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存在感

从教多年,常为无法在成绩上拔尖的大部分孩子痛惜。因为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或是被忽略,或是被敲打,或是被嫌弃…… 总之,这个大部分,是群体在学校失去了个人的存在感。

这当然怪不得学校和老师,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 听闻中央下大决心,要对小学到高中进行八项改革,令人兴奋,让人期待。应试教育已经走到末路,不革其命,人才如何产生? “不拘一格降人才”。

纵观中国历史,自先秦百家争鸣,到民国大师辈出,都是需要时代给予其“不拘一格”的机制,“人才”才会纷纷而出。

生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育家们说,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才。

我想,神州大地上的芸芸少儿,不都是一颗颗嫩芽么!只要你揭开死死笼罩他们的灰色大棚,让他们自由拥抱阳光雨露;只要你扔掉手中的那把无情大剪,让他们尽兴而发,各秀风采;只要你不用一把尺子来管理他们的高度、深度、角度,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嫩芽,就一定会呈现出一个百木葱茏、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何患无人?

恢复高考几十年,老百姓形成的浓郁的应试情结,在当下经济大潮、时代变迁中,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纠结的心态。一方面盼望孩子逢考必赢,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具备应对能力。殊不知,这许多年来,“考”和“能”是两山相隔的,如此要求孩子,与缘木求鱼有何二异?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高考的改革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浙江这样的高考大省开始展开了。

对于我们中小学来说,就是要张开臂膀,迎接改革,毫不犹豫地割弃那份爱恨交加的应试情结,给天下父母们一个正确的导向。

全面恢复素质教育,摒弃一考终结制,降低知识难度,拓展知识宽度,突显民族文化的传承,关注日常素养的培育,等等,都已经形成共识,所等者,不就是行动么? 先行者总要摸着石头走。

把国家的教育改革方向落实到一所校园,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思考。我想,立足于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才是孩子们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关键。 这种存在感,是自尊心的培养。没有自尊,也就没有了教育,守住孩子的尊严,就是保住了教育的功能。 这种存在感,是自信力的培养。

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风景。不能用同一个框去套每个孩子,不能要求每朵花都是一种颜色,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美、有光,那份美丽和光芒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没分别的。

这种存在感,是责任心的培养。每个人的存在,都与身边的一切有关系,把自己融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快乐幸福的境界。

这种存在感,是爱的培养。不忽略任何一个人,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与关怀,也懂得爱,会爱。犹如那山野之林,群立而竞发,阳光普照,雨露滋养,生机盎然,与天地共美。

尊重、信赖、责任和爱,是护佑孩子存在感的法宝,为师者当时时警醒自己,把它们融入每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才不枉于世间走一遭。

试想一下,当你走入百花园时,轻轻的一声呼唤,所有花朵,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粉的、白的都向你应和:我在!我在!我在!——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校园,就应该这样! 转自蒋校长 2018年5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