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在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条文化大动脉的交汇点上有一座千年古城,这座城市以上古的清河命名——清河。清河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其辖区内的油坊镇现存油坊码头遗址。油坊码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

清河历史悠久,传为黄帝之子的“青阳”之地。这座城市在古代时称为贝州,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城镇,之所以用“重要”两个字,是因为这里是古代交通重要的枢纽城市。隋唐时期,这里成为北方重要的物资储备地,被史书誉为“天下北库”。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运河历史与清河

太行山东麓地区历史上有丰富的水域,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黄河最早就从这里穿过,在《尚书》禹贡篇中就记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于九河,”即是说古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向北流过漳水,在大陆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湖泊,这就是大陆泽,然后再向下通过多条河流,漫流入海。其中清河就位于古黄河的河道上。

古黄河有她坚强的性格,在华北大地上任意的流动,河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像一条巨龙进行着摆动。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进行交战,欲将历史上一些自然河流进行人工连通,决定开凿一条邗沟,这就是大运河的前身,当时参加开挖大运河工程的场面很大,《左传》说:“吴城邗,沟通江淮。”史书还用了“举锸如云”四个字对当时劳动场面进行了记录。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将今天的扬州和淮安两座城市用水道进行连通。这条水道在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时对运河再次进行开挖,人工槽渠使一些天然河道实现了沟通,班固在《西都赋》这样描写槽渠“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曹魏时期,先后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白沟等渠的开凿使河北的水路沟通形成了运河槽运网络,便利了平原地区水路运输。在《汉书》地理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记录着一条西汉开凿的人工河——太白渠,是引滹沱河通洨水入河水(黄河故道)。

隋代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下诏动员河北各郡百姓开挖永济渠,利用曹魏时期的旧河渠将淇水、沁水、清水进行疏浚,还利用汉代屯氏河和大河故渎进行沟通,将漳水与漯水相接,形成了隋代大运河一些河道。当时黄河故道的泥沙很多,很容易堵塞,经常“塞长茭,决沮淤” “行舟不通”,隋开挖的永济渠,使古贝州城成为大运河畔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成了自隋代至唐代北方重要物资储存基地,被称为“天下北库”。

唐代时,唐帝多次疏通旧河道。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还新开挖了广济渠等。其中还有在经城(今河北威县)的张甲河,南宫(今河北南宫)的通利渠,堂阳(今河北新河)的堂阳渠,昭庆(今河北隆平)的沣水渠开凿。

元代时,太保刘秉忠奉旨建筑大都,为了保证南北漕运的畅通,设计了从北京什刹海到杭州的水道,并让他的学生郭守敬对水道进行勘察,形成了今天的大运河。当时著名商人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京杭大运河是这样评价的:“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江南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于海。”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清河湖风光)

二、“天下北库”贝州城

清河城位于大运河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弓箭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封于清河,因此有“中华张氏出清河”之说。

清河的历史很早,文物部门在村村发现一批青铜器,这些器物铸造精美,更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专家研究说,杜村青铜器为商代早期后段,具体的时代应偏早于祖乙时期,这样说清河在商代早期就有了高度文明的氏族或方国在此生息。当然这还不是更早的,也是在清河,还发现许多石制的工具,特别是磨制的石斧,选用的石材极为精美,如美玉一样,也显然不是平常使用的工具,很可以与殿堂上礼器有关。汉代时期,在清河封清河国,现清河境内还有多座清河王陵。北周时期初置贝州,在此设贝州治所,建贝州城,唐沿隋制,并发挥了大运河的漕运能力,在此设立“天下北库”。《资治通鉴》记载:开元盛世时期,贝州有物资“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颜鲁公行状》中说“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其“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余万”。江淮钱粮、棉帛、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和赈灾物品都汇聚到此,特别是平叛安史之乱时,天下北库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这样说,隋唐的贝州物富人多,是运河两岸不可小觑的中等城市。

关于大运河,在北宋时期,从“金瓶梅”中所反映的西门庆来往于宋都开封与清河,其所选的交通工具就是运河上的客船工具,这也说明,当时的清河也是运河上的客运码头。

元代初期,元太保刘秉忠相地筑建大都城,为了沟通南北物资及南粮北运,同时要解决南下伐宋的的交通问题,将北京与隋唐运河的自然河道打通,规划了京杭大运河,并让其弟子郭守敬组织施工,负责解决疏通河道时的具体技术问题。今天清河境内的大运河河道就是元代大运河遗存。

京杭大运河位居清河县城东南部15公里,东临山东省,县境内流经长度20公里,宽度660至1200米。

在清河大运河畔还完整保存着当时的码头,码头位于清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卫运河畔油坊镇东侧,与夏津县隔河相望,码头南北总长933.8米,高10.2米,明朝弘治年间,为了扩大运河的运力,在此扩建码头,这此码头建筑是以青砖垒砌,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红砖,挑台处或铺青石或用青砖垒砌。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油坊码头)

现有码头遗存共六处,这六处码头分别有运输煤炭的码头,还有运输粮食的码头、有官方的运盐码头,还有运输杂货果品的码头,除此这里有进行客运的渡口码头等。当时这里舟来船往,商贾云集,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之一。而因码头兴起的油坊村落也变成一个商业交易集市,成为运河畔上的物资集散交流中心。

、运河上的小上海——油坊镇

油坊古镇位于清河县东南15公里处的油坊码头。相传,在明代初期,清河县北王庄村民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后来有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小村落,因最初以油坊最为出名故取村名为“油坊”。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油坊古镇)

由于油坊渡口和码头的设立,油坊镇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油坊村依运河西岸自然走势而建,明末清初时,已经发展成为三里南北大街、二里东西大街的水路重镇。到1949年代之前人口已超过2000人,姓氏百余个。这里商业十分的发达,有各种货栈,店铺200多家,其中有益庆和盐店、聚源砟炭行、协记烟铺、同泰昌当铺、茂芳茶馆、刘记洗澡堂等上百家老字号。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刘顺超: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益庆和盐店位于油坊镇北侧,隔路即为油坊码头,是当时存放盐货的仓库,占地十余亩,现保存有盐仓、盐店账房、当时的盐官的官房等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清代建筑风格,现保存有20多间。其中盐店的账房五间,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现保存基本完好。

在油坊镇内还有山西会馆,据口传历史记载说,会馆为明末清初的山西人投资建设的会馆,位于清河县油坊村南部,坐西向东,临河而立,正门为三间牌楼,正房十二间,和古戏楼一座,建筑飞檐斗拱式建筑,上嵌琉璃瓦。在码头北二里还建有崇兴寺。古镇设一六为集日,设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个古农贸会。每逢集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交易异常繁忙,油坊码头古镇有“运河上的小上海”之称。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