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与吕后密谋杀韩信,张良为何不阻止?

夏奎星

萧何和吕后诛杀韩信,其背后是很深的考量。

汉初三杰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并且韩信是齐王。当初刘邦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请求韩信救援自己,而韩信却提出了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就意味着韩信对齐地有意,而齐地是除关中和蜀地之外,战略位置最好的。韩信又不同于其他的封王,虽然当时韩信是非常忠诚,但是依靠韩信的能力,那么一旦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诛杀韩信的背后,刘邦是默许的

刘邦为何不亲自诛杀韩信,这原因无外乎害怕惊动其他的封王,如果刘邦在当时不诛杀韩信,那么让韩信回到齐地,再想杀韩信那就难了。况且当时天下初定,一旦惊动其他封王,再次引发战争,实在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刘邦默许了吕后诛杀韩信,并且知道吕后不是韩信的对手,于是才让萧何一同谋划。而萧何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明白无论韩信是忠诚还是有二心,韩信这种有能力的人,只要不死就是个威胁。那么就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宁可辜负韩信,也要为这大汉社稷着想。


诛杀韩信,萧何是关键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如果当初不是萧何用身家性命举荐韩信,那么刘邦势必不会直接任用韩信为大元帅。萧何同韩信之间有这一层关系,才导致韩信愿意只身赴诏,其实韩信内心也没有想到萧何会诛杀他,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吕后诛杀韩信时,也是想到了借用萧何。吕后诛杀韩信这个设定是非常出色的,使得刘邦得以置身事外。


张良不参与,也是因为知道韩信的威胁

韩信这种天才型的人物,其一生是悲剧的。韩信百战百胜,没有打过败仗。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韩信活着就是一个威胁,对天下各个封王的威胁,更是对大汉江山的威胁。这是韩信自己所没有看透的,韩信认为只要自己安分一点就没事,但是刘邦不会这样想。

张良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谋士,其自然明白刘邦的心思,张良心里也明白死一个韩信就能保大汉社稷的安全,那么自然是可以为的。而张良没有直接参与又是张良比萧何更高明的地方,因为毕竟萧何是沛县的嫡系出身,论根基是要强于张良的。所以张良最好的选择就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小司马迁论史

张良是个懂得帝王之术的人,换句话说,张良也认为韩信该死!所以即使张良知道萧何和吕后要密谋杀害韩信,他也不会阻止。相反的,张良会积极的出谋划策,除掉韩信!为什么呢?

韩信造反的苗头很早就有了,早在韩信攻占齐国之后,韩信就在蒯通怂恿之下内心有所动摇。其实当时蒯通是劝韩信直接独立,然后联合燕赵和楚、汉形成

三足鼎立的局面。换句话说,蒯通想劝说韩信造反称王。

但是韩信没有这样做,而是退而求其次,向刘邦邀功,让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时张良在场,张良及时阻止了恼怒的刘邦,刘邦顺嘴便封了韩信做真齐王,算是暂时稳住了韩信。这时张良和刘邦心中都有一个想法:这家伙靠不住,迟早要反!

韩信没有反叛刘邦,但是也没有帮助刘邦。后来刘邦和项羽达成鸿沟之约,双方和平罢兵。后来刘邦背信弃义尾随项羽军队,被项羽军队击溃。这时刘邦又一次向韩信征调军队。

这时韩信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其实就是意味着背叛。当年的英布就是因为项羽要攻打刘邦,项羽向英布征集军队,英布只派了3000人去助力,这让项羽非常愤怒,于是领兵攻击英布,英布无奈,投靠了刘邦。

一样的情况,刘邦选择了隐忍,他又一次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划陈(淮阳)以东至海这些地区为韩信的封地算是扩大了韩信的封地范围,这时韩信方才慢慢悠悠的来帮忙。这个时候张良也在场,他和刘邦应该心情一样:等我打败项羽,一定先宰了你韩信出口恶气。

说归说,刘邦内心始终是宽厚大度的,也是仁慈的。只是刘邦为了怕韩信坐大,在打败项羽后立即收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改封到楚地。

后来萧何和吕雉密谋除掉韩信不是因为萧何和吕雉心眼有多坏,而是因为韩信确实此时已经密谋造反了,如果不加以阻止,很可能韩信要发动宫廷政变,到时一定天下大乱。

这件事情因为事情紧急,所以萧何和吕雉并没有通知张良,因此张良不知道

即使张良知道这件事情,张良也会双手赞成萧何和吕雉的决定。为什么呢?韩信已经两次居功自傲的要挟刘邦,这样的人一旦刘邦归天,没有人能够再震得住,因此只有除掉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韩信的死不在于张良帮不帮他,而是在于韩信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的问题。韩信军事上是个奇才,但是政治上太幼稚。不懂得联合别人和适当的示弱。

