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部分网综内容低俗创新少,这个困局怎么破?

人民日报批部分网综内容低俗创新少,这个困局怎么破?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每一天都在为“互联网+”的新业态添砖加瓦。我们一度以为,电影、电视剧、书本、音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从大银幕、电视屏幕进入移动终端,不过是传播介质的转移。

但如今,文化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已经证明:互联网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远非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

本期开始,我们推出“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系列报道,从互联网对综艺节目、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着手,剖析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行业联姻创造出的新型文化业态,探讨文化市场发展的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视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我国的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7年底,用户达5.5亿。

新形势下,网络综艺存在的问题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某种节目类型面临的问题。以网络综艺为代表的互联网视频节目如何摆脱当前存在的顽疾、痼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内容低俗、唯点击率:

网络综艺的困境并不孤立

“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与社交网络的兴盛,便不会有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将其存在的问题视作孤立事件,而应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中来考量。”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钢元看来,网络综艺节目实际是乘了社交网络的东风。社交网络培育了用户重视个性、社群、参与、互动的互联网思维,这才是助推网络综艺立于风口的根本力量。

转型期社会存在的浮躁等社会心态、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碎片化生活方式,为网络综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空虚、紧张等情绪在一些青年身上体现,加之个体生存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又使他们不愿直面自己的人生,更愿一窥明星生活来逃避现实压力。”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讲师陈凌对此十分担忧。

而且,部分网络视频观众热衷于快节奏和浅表化表达,这导致快餐式娱乐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愈演愈烈。

2014年之前,绝大部分网络综艺节目都是小成本、粗制作,多为电视节目的缩减版,并未有明显的风格区分,缺乏比较优势。然而,近两年各大视频网站摩拳擦掌,推出的网络综艺数量越来越多,对节目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但投入高并不等于品质高,究其原因,不少网络综艺内容低俗、媚俗难辞其咎。

杨钢元分析:“其实,并不是制作方愿意低俗,而是唯点击率是从的心态在作祟。”上海市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也直言:“一切以收视率、点击率为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些浅表化、感观化的低层次文化严重影响了观众审美和社会风气。”

快餐娱乐引发恶性循环

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明星天价片酬问题,也与网络综艺的过度迷信明星效应有直接关系。

近来比较热门的几部网综,《拜托了冰箱》是一档美食脱口秀节目,明星爆料是不少观众眼中的主要看点;《火星情报局》也在情报机构的情景设定下强化了知名主持人的角色影响力;推理游戏节目《明星大侦探》更是集合了不少一线明星、“名嘴”……

越来越多的网综在强化和比拼明星效应中来带动流量与收视。“很多电影、电视剧导演很无奈,如今拍戏很难请到明星,因为他们的档期都被各种网综占去了。”一位从业者透露。

然而,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碍于资本和收视的压力,碍于市场竞争的残酷,不少视频网站很难沉下心来潜心创作。甚至有个别网站看到哪个节目火了,就复制其节目形式,换几个明星嘉宾便迅速上线。

“观众对综艺节目中的明星,以及缺乏新意的节目形式已经渐感审美疲劳。事实证明,盲目跟风只会导致节目样态雷同,进而引发市场疲软、观众疲惫。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些热衷于此类节目的年轻观众,无法在这类节目中得到精神给养,看完节目后反而感到更加疲惫,于是陷入了越疲惫越以网综弥补,越弥补则越疲惫的恶性循环。”陈凌说。

采访中,还有专家谈道,相比于有关部门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发布“限娱令”限制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力度稍显不足。

根据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在播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前,应组织审核员对拟播出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进行内容审核”。

这就意味着将播出前的审核权下放给播出机构,自审自播。这样的审播机制,加之监管滞后和第三方监管的缺失,为包括网络综艺在内的网络视频问题频出埋下隐患。

丰富内涵、探索模式:

内容为王须常讲常新

上述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也早有关注,并试图作出改变。亚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唐健分析:“历史和市场都已经证明,坚持内容为王,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创作者必须遵循的。”

在杨钢元看来,内容为王的理念不应仅限于网络综艺,而是新传播格局下所有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的品质,优质内容并不单单意味着呈献给观众的具象感官刺激,而应站在更广的维度去理解。

