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中,秦国真的坑杀了40万赵军吗?

秋秋秋秋秋秋秋天

提及长平之战,争议最大的就是赵国有没有40万军队让秦国去坑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的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地名),野王邑降秦。这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事,野王被秦攻占,上党郡被隔绝。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于是上党民众跑到赵国,赵军驻扎在长平,接纳了上党民众。当时上党有17个县。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影视剧中白起

至九月,……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根据记载,从四月到九月赵军团灭,总共打了五个月。一开始的廉颇指挥阶段(四月到七月),赵军损失了六个尉,转入了守势。根据秦简和其他考古证据,六个尉所带的兵力应该接近万人。讲到这里,按照"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的说法,不到一万人的损失看上去也不大啊?怎么使得向来以主动进攻闻名的廉颇采取了守势,而且导致赵国国内非常不满呢?

这就要从"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这些说法的源头说起了。其实这些说法源自于《战国策》、《史记》里的那些纵横家之口。其中以苏秦最为著名,比如他推算"临菑(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但仔细看他的计算方法,就能知道这些战国策士口中百万大军的真实成色了。当时,齐宣王曾抱怨齐国兵力不足,苏秦就说临淄城内人口7万户,每户三个男子可以组建21万人的军队。不用去别处征兵。但实际上,男性人口是不能直接硬套到军队数量上的。一个地区的男性人口如果真的全民皆兵,就会导致社会与经济双重崩溃。

历史上,全民皆兵的斯巴达要靠着人口数量是他们数倍的希洛人供养;明末清初时,虽然八旗能做到三户抽一,但是也依靠大量掠夺来的人口从事生产来供给。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即七万户家庭也只能供养一万军队,苏秦那种一户出三兵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农业社会下的中国,正常最大动员率是五户抽一。可能有人会拿蜀汉作为反例,"甲兵十万,民九十四万"。但根据实际考证,蜀汉实际人口远不止九十四万,而是在五百万左右。因为三国统一后不久的太康元年,晋朝人口根据统计是二百四十五万九千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一千人,结果三年后就是三百七十七万三千户,比统一初增加了一百三十一万户。三年增加这么多,显然不是自然增长,而是以前"黑户"的重新统计。总之,其实蜀汉的兵民比并不那么夸张。

▲影视剧中的廉颇

而赵国的人口,根据考证在400万左右。按一户五人,五户出一兵的正常动员情况。廉颇前期的战败,已经亏掉了赵国机动兵力的八分之一,他们当然肉疼了。

根据上面的记载看起来,显然《战国策》是靠不住的。那么,有没有更一手资料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出土秦简!出土的岳麓秦简的《数》篇中,有一道关于士兵复员的算术题,"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今上归千人,欲以人数衰之,问几可归几可?"

▲岳麓秦简

战国时,秦国乡在县之下,一般县负责征兵。而类似万户县的那种大县,也就是管了三个乡。所以这两千两百人差不多一个县所征发的兵力。而当时一个县一般在5000–10000户左右,能征调2200人,说明县里的人口在20000–50000人左右。

秦昭王二十六年的秦国,可以考证的郡县大致有:内史(首都及周围地区)41县、上郡19县、蜀郡13县、巴郡5县、汉中郡6县、陇西17县、北地13县、河东郡15县。这里没算上占领地。咸阳周边地区的41个县,按岳麓秦简的标准,能动员90800人的军队。

▲公元前279年的战国

而且从从秦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士兵服役完后,需要返乡不然经济便会崩溃。毕竟几十万军队需要运粮,那么其他后勤人员更多。就比如隋伐高句丽,"馈运者倍之"。所以战国几十万大军的真实成色是值得考量的。

▲长平之战前的形势

说回到廉颇,根据一些记载来看,县军队指挥官是县尉。六个尉统帅的兵力也相当于六个县的兵力,外加一个俾将被杀。所以廉颇的失利对赵王来说,相当于几个县兵力成建制损失,这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赵国郡县也是有限的。由此推算,所谓赵军四十万的说法显然成色不足。就算赵国想不要命的极限动员,三个月的时间也不够堆出四十万人来。


所以,综合起来看,赵军是很难有四十万人去被白起所坑杀。那么秦军记载里的四十五万人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当时战场上,除了赵军士兵,显然还括上党郡百姓,甚至其中"杀量冒功"的比例可能超过50%。当然这也不排除秦人自己给战绩里兑水。秦人这方面也是有前科的。比如雕阴之战,《史记·秦本记》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秦败我龙贾军,斩首四万五千。"显然,这要么是秦国人往战绩里兑了将近一半的水,要么是秦军向当地的老乡"借"了三万多人头。


冷兵器研究所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40万人全部是被坑杀的吗?还有这40万人都是军人么?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要是当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还有40万的职业军人活着,白起别说坑杀他们,就是能不能获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那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事实上,这40万人中,真正的职业军人绝对不会超过15万,其他的大多是后勤部队和附近被抽调过来的老百姓,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交通运输工具也很不发达,打仗用的粮草和器械都需要靠人力来运送,往往10万人的军队,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人员做后勤,才能保证作战部队的正常运行。

所以,在长平之战结束后,赵括率领的职业军人其实基本上已经全部阵亡,除了少部分支队可能逃了出去或者投降,剩下大部分都是一些后勤人员和周围被抽调过来的老百姓,秦军为了报复战国,应该是将这部分人全部坑杀了,同时有可能也把周围地区居住的老百姓也全部屠杀,类似于屠城,最后加上前期牺牲的职业军人,总共算起来被杀的赵国人在40万人左右!


太史龚

怎么可能!40万应该是虚数!这个数字大多都是引用自《史记》,而写史记的司马迁是西汉人,距战国时期已经超过300年,司马迁写长平大战,就类似于现在人写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一样,根本不具备权威性!古人作战,士兵人数常用“号称”一词,为的就是虚张声势,比如领兵5万,号称20万,领兵10万,号称50万等等,若真有40万大军,那40万人的粮食,兵器,被服,马匹所需草料按照1:5的供应比例,就需200万后勤!而赵国当时全国人口不过4,5百万而已!根本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