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螢囊夜讀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說到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這有點帶個人偏見吧,莫言先生能夠成為中國獲得諾獎的第一人,足彰顯莫言先生的實力和文壇地位,一個靠文字征服世界的人,他的作品毋庸置疑。至於喜歡不喜歡,都是因人而異,再好的作品,不可能人人叫好,再多的廟,總有敬不完的神。所以,說很多人不喜歡莫言先生的作品,估計是統計、調研受眾群上有偏差,但你喜不喜歡莫言先生的作品,永遠是你個人的表達,大眾的統一審美和評價才最為讀者接受。 說到莫言先生的作品,多數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的作品特別受到西方讀者的喜歡和推崇,這說明了莫言先生的作品一出手就是世界的。他的作品在8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文壇引起極大轟動,在《中國作家》發表的《透明的紅蘿蔔》,曾被著名作家張潔在西德的一次交流活動中,被稱作是一個天才作家誕生的重要信號;同年發表的中篇《紅高粱》更是轟動全國,而後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並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更為廣大讀者和觀眾熟知;2000年,小說《酒國》獲得了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2001年,該部小說又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2005年,他的《檀香刑》全票入圍矛盾文學獎初選,同年並獲得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11年,小說《蛙》獲得了矛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在文壇上的地震,都說明了莫言先生是一位走在文壇前沿的優秀作家。莫言的作品從技巧、敘述、人物和文學價值,都彰顯了一個偉大的作家與普通作家的區別。莫言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來自鄉土、民間。他紮根於深深的土地,放眼到世界的版圖,從心裡、生理、視覺等方面震撼讀者,將充滿中國文學元素的作品置身到世界文學的海洋裡,讓西方讀者震驚,讓中國讀者讚歎,他的意識流、豐富的想象空間、獨特的幻覺現實主義手法的多樣化,讓我們讀者興奮、驚喜和疑問,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創新,一直站在文學前沿,給讀者製造了一個又一個豐富、豐滿、鮮活的文學世界,有人說他的作過多語言、視覺暴力,虐心,殘忍。作為一名大家,他超越了一般“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侷限性,這種能力和感染力,這種飛躍的、質的代入感,我們應該感謝在這個時代,遇到如此新奇、另類、與眾不同的作家,這是中國文壇的驕傲,是世界文壇的光彩。 所以,你喜歡莫言先生也好,不喜歡也好,對他作品的欣賞和翻閱永遠都是個人的事情,具有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作家,受到眾多的聲音是正常的,不是站在同一體系的對話,溝通是有障礙的,所以對莫言先生作品的喜惡亦如此。



鄭彥英




當一個作家獲獎後,特別是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將不可避免地接受全世界的審視和批評。

2006年德國漢學家顧彬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中國作家要喝酒、吹牛,沒有時間做太多事”。但他又不止一次地澄清過,當時他所指的只是衛慧、棉棉、虹影三位作家。

談及對文學和作家的看法時,他對中國當代小說的不滿表現出一貫的直言不諱,他說:“90年代以後,餘華、莫言、格非、蘇童他們都回到傳統小說,但是傳統小說落後得很。中國當代作家很難集中於一個主人公,寫他的靈魂,莫言的小說裡面有幾百個人,夾雜了太多無關緊要的瑣碎細節,使得敘述不夠流暢。”顧彬覺得莫言獲諾獎可能確實跟葛浩文的翻譯有關。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莫言是一個極致者,他是一位用作品調動人們各種感官的作家,尤其擅長陌生化的表達方式,用文章創造出全新的表達方式並且捕捉到現實問題。”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



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贏得掌聲的同時,也有國內40餘位文學平論家和大學教受對莫言和諾貝爾文學獎進行了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轟炸。

李斌博士在《莫言批判》的序言中,表達了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以及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對作家的鮮明態度,既對作家創作中的優點給予了褒獎肯定,也對作家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批評一針見血。他說:“如果站在理性的高峰而不是極端偏激的立場上,無可否認,莫言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小的成就,曾給讀者帶來真的啟迪,善的薰陶與美的愉悅,也無可否認,莫言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小的失誤,也曾給讀者帶來假的誤導,惡的困惑與醜的噁心。”他又說:“批判莫言也是我們對莫言,對文學的熱愛方式。這種批判,是文學的批評——指出問題,奉上善意與期待。這種批判無損於莫言對中國文學的意義——但,更有益於文學。”



這就是說“大家”都是站在一個相對的高度來評判作家及其作品,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真摯誠懇,無論好壞都足以引起人們思索。對於中國作家的作品,當然是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但是你不能人云亦云的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惡毒的攻擊——罔顧事實,進行詆譭與謾罵。

最不濟,莫言獲諾獎後,國際文壇從此會更加關注中國的當代文學。

現成的例子,瑞典現代文學就得過8次“諾獎”,那麼下一個諾獎或許又是中國人也說不定呢!