“独立的点评观点、有效的互动体验、真实的参与感受、轻松的节目氛围……这些抽象的感知内容都是优质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比具体的节目形式更能影响观众,也决定了节目的档次与市场效果。”

极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泽玮也认为,具备高质量内容的节目是会受到网络和电视台同时欢迎的,“网综应该覆盖最大的人群,合家欢式的大众节目在未来将大有作为。假若网综只锁定在特定的年轻群体,则可能会错失潜在的更广大的受众。”

对于电视或网络综艺的未来发展,陈凌强调了节目模式的重要性:“中国的节目制作市场化起步较晚,工业化的制作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国内各视频平台间还未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尚需形成独有的品牌特征。”

三大瓶颈:

制约网综成长发展

目前在互联网上,真正有影响的综艺依然是电视台综艺,它的点击量、话题量等各种指标都是超过网综的。目前,网综需要突破三个瓶颈。

一是决策者的基因距离。网综真正拍板的决策者,大部分都是做技术、运营出身。电视台的决策者大部分都是做节目出身。这个区别导致了巨大的差距。

两年前,有很多电视台的制作人去了一些互联网,他们在跟互联网的决策者沟通的时候,常常在不同频道上。做技术和运营出身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数据、营销、收入。最后要按照数据分析去做节目,这就出问题了。数据分析可以分析过往节目,但数据实现方面就缺少手段了。

况且,真正好的作品都是个性化的创新,过分强调数据就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而电视台盈利模式单一,95%的收入都是靠广告,这导致电视台举步维艰。现在电视台把数字网络、有线电视等仅有的挣钱的东西都剥离出去了。如果除了广告之外电视台还有更多的盈利模式,日子不会这么难过。但是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这样的局面:电视台除了广告,别无他有。

二是优秀制作团队的稀缺。在中国,优秀团队是稀缺资源,这是历史形成的,因为我们这个行业进入市场太晚了,就那么4、5年的时间。英国的制播分离已经将近50年,美国已经30年了。

只有在市场化的机制下,才能出现懂得工业化生产、懂得标准化生产、懂得市场的、有投资回报意识的团队。标准化生产就是模式的核心要义。优秀的制作团队需要在市场里出现,我们的市场化水平还很低。

三是网络平台的制播合一。互联网现在财大气粗,有钱,希望揽下所有节目的制作播出和经营,招很多制作人。这有点像电视台若干年以前,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其实,互联网依然要采取制播分离的方式,不要制播合一,不要试图在你的体系内建立制作、播出、运营一体化的大社会的概念。这是非市场化的,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所以,这三个瓶颈不解决,网综难以成长。

网综三大创新方向

指向新盈利模式

说到网综的创新方向,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实时互动的平台,但是我们有多少实时互动的节目?怎么互动?现在有手机直播平台,贡献了一个创新的盈利模式――打赏,这是一个B2C的盈利模式,也是创新的盈利模式。

其次,要注意UGC和PGC的融合。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拍有趣的东西上传,但是专业综艺一定是不可替代的。专业制作是一定要有,普通用户的内容也必不可少。两者如何统一?关于UGC和PGC的融合,核心是让用户参与节目创作,成为节目创作和呈现的一部分,这可以产生新的内容,包括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它将是对内容生产方式的改造。

再次,一定要实现从B2B向B2C的盈利模式的转变。现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拉广告都非常不容易,很多节目都拜倒在广告主的脚下,没有资金就做不了。一定要采取B2C的模式,让互联网的庞大的用户群体一起掏腰包来解决这个问题。综艺节目要努力往独家付费的方向上走,否则靠卖广告一直亏损怎么办?

最后,网综IP垂直化运营尚需时日。对做内容出身的人来说,网综的垂直化给管理和运营带来非常多的挑战。做管理是另外一个行当,团队的组织构架、管理的方式、运营的模式,都是新的,会带来风险。目前国内尚缺乏足以支撑垂直化运营的网综品牌和市场环境,而这些都需要长期培育和养成。

人民日报批部分网综内容低俗创新少,这个困局怎么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