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今天第二篇,前面我們說了國學的內容是按照舊時圖書的劃分方式,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分別藏於四庫之中,所以又稱四庫全書

我們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經,什麼是經?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把經的含義解釋為紡織時織物組織縱向的線(橫向的線成為緯)

只有經緯組合一起,才能構成一個紡織品,不光如此,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是以經緯來進行劃分,橫緯豎經

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這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我們的先祖把經看做是文化的根本,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學習國學最基本的經典,早在中國古代就有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的說法

與其給孩子留下千金,倒不如教授孩子經學,千金之財,終有用完之日,但經學所造就的堅毅品格卻能影響孩子一生,是最寶貴的財富

雖然經學之中書籍浩如煙海,但是也有頭有尾,六經便是其中翹楚,六經也被稱作六藝,六經和四書一道被當做是修行儒家思想體系的基本的必備書籍

關於六經有兩種排序方法,一種以時間排序,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認同這種劃分方式的人認為六經是周朝的舊典

而還有一種劃分方法是按照著作的深淺程度來劃分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認同這種劃分方式的人認為六經是由天縱之聖孔子所著

需要說明的是,後來的歷史上從未有人見過樂經這本書,實際上六經只有五經

具體爭論,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本文要討論的是六經為什麼會對我們產生這麼大作用,以至於說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寫下煌煌鉅著的太史公告訴了我們問題的答案,司馬遷曾在《史記滑稽列傳》裡說道“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禮是用來規範人的生活方式的,禮藉助道德的優勢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本質上禮和法律相似,但是隨著王朝更迭,法律會隨之改變,但禮卻不變

縱使身處亂世,對於某些人來說禮依舊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禮教會我們是通情達理

樂是用來促進和諧團結的,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身有體會,貝多芬一首《歡樂頌》中充滿著對於人類的希冀與愛戀,對於不同種族、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來說,或許他們對於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

尚書是用來記述古代事蹟以及典章制度的,它通過古代的事蹟和典章制度來告訴我們對於現代應該如何治理,這也就是所謂的書以道事

自詩經之後,中國有湧現出無數的文體,唐詩宋詞漢文章,每一種文學形式都代表著一個時代,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根基

讀詩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詩詞大會》的餘溫還未散去,我們看臺上的董卿侃侃而談,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易以神化,被譽為大道之源的易經,其中包含太多的知識,我們所知的現代學科如數學等科目盡在其中,如果說易經是一本占卜兇吉的書,倒不如說易經是一本講述人與天地自然如何相處的書籍

中國古代先人編纂的易經用窺探天地萬物的神奇變化來談論如何治理,寒來暑往、夏蟬冬雪盡在其中

而對於五經最末的春秋來說,它是一本衡量是非曲直的書籍,對於春秋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微言大義,春秋內容非常簡潔,但字裡行間卻意味深長,有豐富的含義

曾有人言“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隨著時代的變遷,六經在各個朝代又不斷髮生變化,便為七經、九經、十三經等,這些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說道,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是最根本的東西

除去五經之外,還有四書,四書如果按照經史子集劃分也屬於“經”的部分,《大學》、《論語》、《中庸》、《孟子》

但四書之中《大學》和《中庸》又源於禮記,禮記又屬五經之一,這其中《大學》源於禮記的第四十二篇,相傳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是入門修行的典籍

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大學》之中我們最瞭解的思想無非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大學》的精華遠不至此,接下來的一篇文章我將會按照四書五經的順序來給大家進行講述,但僅為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相信通過這篇文章大家應該對“經學”的含義及作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要講述的便是這四書之首《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