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1998年,錢鍾書逝世,學界的稱謂從“南饒北錢”換成了“南饒北季”。

2009年,季羨林逝世,自此學界只剩下生於廣東潮安的“南饒”——饒宗頤。

2018年2月6日凌晨,這位研究領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等13個門類,出版著作60餘部,著述3000萬言,通曉英文、法文、日文、德文、梵文、楔形文字等6國語言,精通琴藝書畫、詩詞散文、經史子集、楚漢簡帛的“南饒”逝世,享年101歲。

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饒宗頤先生

這位錢鍾書稱讚的“曠世奇才”、國學大師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在學界外的名氣,相比錢鍾書與季羨林是寂寞的。

騰訊新聞旗下的《大師》訪談錄,宣傳語為“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它將“不為人知”和“大師”這兩個詞擺在一塊兒,這多少令人唏噓,這樣的時代多少出了點問題。

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好的時代,大師不會默默無聞。那些偉大的物質與精神必會光芒萬丈,即使一直深埋於地下。

如同饒宗頤研究的甲骨文一樣,如今的科技與考古必將使它們重現人間。

甲骨文自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學者王懿榮識別發現後,許多金石學家、古董商人、外國人便開始大量非科學地發掘、蒐購。據統計,從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達100000片以上。

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甲骨文

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而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佔了出土甲骨總數的1/6。

1954年,饒宗頤赴日講授甲骨文時,在京都大學看到了數千片未受重視的甲骨文,震撼之餘,研究也一發不可收。

1959年,《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這部以貞人為綱、以卜事為緯的著作,一出版便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它在甲骨學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饒宗頤更在1962年憑此書獲得有“漢學界諾貝爾獎的美譽”的漢學儒蓮獎。

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70年代,饒宗頤將在日本、歐美遊歷時見到的甲骨研究、編纂成《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出版,收錄了歐洲的大英博物院、劍橋大學圖書館等4家,美洲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黎奧博物館、明義士等5家,亞洲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東洋文庫等6家機構裡珍藏的甲骨,才終於失散故土的甲骨文們有了個交代。

漢字是小學,是中華文明的根。甲骨文則是迄今所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漢字之源,更如喜馬拉雅FM《赳赳說字》主講人、前《新週刊》總主筆胡赳赳所言,漢字是生命意識的灌注,亦是全息式的投影。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智慧,每個字中都有乾坤。

沒有這位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還不知有這麼多甲骨文流離在外

饒先生篤信,21世紀將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年代。復興是指曾有過輝煌,如今再次興旺。而甲骨文、考古發現就是這些古老的輝煌。

“考古研究地下東西,(這)一百年來挖的東西特別多”,饒宗頤曾說,“一百年前的人沒有我們這種機會”。

如今我們有了機會,便更不應該辜負這些“地下的寶物和考古學家的恩惠”,更不應忘記像饒宗頤這樣的曠世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