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爲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季羨林是很多人熟知的國學大師,國寶級學術泰斗。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永遠不會消失。在很多人心中,季羨林一直是不卑不亢、憂國憂民的形象,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然而,他的兒子季承,卻顛覆了被社會塑造的“大師”的完美形象。 在兒子筆下,季羨林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文人。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早年的心結——過繼給叔父、無愛的婚姻、母親的早逝,塑造了他壓抑、封閉、孤傲的性格,他幾乎毀掉了一個家。

一方面是學術泰斗的成就,一方面是糟糕的家庭關係,季羨林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1 讓人讀來震驚和苦澀的往事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和以往大家的所知不同,在季承筆下,季羨林是一個吝嗇、封閉的形象。

不許用自來水拖地板沖廁所,不同意買洗衣機、電冰箱和抽油煙機,因為用水太浪費。季羨林節電成癖,一家人在屋裡談天,他進來二話不說,就把電燈和電視機關掉,意思是談話就談話,不要浪費電。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1994年除夕前一天,季老發現少了自己憐愛的一盆君子蘭,就衝著兒子問罪:“誰把我的花盆扔了?”

兒子沒能忍住,便說上氣話:“是我把它扔掉!”(實際上沒扔),季老勃然大怒說:“誰給你權力,扔我心愛的東西”“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養老。”

接著又說:“你乾的都是為了你媽!咱倆的關係就到此為止”此後,季老與兒子開始疏遠分離,一離就是十三年。

在季承的書裡,我們認知了一個真實的季羨林,真實得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為什麼他會和大家所知的差別這麼大呢?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2 季羨林矛盾的一生

季羨林的一生,充滿了各種矛盾。

“父親一生遇到許多矛盾,可以說,他一生是處在巨大的矛盾之中。他對待矛盾也有很多矛盾。他是一位矛盾著的人。不是他主觀上要這樣,而是客觀環境使然。他幼年時從農村來到城市是矛盾,聽從長輩之命結婚是矛盾,出國不能歸是矛盾,有相愛的人不能結合是矛盾,和自己妻子和家人團聚是矛盾,搞研究和社會活動、社會動盪是矛盾,等等。”

他有自己的家,從6歲開始,卻不得不寄居叔父家;有意中人,卻不得不和按照長輩的安排結婚;愛自己的母親,卻連母親的模樣都記不起來了。

同時,那個時代還經歷了抗日戰爭、四清、“文革”、幹校、改革開放等等。中國社會正發生鉅變,季羨林一家,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見證。 是不是因為這樣,他變得偏激,對外人慷慨大方,卻對家人冷漠無情?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3 偉人也只是普通人,用更寬容的心去看待他們

季羨林在學術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他把自己的心血,把自己的慷慨都給了國家和社會,卻讓自己的家人感覺糟糕。該怎麼看待他?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粉轉黑”。本來很喜歡一個偶像,但後來因為一些事不喜歡他了,就開始去指責、攻擊他。

如果不從一個偉人的角度去看,他仍然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點,沒有什麼惡的行為

他不顧家庭成員的感受,喜歡養貓,就不顧家人睡不好覺;愛書,就連借書給孫女都不願意等等但他有很高尚的地方,他不借書,但會另買一本來送人。

季羨林:生前被譽學術泰斗,死後為何被兒子寫成失敗者?

如季承在採訪中說:“ 有了現在的故事,一個較為完整、較為真實的季羨林會呈現在大家面前,因此大家會更瞭解和理解他,會更尊敬和喜歡他。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誤解,我講這些故事,絕不是為了詆譭父親,絕沒有復仇的動機。”

偉人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並沒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點,雖然真實有時難以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