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牛市到現在,在這中間還有什麼牛市?

Ki_怣

樓上回答大致歸納了一個市場走勢,筆者借用一下,並做一個簡單的補充;

第二輪,暴跌後的快速反彈,2008年11月到2009年9月,然後緩慢下跌。

第三輪,明顯上漲,2014年7月到2015年5月,然後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暴跌。

第四輪,暴跌後的慢速反彈,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然後緩慢下跌至今。

第二輪反彈是次貸危機以後的反彈,實際上是一輪藉助4萬億元的貨幣大放水的反彈,反彈主要集中於銀行、煤炭、鋼鐵和有色,以及由此引發的區域振興的炒地圖和產業振興,當時的銀行信貸投放一輪高過一輪,信貸投放超預期成為股指上漲的最大動力也是做多的一個參考,出現了不少的牛股像中國神華。凌鋼股份等。但是隨著貨幣政策的收緊和大盤股的發行,市場很快見頂,正所謂拉得快去的也快,此後進入了較為漫長的下跌。新股發行也不得不終止。

第三輪反彈一個主要觸發因素是新股均衡發行,這是一種創新的新股發行改革,得到當時市場的普遍認可,只不過是行政干預色彩濃重一點,被某些專家認為是過度干預,但聲音不強,徹底打消了投資者擔憂新股擴容沒有底線,加上央行不斷降準降息,投資者紛紛進場,出現了新一輪牛市,可是在改革牛的灌輸下,金融創新監管沒有跟上,流動性的泛濫導致加槓桿太普遍,太任性,最後演變為不可控的槓桿風險,由於對槓桿處置沒有經驗,太簡單的處置導致槓桿逐級爆倉,出現了流動性枯竭,演變為螺旋式的下跌。

但是這一輪反彈中期就有一個隱憂,那就是新股批量發行,導致金融市場資金利率不斷的波動,後來隨著股指暴漲,批量發行規模越來越大,發行節奏加快,資金利率波動加大,可能監管層希望通過新股加碼發行遏制市場過快上漲的泡沫,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擔憂,可管理層並沒有高度關注,在去槓桿過程中,並沒有採取減緩新股發行的模式,加上股票期指前瞻性引導,進一步加大市場恐慌。

第四輪反彈是一個結構性行情,這一輪反彈帶有較為明顯的目的,那就是為IPO常態化發行護航,IPO常態化改革初衷沒有錯,很富有新意,那就是市場歸市場凱撒歸凱撒,減少市場的行政干預一直是中國股市改革的方向,也是某些專家力挺的,這一點值得肯定,但常態化IPO不等新股發行失速,出現投資者的牴觸情緒,畢竟一個市場需要投資者的廣泛參與才能健康發展。

在北上資金和國家隊示範下,演繹了一出公募基金行情,權重白馬股出現了罕見的強勢,格力電器、老闆電器、貴州茅臺、五糧液、四大行和工行、保險、海康威視等全面啟動,走出了專家力挺的價值投資慢牛,可是以科技股為代表的創業板出現了罕見的逆上證50走勢跌跌不休,很多個股與15年高點相比僅僅剩下2-3成,投資者頗有怨言,認為自己賺了指數虧了錢。

現在IPO常態化改革沒有變,但明顯出現一些微調,那就是新股減速,新股發行改革更加理性,更加轉向獨角獸和四新產業,富士康、藥明康德和寧德時代快車道超車上市。

以上是一位小散的一管之見,由於專業素養,不一定正確,歡迎方家斧正,筆者一定更正


杜坤維

看圖一目瞭然,這是上證指數月線圖,第一輪,明顯上漲,2006年1月到2007年10月,然後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月暴跌。

第二輪,暴跌後的快速反彈,2008年11月到2009年9月,然後緩慢下跌。

第三輪,明顯上漲,2014年7月到2015年5月,然後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暴跌。

第四輪,暴跌後的慢速反彈,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然後緩慢下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