患儿感到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样受到重视与关怀,在诊治时也更可能主动配合。
2. 建立信任关系
3 岁后的儿童,能够分析、综合外界刺激因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治疗前接诊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多鼓励、多安慰,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
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各类操作进行解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抚慰孩子对医疗的紧张情绪,让手足无措的父母放下心来。
3. 给予儿童一定的控制权
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控制权,如有不适时可以立即表达,比如告诉患儿可以在有痛感时举手示意,并且提前演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合理配合患儿的要求会增强他们对医生的信任感,同时使用鼓励的语言培养患儿的自信心。

4. 给予儿童正面的引导

有的患儿可能曾有过初诊的不良体验,但只要在复诊中,对患儿施以正向、积极的引导,重新给予良好的就诊体验,畏惧感也会随之减轻。
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在适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数数、想象美好的故事画面等,都可以使其精神放松。
在诊治过程中,也可以应用鼓励法,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患儿配合时要及时夸奖,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增加其荣誉感。
5. 运用诱导技术
操作流程可参考儿童口腔治疗中的「Tell-Show-Do」诱导方法。
  • 告诉孩子:运用轻松的语言来解释治疗过程,比如先告知要用听诊器听听心跳的声音(Tell);
  • 进行演示:可以先在医务人员自己胸前比划一下(Show);
  • 真正操作:最后才在儿童身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治疗(Do)。
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语言要与患儿年龄、教育水平相适应:
  • 比如,对 3~5 岁的儿童,在交流中要更倾向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
  • 又如,学龄期的儿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的事物,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来提问,以增强对治疗的认知。
当患儿自己了解了陌生事件发生的过程,对治疗的畏惧感也就会随之降低。
6. 预防家长的心理暗示影响
儿童因为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害怕治疗,而父母对患儿的溺爱、过分放纵或过分焦虑,甚至是父母自身的畏惧心理等,都会对患儿在诊室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征得患儿家长同意下,让其临时离开诊室,可以避免家长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徐杨《宝宝怕打针、怕医生,怎么办?


丁香医生


首先,家长爱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为人父母,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多余的伤害,家长可以在扎一两针没有成功的时候要求换更有经验的护士,这样成功率会高一些,但这种过激的暴力行为却是不能采取的。

就护士本身而言,经验很重要,不管经验有多丰富的护士,都是从实习护士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只有经过无数次反复操作,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收获更多经验,操作才能够更加熟练,尤其对于儿科护士来说,挑战更大,所以希望广大家长也能够多多体谅护士的为难之处,互相谅解,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让更多人受益。

本期答主:陈泳淼 医学硕士


杏花岛


肿瘤何大夫

  据悉,这位父亲突然扇了护士一耳光,疑因护士多次未扎准。“已经打了六次了,还要打?”

  一、作为患者家长,应考虑考虑,护士对宝宝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或采静脉血,由于婴儿血管很细,有相当大的难度。新生婴儿的血管很细,假如碰上一个静脉血管暴露不好的婴儿,基本上就没了在手臂或脚上输液的可能,一般情况下,用头皮针在患儿的头皮进行穿刺,头皮血管较浅,前额头发稀少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可用血管。总的来讲,婴儿比较麻烦,血管本来细小,又不合作,碰上血管深或弯曲、分杈等多种情况,操作人员是很为难的,扎了二三次也是多见的,但说扎六次是否有点言过其实。任何一位护士也不愿意多次打针失败,更不会拿宝宝做打针试验品。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必把护士考虑的那么不负责?----宝爸宝妈们如果这样换位思考,还会动手打人吗?

  二、作为儿科护士应很好的反思自己,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如何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不仅是本职工作的需要,更多是关爱后代的需求!在基本的打针操作方面,尽管扎了二三次失败是多见的,但一般有二三次后,应及时找操作技术更高的高年资护士进行穿刺,虚心学好技术,不断提高自己。以免患儿更加不必要的痛苦,缓解宝爸宝妈的痛心。

  综上所述,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共建医患和谐!