张良对于刘邦是忠诚的,张良的愿望也是辅佐刘邦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如果让张良在刘邦和张良之间选择,张良肯定会再一次站到刘邦这边,因为刘邦是天下大治的基石,而韩信是有可能再次引起天下大乱的炸弹!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萧何和吕雉密谋除掉韩信,这件事情张良并不知道。即使张良知道,张良也不会去拯救韩信。因为韩信曾经多次有背叛刘邦的苗头,此次韩信造反更是人赃俱获,铁一般的事实。在刘邦天下和韩信个人两者的选择上,张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刘邦天下而放弃韩信这个人。


每日趣评

张良,刘邦身边最杰出的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对于汉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在刘邦西进函谷关灭秦、鸿门宴智斗项羽、暗度陈仓夺取关中、楚汉相争扭转刘邦颓势、汉初天下初定安抚群臣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屡出奇谋。不能不说,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但张良和韩信、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都不一样,可以说萧何是刘邦下属、韩信是刘邦的合伙人、而张良只是把刘邦当成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可以说张良家族与韩国血脉相连,张良与秦国是国仇家恨,再兴韩国可以说是张良一辈子的执念。张良对于刘邦更多的是看重他的性格、能力,至于对于刘邦有多少忠心真的很难说。

前209年张良起兵反秦,但势单力孤就投靠了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但是等到前208年韩王成被立为王,韩国复国后,张良就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成了,之后张良虽然帮着刘邦先入关中,但是张良一直是以韩王成的臣属的身份去做事,与刘邦是盟友。

项羽分封天下,张良给刘邦争取到汉中地区作为封地,留下“烧毁栈道麻痹项羽,养精蓄锐静待时机”的谋划后,就离开刘邦又回到韩王成身边去了。

从张良的行为来看,他虽然欣赏刘邦、帮助刘邦,但他的忠诚是给韩国的。一直到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实现家族复兴韩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张良才一直待在刘邦身边,帮助或者说利用刘邦消灭项羽,既是一展平生所学,也是报灭韩之仇。

汉朝建立后,张良“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都完成了,就彻底远离朝堂,不参与汉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效仿先贤隐世悟道去了,又怎么可能引火烧身管韩信的事。


当狗容易做人难

基于这个问题,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能让人从另外一个方面更好的理解:在汉初的消除异性王行动中,为什么吕后的行动和惩处比刘邦更快速更狠毒?

如果你想当然的认为是最毒妇人心,你就错了!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刘邦死后,是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即位。对于未来的威胁,吕后和刘邦的想法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必须削弱异姓王,不同的地方是刘邦需要留下一个势力来在自己死后和吕家势力做抗衡,这就是刘邦对异姓王的惩处都比较轻的原因;对于吕后而言,只有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才是最佳利益。

事实也正是了这种猜测,刘邦死后,由于吕氏势力没有收到制衡,才导致了吕后的专政。这是吕后对异姓王等大功臣斩草除根的后果。


上面解释了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萧何为什么要杀韩信呢?萧何杀韩信的原因未明,估计可能和刘邦想要废汉惠帝的太子位,而立刘如意有关。史书记载刘邦想要废汉惠帝时“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我想,萧何肯定是也支持汉惠帝的人。

萧何是汉惠帝一党,和吕后有一致利益,就能看出他杀韩信的目的:为汉惠帝消去日后的后患。因为萧何可以算是最了解韩信的人之一。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这句话道出了萧何对韩信的看法:韩信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是一个忠信之人。因此萧何认为韩信在汉惠帝即位后不会效忠汉惠帝,不如趁这个时候免除后患。

吕后和萧何杀韩信,刘邦由于是在邯郸对抗陈豨,并不清楚,回来才知道的: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最后,张良为什么不阻止?在刘邦想要废汉惠帝而立刘如意时,张良就不想参与其中,一心想要做一个旁观的人。最后在吕后派去的吕泽强迫下,才指点了商山四老的策略,从而保住了汉惠帝的太子之位。

