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廬州府,合肥逍遙津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又稱霸都,合,兼併天下之意。肥,海納百川之實。合肥二字頗為霸氣,故稱之為霸都。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

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

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

,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

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

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

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史記裡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

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

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

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臺,數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

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

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昔“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緻。出自於《廬州府志》。廬陽八景指古代廬陽(合肥地區)的八處景觀,包括有:蜀山雪霽、淮浦春融、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巢湖夜月、四

頂朝霞。

蜀山雪霽

昔“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緻。

蜀山雪霽為昔廬陽八景之一景。合肥縣志《八景說》文曰:“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爾雅》雲:‘蜀,獨也。’又言:‘有蜀

僧於此結制,偶思鄉水,以錫卓地,泉汩汩而出,嘗之,有瞿塘三峽味,因名以為蜀山。’蜀山較浮槎、雞鳴,與睥睨最切,故風景容易感

人。《畫苑》雲:‘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

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餘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

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

白描淡寫,為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昔文人墨客每遊至此,登高遠眺,觸景生情,總要吟詠一番。清張祥雲曾寫下《蜀山》詩:

《爾雅》蜀者獨,茲山因得名。

孤標摩碧漢,遠勢壯金城。

嵐翠千層積,川原四望平。

上方鳴法鼓,應有蟄龍驚。

(見《廬州府志》)

今日之大蜀山遍植綠樹翠竹,森林覆蓋率達87%。山腰建有“蜀峰亭”,山麓建有“雪霽山莊”,近有蜀山湖碧波盪漾,遙可見毗鄰小蜀山之

秀色,景美宜人。每至春和日暖,秋高氣爽時節,至此覽勝遊玩者往來如梭,絡繹不絕。

廬陽八景

廬陽八景(5張)

淮浦春融

“淮浦春融”為昔廬陽八景之二景。《八景說》文曰:“廬郡處江淮之間,南臨江北距淮,故凡水之在境內者,皆可以江之淮之也。亦猶金

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內出酒,因一城一泉而名一郡矣。《釋義》雲:‘淮,圍也。’水之圍繞謂之淮,正不必出於桐柏而後為淮也。始皇

帝望金陵有天子氣,疏鑿一河以注於江,人謂之秦淮,可證也。曷言乎春?柳絲花片,春光動也;輕煙碧浪,春水生也;香車寶串,春人遊也

;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際也。清興,天下平定,生聚教養已三十餘年,可謂躋一世於春臺矣。豈特水涯一片,地為樂土哉!”由是,“淮浦春

融”成為廬陽一景。

《合肥縣志·重建鎮淮樓記》又云:“鎮淮樓者,廬郡古城北門之樓也。郡有淮淝二水,合流以繞於城,樓臨其上,故曰鎮淮也。言淮而不

言淝者,以淝小而淮大,舉大以該小也,猶江漢合流,而唯以江言之也。”

明熊敬《淮浦春融》詩曰:

碧波如練草如茵,萬古長淮二月春。

落盡桃花風力軟,海潮先湧化龍鱗。

(見《廬州府志》)

鎮淮角韻

“鎮淮角韻”為昔廬陽八景之三景。《八景說》文曰:“一水東下,石橋虹跨之。橋南有臺,可高十餘丈,不知作於何代何人也。臺上有樓

三級,綺疏四開,匝以雕欄畫檻。”此乃當時“鎮淮樓”。該樓為宋乾道五年(1169)淮西路帥郭振駐肥時建。樓高五丈三尺,上有銅漏壺、

銅鐘。銅鐘厚三寸,高五尺,有文:“宋大中祥符八年造。”民間傳說:時郭振建樓時,為做“人和”文章,徵得十對新婚夫妻所獻銅器9斤

9兩,於樓頂建一銅號角架,每日清晨,號手站於其上,吹號報時。號角之聲清雅悠揚,故有“鎮淮角韻”之稱。

另外,其樓雖即三層,然當時城居皆低矮平房,故顯雄偉壯觀,大有鎖龍伏虎之勢。《八景說》文稱:“於樓四眺,東北一帶,小峴、浮槎

在望,參差凹凸,每初霽雨餘,如新藍出沐;南望城堞依依,孤嶼隱隱,正如蟠末見旅行之髻也;西側蜀峰陡起,若與此樓爭雄;北望古寺

障之,不見天末,亦巨鎮也”。由此可見此樓時之雄姿偉勢,為“廬陽八景”之一景,委實不虛。

清周琅詩曰:

樓下淙淙淮水清,樓前冉冉蜀山明。

天長煙柳渾籠日,春早鶯花故繞城。

畫角晝飄迎欄落,遊絲風軟拂簾橫。

依依自覺滄城遠,此望浮雲更北征。

(見《合肥詩話》)

清張祥雲《鎮淮樓》詩曰:

襟帶江湖古合肥,巍峨重鎮此高樓。

半空星斗窗前落,萬井炊煙檻外浮。

清漏滴殘簷隙雨,疏鐘聲散郡城秋。

疆輿永奠民安阜,公暇登臨興正遒。

(見《合肥縣志》)

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為昔廬陽八景之四景。梵剎鐘聲景緻得名於興國禪院。《八景說》文曰:“城中古剎凡六,剎剎有鍾,而獨興國禪院,一鍾小

