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們入股萬達是戰略投資?你們都想多了

文 | 周天

看著流量黑幫們分食偌大的萬達帝國,老王只能臉上笑嘻嘻,心裡MMP。

2017年是萬達集團歷史上難忘的一年,萬達經歷了風波,承受了磨難。

幾天前,開年會的王健林一邊拿著方巾擦淚,一邊這樣說。

幾天後,萬達吞下了幾顆保命小藥丸————騰訊控股作為主發起方,聯合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計劃投資約340億元人民幣,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股份。

說到2016年9月那次退市,私有化總代價是292億人民幣,當時引入多家財團。萬達集團向財團們承諾,如果萬達商業在2018年8月底前未能境內上市,萬達集團分別向境內外投資者按10%和12%的年化來回購這些股份。

眼看deadline將近,境內上市2018年基本沒可能,萬達回購壓力巨大,所以現在騰訊們的340億,就是解這個套。

騰訊們入股萬達是戰略投資?你們都想多了

當初吹過的牛,如今含著淚也要自己還上。

但僅僅因為這一次的新爸爸是騰訊京東這幾家互聯網企業,一時間,騰訊要跟萬達商業玩“線上線下融合”,萬達在巨頭新零售競爭中選邊站隊這件事兒,騰訊激進佈局新零售再落一子,蘇寧和京東在萬達搭的臺子上握手言和…...這類聲音紛紛擾擾、甚囂塵上。

我覺得,輕易條件反射般地得出這種論調,要麼是得了一種“見風就是雨”的臆想症,要麼,就是陷入了一種思考的惰性。

誠然,在騰訊和阿里對決新零售的背景下,騰訊的每一次出手,都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但僅從持股比例分析,騰訊系把此次投資冠以 “戰略投資”的稱謂,其實名不副實。

把這340億拆解來看,騰訊出資100億元,持股比例為4.12%;蘇寧和融創中國分別投資95億元,持股比例3.91%;京東投資50億元,持股比例2.06%。

一共拿下14.273%股份,加起來也仍然是小股東。而之所以拉這麼多家,無非是萬達擔心控制權旁落,說到底,騰訊和萬達,從一開始就是同床異夢的,這哪裡是打算融合的姿態?

並且,據財經功守道瞭解,蘇寧、融創等投資百億以下的股東,只能委派一名人士列席萬達商業董事會,不享有投票權。這就更加說明問題了。

這樣看來,騰訊系此次掃貨,財務投資的意味十分明顯。

從時機上看,這是一次精明的財務投資,萬達陷入危難之際,越是著急出手的東西,越是得賤賣,買到就是賺到,340億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這一次化身“精緻利己主義者”的馬化騰,其實從更深層次來看,是比往日多了許多焦慮感。

球隊老闆親自下場踢球的戲劇性一幕,即使是在當年3Q大戰那場惡鬥中,都未曾見到。要知道,共享單車在馬化騰的千億投資帝國裡,不過只佔個位數的百分比。在主營業務之外的小池塘裡掀起大風浪,並非這位大亨的做派。

可以說,馬化騰的人設進化,背後暗藏著騰訊的激進擴張。

在線上,騰訊的投資邏輯在於,其掌握了全網最大的流量入口,從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全網流量的壟斷。通過流量優勢,廣撒網式地進入每一個主營業務之外的賽道扶持優勢企業,快速催熟,從而獲取超額的回報,進而培養出未來的廣告主,如此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拿著流量入口,低價換取互聯網創業企業的股權——騰訊行的是“收稅”之實,名義上卻仍然是家社交和遊戲企業。

正是因為對其核心業務觸及天花板的焦慮,馬化騰才一反常態成為一個咄咄逼人的進攻者。

而且,到了線下,除了移動支付打開了局面,在傳統零售,並非騰訊的能力圈。雖然,騰訊依靠拼多多,騷擾了阿里的後防線,但線上流量和線下運營是兩回事兒,否則美團也不會輕易放棄共享充電寶生意,而騰訊其實並沒有商業運營的基因。

據AI財經社報道,王健林親自給馬化騰、張近東、孫宏斌和劉強東分別打電話溝通,在和4人基本敲定後,再交給各家投資部走流程。

但其實,王健林遠遠不止找了這四個人,因為一位交易人士透露,萬達接觸過的潛在投資人名單很長,只不過其他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都選擇了放棄。

騰訊敢冒別人不敢冒的險,其焦慮感可見一斑。

萬達和騰訊,總歸還是有代溝的。要不然,當年的“騰百萬”也不會就那麼悄無聲息地死去了。就把這一次入股,看做一次簡單的財務投資好了。

所以這一次,本質上看,騰訊收割的其實並非線下流量,而是老王危難之際賤賣的資產。

騰訊系則融合的不是線上線下,而是馬化騰的精明與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