在吕后、萧何杀韩信一事上,原因估计有二:一、张良不是汉惠帝党,对于汉惠帝和刘如意的太子之争不介入,保持中立;二、张良在刘邦称帝后经常生病,没有太多的精力。


因此,在杀韩信一事上,吕后和萧何是为了消除汉惠帝日后隐患,张良一是因病有心无力,二是他对太子之争保持中立,虽然他被迫为吕后献策让汉惠帝保住了太子之位。


历史哨声

“汉初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韩信,作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骨干,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韩信号称军神统兵杀伐无人能出其右,萧何老成谋国运筹帷幄,而张良以奇谋见长多谋善断,多次救高祖刘邦于危难。


从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的表现看,在功臣里面没有被收拾的人不多,就算是萧何也是用了自污免罪的方式,才没有被刘邦迫害得以善终。张良的封号是留候,我看这个封号很恰如其分,就下了什么,放弃了什么都是很清楚的。张良放弃了财富,放弃了地位,放弃了对于权力的争夺,留下了自在清静的心,留下了与世无争的一份坦然心情。


对于萧何和吕后谋杀韩信,这件具体的事情上来看,首先在正史里并没有提到张良是否知情,我们假设张良知情,他会采取什么行动呢?我的看法是张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处死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意思

做为刘邦的心腹谋士,张良知道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而已。早在韩信要挟刘邦加封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收留项羽的爱将钟离昧又进一步让刘邦坚定了除掉韩信的想法。但是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和步骤,于是第一步是去掉韩信的兵权,这里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没有了部队的韩信就像老虎拔掉了獠牙,已经不足为虑了。杀还是不杀,就看刘邦的一句话。吕后和萧何不过是执行人,没有高祖刘邦的默许,吕后和萧何是没有胆量干掉韩信的。


二、韩信准备和陈稀造反,不值得救

韩信和造反的陈稀是有勾连的,这点在正史里是有记载的,当时韩信表示自己可以做为内应,只要陈稀在外造反,韩信可以做为内应,这是要谋夺大汉天下,对于这种情况,不仅吕后和萧何不会同意,张良也不会认同,这不仅是不臣之心的问题,还关乎到国家的统一问题,楚汉相争多年,民生凋敝大家都痛恨战乱,但是韩信和陈稀还要造反,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

三、韩信是害死郦食其的元凶

郦食其做为刘邦最得力的谋士,他的死是韩信一手造成的,而且死的很悲壮被齐王广烹杀。郦食其本来去劝降齐王田广已经成功了,但是韩信怕郦食其抢自己的风头,趁着齐国军队松懈,一举击溃了齐军。田广大怒认为是郦食其背信弃义欺骗自己,因此就把郦食其烹杀了。这件事是韩信一生的污点,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的人品低下,是个无信无义之人,对于这种人张良更没有救他的理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下当时的情况什么样。

在萧何和吕后谋杀韩信的时候,刘邦正率兵在北方和叛军陈豨打仗呢。

吕后和萧何为什么要密谋杀害韩信呢?