樓以懸之,高出於屋之危而止,軒舉暢豁,取以聞遠也。”因故而為廬陽一景。

朱弦在《八景說》文中,還抒以如下感慨:“《內典》曰:人聞鐘鳴未歇時,地獄刑具暫脫此間也。且姑舍是說,而言其所可知者。夫函氣

之倫,凡有覺性,當清夜聞鍾之時,不平者得之而平,罔靜者得之而靜,罪過多端者得之而通體汗下,荊棘滿懷者得之立刻冰銷。幽潛邃杳

之地,霧露所不能沾,塵埃所不能到,鐘聲能入之,往往使人頓驚而猛省。堂中有磬、有板、有燈光。磬以習靜,板以報餐,而燈光以照十

方,總不若鍾之一擊。百千萬億之眾耳耳皆聲,豈若遒人木鐸,小小丁東,所徇有及不及哉!而今僅置一隅,苔蝕雨鏽,無有過而問者,間值

野鳥飛來一聞,啄啄而已。”

明熊敬詩曰:

梵王樓閣勢憑雲,隱隱疏鍾遠近聞。

老盡世人聽不了,幾回清曉幾黃昏。(見《廬州府志》)

藏舟草色

昔“廬陽八景”之五景是“藏舟草色”。藏舟浦在古城金斗門外,與淝水相接,寬十丈,廣八十丈,昔曹操藏戰艦於此。浦內有島,花竹繁

茂,風景秀麗,為一天然佳境。明熊敬詩曰:

虎鬥龍爭事已休,昔人曾此計藏舟。

當時功業無尋處,散作離離草滿丘。

(見《廬州府志》)

教弩松蔭

昔“廬陽八景”之六景是“教弩松蔭”。三國時,曹操為抵禦東吳舟師來犯,築教弩臺,教練五百強弩手於其上。另植松林,以蔭壯士。後

“歲月既久,柯化龍鱗,針成鶴翼”,松蔭密蔽,遂成廬陽一景,名曰“教弩松蔭”,勝極一時。

三國以後,時移景遷,昔日松蔭密蔽的教弩臺,漸成為荒臺,明熊敬有感作詩嘆曰:

落落松蔭掃不開,亂蓬遺棘翳荒臺,

*雄已死三分後,教弩何人更此來。

(見《廬州府志》)

今日之教弩臺,經精心整修,面貌煥然,往昔之松蔭景觀,已見端倪。

巢湖夜月

昔“廬陽八景”之七景是“巢湖夜月”。《八景說》文曰:“巢湖去郡城東南六十里,約略可萬餘頃。當其月夕,微風不生,流光接天,靜

影沉碧,羈人當此而神開,勞者對此而機息,恍乎置身於廣寒世界也。……湖南數峰青插雲表,焦姥一拳,彷彿君山,但少湘靈鼓瑟耳,何

至無狂士買酒雲邊之事?於今彌望煙波,但有漁燈數處,估客數艘,點綴蒼涼而已。雖然江山不改,明月常來,安知千古而下不有如東坡老子

、青蓮居士者重來,擊空明,賒月色,一開此湖生面也。”清徐漢蒼曾有詩曰:

去年打槳過巢湖,湖上青山似畫圖;

今日扁舟湖上泊,煙波無際月輪孤。

千年廬州府,合肥逍遙津

巢湖位於合肥市,因其山美水美景更美,故往旅遊覽勝者四時不絕。

巢湖之中有三山:姥山、孤山、鞋山。姥山勢最巨,乃巢湖一大景觀。

巢湖中之孤山,山巒突兀,孤屹水中,與姥山、鞋山遙相呼望,又有民間傳說相附,故極富神奇色彩,因之而成為巢湖一著名景觀。清李天

馥詩曰:“方驚波勢險,中流忽孤嶼。”

四頂朝霞

昔“廬陽八景”的最後一景是“四頂朝霞”。《八景說》文曰:“山去城七十里,四髻螺立,望同點黛。三面瞰水,而*高頂下,正如吳牛之

飲於溪。又云,魏伯陽曾煉丹於此,故稱四頂。因思何地無山,何山無朝,何朝無霞,而獨標四頂者?是必有故。《選詩》曰‘餘霞成綺’,

言暮也。王勃曰:‘落霞與孤鶩齊飛’,亦言暮也。而此獨言朝霞者,亦必有故。詢之故老,乃言古人修煉於此。爐灶雖空,丹氣常在,塔

或瘞有丹砂於石爐中,故時而光彩燭天也,正猶佛門塔頂人之舍利之光然。予聞之而頗疑其說,後讀書山中,一日晨起,徘徊於螺髻之側,

適當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東生,奇光四射,俯眺四五里許,恍乎湧五色琉璃中。予始悟所謂朝霞者,學士能言之而不常見,山僧野牧

常見之而不能言,故世多罔聞焉。丹砂舍利之說何其陋哉,請證言之。安寧之地,杪秋初冬,天將晴霽,是必大霧千里,白如銀色界,日出

,霞彩暉煥,正此類也。彼以秋冬,此以春夏,皆奇觀也。”

明熊敬詩曰:

絕頂雲林景最佳,奇峰盤疊繞仙家。

芙蓉伏火丹砂老,寶氣千年結綵霞。

勝景天然別,精藍入畫圖。

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

遇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

遊人來此地,願剃髮和須。

今四頂山仍為一極具誘人魅力的風景勝地,慕名來此遊覽者,四時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