百花袁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人學的功能是描寫社會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只要作家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細節寫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生,並且人生的主旋律符合邏輯推理,不是愛憎的口號和拉郎配,他的使命就完成了。至於喜歡不喜歡,作品的政治傾向,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立場,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不同的觀點。這是文學評論所允許的。作家也是普通人,是小人物,他左右不了自己作品的命運。一旦作品成為大眾讀物,他就成局外人了。是好是壞,只能由讀者去客觀評價。可問題在於,自從莫言的作品摘取諾獎的世界文學最高獎項後,網上許多無情的謾罵和詆譭就開始向莫言潑髒水。什麼莫言做了什麼讓外國人高興的事,外國人才把諾獎頒給莫言啊,什麼莫言說文學獎與政治無關是目無國家政治啊,還把中東亂局扯進來,說什麼要是沒有國家政治清明,國力強大,人頭怎樣像中東難民一樣搬家啊,等等等等。這不是褲襠里拉胡琴,扯蛋嗎?如果稍有常識便會懂得,作家不是政治家,他既代表不了政客為國家說話和從事外交活動,也不能代表民族主義極端人士上街喊口號,你卻要求人家既要做民粹主義者,又要做極端的愛國主義者,然後才做文學藝術家。如果是這樣,莫言還是莫言嗎?他豈不成了鍵盤俠和現代噴子?再者,諾貝爾文學獎機構是世界性的文化機構,不是聯合國爭吵國際爭端的論壇。它的獎項歷來只為受獎人究竟為世界進步事業作出了什麼傑出貢獻而授出,並不為什麼正確的或反動的意識形態而專門服務。所以它只對某種文化現象發出肯定和否定之聲。難道曾經得過諾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克白斯寫作《百年孤獨》,前蘇聯蕭霍洛夫斯基創作《靜靜的頓河》,還有日本作家大江鍵三郎,川端康成,都是因為寫了迎合外國人口味的文學作品,出賣了他們國家的什麼民族感情和利益,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嗎?所以作家的地位,跟種地的農民一樣,都是個體勞動者。區別僅僅是,農民用鋤頭和種子對土地施加影響,而作家則是用筆和紙張對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響,說白了都是普通勞動者。是勞動者都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你認為莫言在寫作他的代表作《紅高梁》和後來獲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就想到了要去爭取諾貝爾獎,要去迎合歐美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要去博取外國人的歡心,才終於最後拿了這個獎。是這樣嗎?好荒謬啊!這是什麼狗屁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觀念?因此淺薄的鍵盤俠們不看或看不懂莫言的作品不打緊,你不看就是了。但切不可用網文臭嘴噴糞,高調充當什麼愛國者作賤斯文。魯迅先生說,辱罵和恐嚇不是戰鬥。你若百般愛國,也做一兩件為國家搶臉的事兒拿到聖壇上來,接受接受大眾的檢驗如何?別唱高調拿莫言涮罈子博取罵名人的眼球了。何必不學蜜蜂找花朵,要學蒼蠅找廁所?嗡!嗡嗡嗡嗡嗡!


李老根2017


莫言說:諾貝爾獎是頒給個人的,跟國家沒關係。言下之意是所有的榮耀都歸他個人。可事實是一個國家發給人民最大的紅利就是人身安全。換做是在中東亂區,腦袋都不知道下一秒還在不在頭上,還談什麼寫作呢?

另外諾貝爾獎地區比較高大上,明明奧黑子提起戰亂,不也得諾貝爾和平獎了嗎?😃

如果一個人離開了平臺什麼都不是,更何況是離開了國家呢。

這或許就是很多中國人不喜歡莫言作品的原因,暫且不說莫言作品本身的水平。一個國外的獎項給中國人,要麼的確對貢獻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發明和成績,另一方面就是外國人喜歡中國人才頒發。哪為什麼喜歡呢?一定是說了或者做了什麼讓外國人開心的事吧。



歡迎朋友們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進步,讓我們一起見證祖國的全面興盛,迎接偉大中國時代的到來。


崇儒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中國當代寫長篇小說的人,最優秀的是餘華,其次就是莫言。目前中國文壇,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題主的問題是關於莫言,我就對餘華不展開了,單看莫言。

莫言的小說好在哪裡?