家庭医生在线

在临床工作还没有碰到过这个问题,对于具体的扎针次数并没规定,但在医疗操作过程中,遇到穿刺困难或者其它操作困难时候,应该主动放弃操作,请求上级医生或护士来帮忙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向病人做解释工作,并征得他的同意,做下一步的方案比如

:再请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更换扎针位置;如果还是不能扎进去,就要上报医务科或者护理部领导来协调问题解决方案了。

那一个人到底穿刺几次才算穿刺困难呢,穿了几次才需要回报上级呢?

因为这个问题确实临床没有规定,我说下我们麻醉的规定吧,处理方式是类似的。

人表面分高矮胖瘦,在医学解剖上每个人的长得都不一样,就像有些人的心脏在右边,大部分人在左边;必然每个人的穿刺路径也是有点小区别的。

还有就是给剖宫产病人打麻醉,很多人都对这个麻醉针很恐惧,每个孕妇进手术室都紧张,问她紧张啥,担心打麻醉很疼。很多孕妇在孕期体重都会增长很多,剖宫产的麻醉又是打在背部,这无疑增加了麻醉的穿刺难度,穿刺次数增加,病人术后腰背痛的概率也会增加,一般两次穿刺不成功,就会呼叫上级了;有时这种困难穿刺确实也要靠点运气,前提是有实力的基础的哈。

很多人也会疑问,给我穿刺的医生是不是实习的或是刚参加工作的?

说实话,每个名医每个大咖医生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但是在他们做操作时,肯定是有带教老师在一边的,大家大可放心。另外刚进临床的医生,自己也会很小心,请大家相信每个医生都会善待生命。

请大家互相理解工作,暴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知麻糖

首先,打针的护士是不是实习护士?

根据后续报道:打针的护士是已经工作经验有1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护士。所以不存在,找一个实习护士来应付的事实。

其次,是不是扎了6针?

根据后续报道:就打了一针!就一针!就一针!所以不存在连续扎了6针的事实。

我就想说,你在开玩笑么,不同人、不同疾病,肯定不一样啊。比如我们风湿免疫科硬皮病的患者,外周皮肤发硬,血管发炎,打起来就非常费劲;经常有患者扎针好几次才能够成功,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是大家相互理解。

再说一个天天博士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天天博士被打针,屁股针。那个时候还是反复利用的针头,还是玻璃针管。一个年轻的护士姐姐,微微笑走过来,第一针,没有打进去,她尴尬的笑了笑;第二针,打进去了,但是针头弯了,针头弯了,针头弯了,我心中一千只草泥马在奔腾啊,但我妈还是笑了笑对护士说,孩子不好打针,慢慢来,没事;第三针,终于打进去了,一切安好。所以,很多时候,素质还是很重要的,像婴儿父亲母亲这样的人,能教好自己的孩子么?我表示怀疑。

最后,其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想说的是:

为什么最后护士放弃了追究打人者责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暴力伤医患者家属,难道不应该让他接受法律的处罚么?经济补偿有用么?心都伤了,而且伤的是整个医护人员的心。

各位同志,以后遇到这样的伤医患者,请不要妥协,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才能够还医护人员一个尊严,真的需要经济补偿,我想很多医护人员大家可以一起给你补偿。


天天博士讲风湿

识时务者为俊杰……护士要是心眼活泛点,这顿打应该挨不上;

按说,父亲扇护士耳光不对;但将心比心,你家的小婴儿,给扎了6针了还要继续扎,搁谁的家长都得急了。

1针2针,可能是婴儿不太好扎;6针,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况几个月的婴儿,还扎?你不是找打那是啥?

