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巧八姑”縫補16年名氣大 國外顧客都寄衣服讓她補

每次路過瀘州水井溝地下商場通道口(摩爾國際一側)時,都會看到一位婦女坐在矮凳上,一手拿著針,一手拿著破損的衣服,一針一針補衣服。圍坐在她身側的顧客不時和她聊幾句,她回答顧客時手裡也未停歇,繼續縫補著。

“她的手藝在瀘州十分有名,能讓有洞的衣服‘起死回生’。”對於顧客們的誇獎,這位在此擺攤縫補衣服16年的婦女有些不好意思,她謙虛地說,“我不是天生手巧,但從小喜歡縫補,如今能得到顧客的認可,源於她在縫補的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學習”。

瀘州“巧八姑”縫補16年名氣大 國外顧客都寄衣服讓她補

湯召珍(右)與顧客商量怎樣縫補

方便顧客 不移地開店

湯召珍,今年49歲,四川達州人,與丈夫李運禮結婚後,來到瀘州生活。為了生計,2002年開始,她在水井溝地下商場通道口擺攤縫補衣服。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上千元的衣服有個小毛病,不能說扔就扔,也需要縫補,市民有這個需求,所以縫補攤的生意一直不錯。”湯召珍說,她每天早上7:30至下午6:00都在攤位上,每年僅在春節休息三四天。以前最忙的時候,白天在攤位上縫補一天,晚上回家後還得再熬一個通宵補衣服,第二天照常擺攤;現在基本上白天縫一天,晚上回家後再加班幾個小時,如果當天需要縫補衣服的少,晚上9點左右就能休息,如果衣服較多,就要加班到凌晨。

前來取衣服的黃女士是老顧客了,她稱讚湯召珍的手藝好得沒話說,”每次經她縫補的衣服都看不出一絲縫補的痕跡,全家人的衣物一旦需要縫補都會來找湯召珍。知道她生意好,每次排隊的人多,每次都是一早就趕來等著了”。

當顧客問湯召珍,你手藝好,顧客多,為什麼不開個店呢?她說,她攤位所在的地方人流量大,附近上下班的人多,顧客能順手送來並取走衣物。“此外,我在這擺攤十多年的時間,積累了很多老顧客,攤位地點是大家熟悉的,所以就沒想重新找地方開店。”

在縫補中不斷鑽研技術

來裝顧客送來的衣服。其中,右手邊的箱子裡放著兩個袋子,袋子裡裝滿了各色的線,箱子的最上面放著一個破舊的工具盒,裡面裝著兩把剪刀、一個磁鐵,磁鐵上是大大小小的針、鉤針;另一邊放著一個喝水的杯子和一個水壺。

瀘州“巧八姑”縫補16年名氣大 國外顧客都寄衣服讓她補

湯召珍的縫補工具盒

湯召珍每次手工縫補時,會首先在需要縫補的衣服邊角中找線,如果衣服中不能抽出線來,她才會選擇在備用的兩袋線中找合適的。她說,每件衣服的顏色和材質都不一樣,用衣服上的線縫補,效果最好。找到線後便是穿針,湯召珍每次穿針只需兩三秒,她說,穿針有技巧,掌握了技巧即使是視力差看不見針孔也能將線穿進孔裡。

“我不是天生手巧,但從小喜歡縫補,補了這麼多年也沒覺得累。”湯召珍說,她年輕時在製衣廠打工,學會了快速穿針。嫁給丈夫後,因為丈夫的母親是個裁縫,便跟著婆婆學習縫補技藝。湯召珍稱,早些年縫補的衣服粗糙,主要是純棉和化纖類的衣服;現在縫補的真絲、蠶絲類衣服居多,衣服編織精細、花紋複雜、紋路混亂,縫補的難度更大,有時遇著紋路結構複雜的衣服,就先將衣服拆開,找出了規律,再進行縫補。她說,縫補衣服要看面料、看破洞、看紋路,根據衣服的紋路縫補,如今能得到顧客的認可,源於她在縫補的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學習。

希望下一代能將手藝傳承

中午12:30,湯召珍仍忙著補衣服,丈夫李運禮給她送來了中午飯。她沒停下手中的活兒,仍一針一針縫著衣服,縫好衣服後,她小跑著去上了個廁所,然後才回到攤前,開始吃飯。午飯後,她又拿起針,開始縫補。湯召珍說,縫補這些年,她從不睡午覺,也從沒覺著困,補衣服時心裡總是樂的。

在丈夫李雲禮眼中,湯召珍耐心又細心。李雲禮說,做手工縫補是個慢活兒也是個細活兒,只能用針線一處一處的縫,用時間耐心地做,易補的衣服不到一分鐘就能完成,但遇到縫補難度較大的衣服得用五六個小時才能完成,妻子有耐心才能堅持每天坐著近12個小時補衣服。

湯召珍說,近些年,有人找她學藝,她便收了些徒弟,有些徒弟因為沒耐性便放棄了,目前仍在做手工縫補沒幾個。她希望下一代能將縫補手藝傳承下去,在大女兒14歲的時候開始傳授她縫補技藝,經過近兩年的指導,現在女兒已經能幫助她縫補一些衣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