舉幾個同樣很優秀的作家作品,例如陳忠實《白鹿原》,畢飛宇《推拿》,賈平凹《秦腔》,都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代表,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然而,你有沒有發覺,這些小說,雖然從文筆到情節,再到結構,都非常優秀,但是,敘事方式卻比較傳統,《白鹿原》算是敘事複雜一些的,但也就是兩三條主線的線性敘事而已。賈平凹的《秦腔》想要嘗試更為複雜的敘事模式,但是最終顯得有點亂,我個人不太喜歡。

莫言的敘事結構與這些都不太一樣,他大多用的是中國式的魔幻現實主義。整個敘事呈現出非線性的模式。雖然這在歐美來說,也不是很新鮮,但是中國這樣寫的還真不多,掰著指頭數,一個手能數的過來。他小說的節奏,力度,都在這種結構中體現出來了。具體可參考他的《檀香刑》,《蛙》,《食草家族》以及《生死疲勞》等。具體我就不多說了。

純文學的沒落

許多人讀不了莫言,其實並不是莫言一個人的問題,是純文學類小說整體來說,受眾群都變少了。原因有一下幾個:1.影視,遊戲等娛樂活動實在太豐富,而且這種文化快餐來的比文學這種需要反覆細細品味的餐飲迅猛。2.純文學原本就是小眾藝術,硬讓多數人喜歡,也沒有可能。3.國民整體文化水準沒有提升。近些年來,多數地區的多數中青年在學歷水平上大有提高,但高學歷不代表高的文化水準。4.價值觀的問題。大家都在一切向錢看,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了純文學的受眾,寫純文學的都沒啥錢(莫言,賈平凹等算是很闊氣的了),那我學他啥呀?

總之,社會有點浮躁。純文學被忽視了。

莫言是個大目標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所以各位有沒有發現,莫言還沒拿諾貝爾獎之前,罵他的人反而還不多,拿了之後,反而多了。以前大家就拿他當個著名作家,和別的著名作家沒啥區別,眾位網友也沒有集中火力罵他。拿獎以後,大家火力集中了。我們的網絡噴子實在厲害,這一點不服不行。看了兩頁莫言,就敢評頭論足了。你一個平時看修仙,穿越,霸道總裁的水平,就那麼有自信,能看得懂純文學?


我就是J先生723

莫言的作品雖然獲了大獎,其作品來也非常與時俱進,適應時代潮流,站在時代的潮頭,非常用心的,僻開生面的用文學向人們訴說著什麼樣中國,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文化。不得不佩服莫言先生在文學道路上所選擇的捷徑,但是卻令人大跌眼鏡,大失所望。其一,迎合了什麼?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世界,同時也帶來了糟粕,思想解放,也帶來了身體解放,莫言的文學作品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看似土裡土氣的語言,篇篇都露骨的描述了性,作愛,女人,乳房,以此吸引人的眼球,迎合人的生理需求,一篇比一篇深入,露骨,以此擴大發行量,增加知名度。以至於許多讀者不是看小說而是在欣賞黃色情節。其二,說明了什麼?文學作品有其階級性,思想性和文學價值,以醜化自己的祖宗,拼擊傳統的人義道徳,嘲諷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為代價,譁眾取寵,讓西方敵對勢力如獲至寶,千載難逢,不僅找到了知音也找到了不花錢的代言人,和平演變的宣傳家。授你一大獎豈不是一車兩得?其三,影響了什麼?中國不缺文學上有造詣的文學家,魯迅,沈從文,巴金,賈平凹等等,一大批文學強人給國人帶來了文學欣賞和文化自信,其作品不僅文字飛揚,指點江山,令人心況神怡,精神振奮,充滿了正能量,而一個以鄉土語言不斷敘述著男歡女愛,女人出規,強姦亂倫的文學作品給社會給年青人給我們的下一代會帶來什麼?有什麼樣的好處?如果大家都喜歡這種的作品後果將是什麼?