这护士的脑子属于不聪明的,上海话“脑子不灵光”,而且死犟;不是要你看人下菜碟,但你也要明白眼下的状况啊:

几个月的孩子,在谁家不是个捧在手里的宝啊?打了两针还不行,这时候家长的火已经攻上来了。这时候如果还扎真就属于给自己给自己扎针了。接下去就可能会被松松皮肉了....松成什么样那就看当爹的手脚的力度。

都能猜出来当时的情景:婴儿在哇哇大哭,家长已经在怒目相对了,护士一脑门子汗,还在唠叨:“下一针一定能扎进去......”估计,小护士当时眼睛都已经花了,紧张+着急。

你何苦来呢?又不是护士资格考试,不是展现你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时候;赶紧,请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来扎,或者,干脆不行建议人家转院。

在不行,这活儿我接不了,你除了骂我怂,横不能再打我一顿吧......

凡事事缓则圆,怎么就不会见机行事呢?


好摄的老贺

经肇庆市卫生计生局、端州区卫生计生局核实,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8月6日伤医事件:

相对于成人静脉穿刺来说,小儿静脉穿刺受患儿血管状况、配合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度较大。护士第一次穿刺失败。此时患儿父亲突然情绪失控,按耐不住并掌掴护士。护士被打后忍着疼痛,仍然不忘紧紧按住患儿静注用止血棉签。

事情发生后,肇庆市卫生计生局、肇庆市护理学会、端州区卫生计生局、端州区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领导对当事护士进行了亲切慰问。

市、区卫生计生局表示:

强烈谴责违法伤医行为,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对违法伤医事件坚持“零容忍”,严惩违法伤医人员,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尊重医务人员就是尊重生命,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其实也是保障每个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医务人员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不受伤害,肇庆市卫生计生局、端州区卫生计生局将进一步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行医环境,对无理伤医者坚决依法追究到底。

最后,

为了重塑互信、共建医患和谐,

我们倡议:

倡议书:行动起来 共建医患和谐

2017年8月6日,端州区妇幼保健院发生的一起伤医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医务人员的价值在于呵护生命,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就是关爱生命、就是关心自己的生命健康,给医务人员以关爱是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有的理念。

为了关爱医务人员、关爱生命,共建医患和谐,我们郑重倡议,请尊重关爱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和您一样生活在芸芸大众之间,他们用专业知识和行业道德约束着自己的专业行为。但同时,生活的重担同样压在他们身上,医疗任务的繁重已远远超出您的想象。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才能让他们坚守在守护健康的岗位上。无医可求的直接受害者是公众,没有人愿看到这样的局面。

尊重医务人员,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守法公民的应得应份,希望大家能够遵守。

  伤害和暴力绝对不应再出现!

  诚源自内心,外化于信,医患互信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在医患互信的建设中,法律需要遵守、监管不能缺位、自律是互信的桥梁、关爱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医患和谐会尽早到来,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肇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端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年8月7日


Ping94511398

看了这个背景介绍,应该说是不清的。注意打针一般是指肌肉注射,部位一般在屁股一侧的外上1/4,或臂部肌肉,比较容易,即便第一次为孩子打针的人,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也会扎进去的,假如是静脉穿刺,输液或取静脉血,由于婴儿血管很细,有相当的难度。下面我们主要说说第二种情况。

新生婴儿的血管很细,假如碰上一个静脉血管暴露不好婴儿,基本上就没了在手臂或脚上输液的可能,一般情况下,用头皮针在患儿的头皮进行穿刺,头皮血管较浅,前额头发稀少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可用血管。假如是取静脉血作化验,那就难了,因为头皮针很细,即使扎进去,也取不出血,很快就会堵塞针头。通常这种情况,有经验的采血者会把婴儿侧放在平台上,抬高颈部,孩子会哭闹,正好颈静脉也会怒张,比较容易,但看上去有点不忍,心疼孩子的父母要理解了。

所以说干什么也不容易,大家一定体谅护士的难处。至于打人己经侵犯了人权,我想国家应把袭医伤医入刑,加重处罚,敢打人就敢伤人,敢伤人就敢杀人,不从小事件入手,防微杜渐,就会助长一些人的伤医心理,伤医是少数人,买单是多数人,没一个好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不能放开手脚,吃亏的还是患者,其中道理傻子也会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