史记上有记录说,在陈豨叛乱之前,

韩信就和陈豨有书信往来,而且书信中所写的内容就是关于韩信如何教唆陈豨叛乱这一段。

信中写到只要陈豨一叛乱,刘邦肯定是会率领大军亲征的。

只要刘邦离开都城,韩信就会集结起一些兵力来配合陈豨。

他和陈豨来个里应外合,杀到宫中。灭掉宫中所有的皇亲国戚,

这样大汉的江山就要改姓了。

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陈豨叛乱的时候,刘邦确实是亲征参与叛乱去了。

但,韩信并没有集结起兵力来,他想谋反的事情竟然就被吕后知道了。

韩信的军事才能吕后是深知的,即使刘邦在都城,只要韩信手里有人马。

刘邦也不会是韩信的对手的,吕后知道韩信要谋反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

不过,很快她就冷静了下来。

她开始招来萧何,问问萧何怎么办。

萧何就告诉吕后,这个好办。你就派使者告诉韩信,刘邦已经灭了陈豨

凯旋归来了,为了庆祝这次的胜利。

皇帝下令满朝文武大臣必须要到宫中来参加这次庆功大会。

只要他韩信来,我就能保证他有来无回。

吕后想了想这确实是一种诱杀韩信的好办法。

当吕后派了使者到韩信家去的时候,说了那一番鬼话。

韩信当然不会上当了,韩信回话道,我得了重病实在是没办法去朝中。

其实,萧何和吕后的这点小伎俩,还是被韩信给识破了。

吕后得到回复后,又开始着急了。

没办法,韩信太狡猾了,他不上勾呀。

吕后只好再次找来萧何,向萧何问计。

萧何说道,看来若要韩信来朝,只有我亲自出马了。

吕后说道,这样最好,只要你出马,韩信肯定会给你几分薄面的。

萧何来到韩信家,说了一通客套话。

韩信一开始还是推托身体有病,不能前去。

可是,萧何是铁定了心让韩信去。

最终,韩信没有办法了,只好跟随萧何去了。

萧何的面子他确实要给,毕竟萧何是赏识他的伯乐。

没有萧何,可以说就没有韩信的封侯拜将。

当韩信跟随萧何来到宫中后,等待他的是各种冷兵器。

韩信在宫中被捕了,而此刻的萧何也已经不见踪影了。

这时候韩信才确定自己是上当了,看来今天是死定了。

果然,没过几个时辰,吕后就送韩信去了西天。

我们在说说,当萧何和吕后密谋的时候,

张良为什么没有出来劝阻。

大家要知道,张良最擅长的事情是明哲保身。

他在帮着刘邦打下了天下来后,基本上就远离了政坛。

只要刘邦不召他来朝中议事,他是不会来上朝的。

更何况在陈豨叛乱的时候,已经是刘邦的晚年了。

这时候想见张良一面,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还有就是,既然是密谋杀害韩信。

那就是做这件事的时候越少人知道越好。

在没有把握,把这件事做成功前。

萧何和吕后肯定不会让第三人知晓的。

张良根本不知道他们要杀韩信,也就无所谓劝阻不劝阻的了。

不过,我们退一步来说,即使张良知道了他们要杀韩信。

以张良的性格他也是不会出面劝阻的。

就像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有好几次刘邦都猜忌过萧何。

张良可是一直都跟随在刘邦身边的,那时候的他也没有为萧何说过好话。

对于张良来说,只要战火不烧到自己的身上。

他就当没看见没发生,仅此而已。


汉史趣闻

在楚河汉界的疆场上,韩信一身传奇,在刘邦平天下的过程之中,韩信战功无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拔旗易帜、背水一战、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韩信用神勇、用智慧、用鲜血创造出来的,他出陈仓、定三秦、破魏、代、赵、燕、齐,最后全歼楚军,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连刘邦也不得承认:“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正这位连刘邦都自叹不如的“人杰”,却在吕后和萧何的合谋之下,死于妇人之手、钟室之中,让人叹息。

那么,吕后与萧何密谋杀害韩信,同为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什么既不参与,又不阻止呢?张良之所以不参与吕氏之谋,这就是张良与萧何、陈平区别最大的地方。萧何是一个干吏,擅长理国理财,搞起谋略来,他则外行,所以他帮助吕后,用的是利用朋友的信任,搞的是阴谋;而陈平虽然也是刘邦手下的谋士,也出过奇计,但我们从《史记》的记载中也可看出,他那“六大奇计”也大都是小计谋,局部用用可以,但在战略长远来看,却并不适用,所以他只是谋士。

张良在格局上与萧何、陈平就大不一样了,他是后人尊称的“谋圣”,是谋略家,他的谋划是战略性的,眼光是长远的,他出的谋略都是关乎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大策。所以,对于收拾功臣、助纣为虐地为刘邦、吕后清除异己的阴谋勾当,张良既不屑,亦不耻,当然不会参与。

那么,张良为什么又不阻止呢?这与张良在刘邦平天下后的想法有关。在汉初的那些功臣里面,张良是最清醒的一个人。前201年,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大封功臣,在议分封的朝会上,大家你争我要,以长比短,互不相让,以至“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争执了一年多。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张良,从不去争。

但张良的功劳,又比几人少?刘邦当然是知道的,为此,他单独召见张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主动封他万户侯。

但是,张良不但不争,还对刘邦的特殊关照推辞不受,只接受封地更小、封户更少的留侯。可见,张良是一个不贪权恋位的人,功成名就后,他还多次对刘邦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表示希望挂冠归隐。像他这样一个连封赏都推辞、只想离开朝廷这一是非之地的人,自然不会主动去蹚吕后、萧何的浑水。


帝国的脸谱

我希望你能搞清楚几件事:

①张良是谋臣,不是老好人,他没有救人的义务。

②张良和韩信其实没啥交情,他没有救人的情分。

③张良是韩王和汉王的臣子,汉王妻子所要诛杀的人,他没有救人的理由。

第一点不需要我细说,也不需要我论证。所以直接说第二点。

张良是谋臣,最初和沛公相遇的时候,张良不认识韩信,韩信身在楚营;后来,张良跟汉王成干了好长一段时间,也跟韩信没啥接触;再后来,张良又跟着刘邦干,张良跟刘邦帐下的一些将军,卢绾、曹参、夏侯婴、樊哙、灌婴等,应该比较熟,但那时的韩信,也依旧是在楚营。

