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存在感

從教多年,常為無法在成績上拔尖的大部分孩子痛惜。因為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或是被忽略,或是被敲打,或是被嫌棄…… 總之,這個大部分,是群體在學校失去了個人的存在感。

這當然怪不得學校和老師,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產物。 聽聞中央下大決心,要對小學到高中進行八項改革,令人興奮,讓人期待。應試教育已經走到末路,不革其命,人才如何產生? “不拘一格降人才”。

縱觀中國歷史,自先秦百家爭鳴,到民國大師輩出,都是需要時代給予其“不拘一格”的機制,“人才”才會紛紛而出。

生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教育家們說,每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才。

我想,神州大地上的芸芸少兒,不都是一顆顆嫩芽麼!只要你揭開死死籠罩他們的灰色大棚,讓他們自由擁抱陽光雨露;只要你扔掉手中的那把無情大剪,讓他們盡興而發,各秀風采;只要你不用一把尺子來管理他們的高度、深度、角度,這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嫩芽,就一定會呈現出一個百木蔥蘢、萬紫千紅的春天來,何患無人?

恢復高考幾十年,老百姓形成的濃郁的應試情結,在當下經濟大潮、時代變遷中,也產生了矛盾的心理,糾結的心態。一方面盼望孩子逢考必贏,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具備應對能力。殊不知,這許多年來,“考”和“能”是兩山相隔的,如此要求孩子,與緣木求魚有何二異?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高考的改革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和浙江這樣的高考大省開始展開了。

對於我們中小學來說,就是要張開臂膀,迎接改革,毫不猶豫地割棄那份愛恨交加的應試情結,給天下父母們一個正確的導向。

全面恢復素質教育,摒棄一考終結制,降低知識難度,拓展知識寬度,突顯民族文化的傳承,關注日常素養的培育,等等,都已經形成共識,所等者,不就是行動麼? 先行者總要摸著石頭走。

把國家的教育改革方向落實到一所校園,每個校長都有自己的思考。我想,立足於讓每個孩子都有存在感,才是孩子們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關鍵。 這種存在感,是自尊心的培養。沒有自尊,也就沒有了教育,守住孩子的尊嚴,就是保住了教育的功能。 這種存在感,是自信力的培養。

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風景。不能用同一個框去套每個孩子,不能要求每朵花都是一種顏色,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美、有光,那份美麗和光芒和其他同學是一樣的,沒分別的。

這種存在感,是責任心的培養。每個人的存在,都與身邊的一切有關係,把自己融於環境,和諧相處,才能創造快樂幸福的境界。

這種存在感,是愛的培養。不忽略任何一個人,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愛與關懷,也懂得愛,會愛。猶如那山野之林,群立而競發,陽光普照,雨露滋養,生機盎然,與天地共美。

尊重、信賴、責任和愛,是護佑孩子存在感的法寶,為師者當時時警醒自己,把它們融入每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才不枉於世間走一遭。

試想一下,當你走入百花園時,輕輕的一聲呼喚,所有花朵,紅的、黃的、藍的、紫的、粉的、白的都向你應和:我在!我在!我在!——那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校園,就應該這樣! 轉自蔣校長 2018年5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