韩信背楚归汉时,张良已经再次回到汉王成手下,图谋复韩,跟韩信也没啥交集。当张良再次投到刘邦帐下的时候,韩信已是独当一面的将军,基本上都是在外边带兵,而张良却留在刘邦身边为刘邦出谋划策,所以张良跟韩信没啥来往。

不但没啥来往,张良还和刘邦一样,对韩信有所防备。

在韩信攻打下齐地,朝刘邦要「假齐王」的时候,刘邦很气愤,刘邦心里寻思着,你韩信是我刘邦封的将军,你韩信的兵卒是我刘邦给的或者借着我刘邦的名义招来的,你韩信的粮草也是我刘邦给的,你韩信跟张耳不一样,怎么能封王呢?就算要封王,你也不该在这当口要,该封的时候,我刘邦不小气,会封你的。所以刘邦张口就骂。

刘邦刚骂了一句,张良和陈平就同时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知道自己失言了,于是立马改口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再说第三点,也就是张良该对谁忠心的问题。

张良是汉王刘邦的臣子,所以应当对刘邦忠心。当年刘邦跟项羽大决战的时候,让韩信带兵过来,韩信就是不来,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韩信就带兵赶来了。

而韩信的谋臣蒯通却屡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

张良和蒯通两个人的两种表现,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忠于谁的问题。蒯通事韩信,只知有大将军韩信,不知有汉王;张良事汉王,只知有汉王,不知有项王,当然也不知有韩信。这就是各为其主。

为什么要特意提张良对谁忠心呢?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

张良对刘邦忠心,那么,凡是可能威胁到刘邦的人,都是张良潜在的敌人。而韩信,不仅仅是可能的威胁,而是已经有了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的威胁,即,韩信有反迹。

面对一个已经造反了的韩信,张良不为刘邦或吕后出杀韩信的计策,都算是对韩信网开一面了,更谈何救韩信呢?


遥望燕园

萧何和吕后密谋杀韩信,张良却不阻止,这其中可谓是大有文章。不阻止吧,韩信毕竟是汉家之功臣。阻止吧,却就不懂政治了,韩信是萧何和吕后一定要杀的,搞不好还有刘邦的意思在里面,如果然阻止,很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生之祸。张良从博望沙行刺秦始皇的时候就出道了,经验丰富,又是刘邦的第一谋士,他能看不清这些东西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张良怎么会不清楚。而且韩信可能是自己也比较作,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二十万。刘邦问他韩信可以带多少,韩信却说多多益善。韩信说的是真话,但是你作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实诚呢?尤其是君臣有别,你不应该那么得意。其次就是在刘邦楚汉相争最关键的时候,韩信给刘邦提条件,自己要当齐王,否则不派兵打项羽,以刘邦这种流氓性格当时都气急了,幸亏是韩信和张良劝,才好说歹说的勉强同意。危机关头,跟君王讨价还价,就凭这一点,刘邦就不能容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手,而是通过吕后和萧何的手,也算是对其功绩的肯定,怕背上一个恶名。

而且刘邦杀的也不仅仅是韩信一个,汉帝国建立之后,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削藩,韩信只是较先开刀的一个。刘邦素有杀功臣之名,它甚至连萧何都不放心,幸好是萧何示拙才能勉强过关,因此劝说是没有用的,还显得这个大汉第一智囊不懂政治。


青年史学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张良怎么会不清楚。而且韩信可能是自己也比较作,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二十万。刘邦问他韩信可以带多少,韩信却说多多益善。韩信说的是真话,但是你作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实诚呢?尤其是君臣有别,你不应该那么得意。其次就是在刘邦楚汉相争最关键的时候,韩信给刘邦提条件,自己要当齐王,否则不派兵打项羽,以刘邦这种流氓性格当时都气急了,幸亏是韩信和张良劝,才好说歹说的勉强同意。危机关头,跟君王讨价还价,就凭这一点,刘邦就不能容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手,而是通过吕后和萧何的手,也算是对其功绩的肯定,怕背上一个恶名。

治国萧何第一,打仗韩信第一,张良呢,是运筹帷幄。这是好听的说法,换个话来说,不就是善于阴谋权术吗?他和刘邦关系很铁,是刘邦的心腹,后来又忠于吕后,吕后又很信任他。他很善于揣摩王的心思,抱住王的大腿。只要王高兴了,底下谁敢说个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