手機用戶坭瓦匠

讓人不喜歡但堪稱優秀的作品大多是揭露的、批判的,是把人從安樂窩裡拉出來,把這個世界角角落落裡的陰暗翻出來給人看的。

像波德萊爾,像郁達夫。

他們的作品真戳心啊,但他們寫的真好。



我有兩次因為文字吃不下飯的經歷,一次是讀莫言的《食草家族》中描寫一隻死鴨子,一次是看《鬼吹燈》寫墓寫棺。

這兩部作品沒啥可比性,讓我吃不下飯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

莫言是位優秀的作家,我不喜歡他的作品,但我認為他的作品是值得閱讀的。

《食草家族》中那一段是這樣的

白色的鴨羽紛紛脫落,鴨子死了,漂在水面上,活著的鴨子沿著渠邊繼續覓食,萎靡的水草間翻滾著一團團渾濁的泥湯,響著呱唧呱唧的穢聲,散發著一股股腥臊的臭氣。我擲石擊中鴨頭後,本該立即逃跑才是,我卻傻乎乎地站著,看著悲壯的死鴨。
渠水漸趨平靜,渠底的淤泥和青蛙的腳印清晰可辨,一隻死蛤蟆沉在水底,肚皮朝著天,一條杏黃色的泥鰍扭動著身軀往淤泥裡鑽。那隻死鴨的兩條腿一條長一條短像兩隻被冷落的船槳耷拉在水中。渠水中映出我的巴掌大的臉,土黃色,多年沒洗依然是土黃色,當時我九歲。鴨的主人九老媽到渠邊來找鴨子回家生蛋時發現了我和她的死鴨,當時的情景我記憶猶新——九老媽又高又瘦的身軀探到渠水上方,好像要用嘴去叼那隻死鴨,那時我看到她的脖子又細又長,好像一隻仙鶴。她腦後的小髻像一片乾巴巴的牛糞。

寫的真好啊,讓我噁心了好幾天,滿腦子都是那隻死鴨子。

偉大的作家讓人又愛又恨。


鳳凰和狗

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自從諾貝爾獎誕生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這麼多年一直長盛不衰,肯定和它的評審的理念和標準有很大的關係。

在諾貝爾的遺囑中,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對象為創作出“在文學領域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作家。一百多年裡一共在世界範圍內評出一百一十多位作家,可見它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我並沒有讀過莫言的作品,但是文學和書法一樣,好的作品就是讓你難以理解。沒有好的理解能力,沒有一定的文協修養,一般人理解不了。

就像在書法作品的欣賞中,很多沒有練過、學過書法的朋友,就很難理解王羲之、顏真卿甚至趙孟頫。好的作品不論從技法還是從氣韻上都需要專業的書法欣賞知識。


看繪畫也是一個道理,一個沒有學習過繪畫的人,看到一幅作品,感覺非常的漂亮,這就說明這幅作品水平不高。至少作者的境界還不夠高,不信去看一下梵高的作品。

一個廚師,他做的飯你看一眼就能學會,這廚師也不是一個好廚師。藝術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再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我最早是在喬福生、謝洪傑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教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本書中知道莫言其人的。這本書包括了小說、詩歌、散文與報告文學、戲劇與電影文學、臺港文學五大類,介紹了自魯迅至余光中六十六位二十世紀文壇的代表作家和自郁達夫的《沉淪》到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二十八部各種題材的作品。莫言是和賈平凹、韓少功、張承志並列一章介紹的。說他注重作品內在的寫實成份,以純粹農民的情感方式和思維方式表現農村生活和農民的命運。換句話說,他是以農民自已的代言人身份,從農民的角度對自身歷史和現狀作一番審視和表現。在寫實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將藝術的表現與再現相互結合,使兩方面趨於和諧完美。善於將心理、生理因素相互交織起來,無形的心理活動通過有形的生理表現傳達出來,從而獲得一種生動形象的效果。評價不可謂不高。

正是基於這樣高的評價和介紹,我立即買了莫言的中短篇小說選。因為這之前,這六十六位代表作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的作品、或全集或少部我都看過。莫言是空白,或者是我水平太低或思想保守,一看之下,大失所望,不知所云。這其中就有《透明的胡蘿蔔》、巜球型閃電》等熱評的中篇小說。

世紀末文學描寫社會一一一生態的傳世之作首推莫言的《酒國》,這本小說和莫言的其他主要作品都是圍繞著吃喝拉撒來勾勒漢民族的“心靈史”。

一美國北卡羅拉大學亞研系教授:樂鋼

《酒國》使我吃驚的原因除了它在藝術上的完美性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超出了我所具備的批評能力。

一一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被西方評為當代百名思想家的;張閎

如果要給《酒國》作出一個提綱挈領式的概括,那就差不多等於是概括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史。

夠高的吧,巜紅樓夢》也無這麼高的評價,視二十世紀魯迅以下所有作家及作品蔑如也。

獲著一睹世紀天才作品的好奇,我當下買了《酒國》,讀著很困難,強迫著往下讀。現在的影像是:主人公是一個天天幻想著和自已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岳母接吻睡覺的地級市文化館的小文人,書中人物都生活在驢國,不分男女老少、不論地位職業,都亂搞,上至副市長、教授,下至職員、看門老頭、女警察都吃紅燒嬰兒肉。這就是漢民族的“心靈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偉大作品。原來我們漢民族,不但父兄吃嬰兒,我們這些人也天天紅燒嬰兒,盤子裡的嬰兒眼晴在盯著我們笑。


武丁仗劍決雲霓

莫言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作品應該說不僅為國人所熟知,而且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至於人們喜歡與不喜歡那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與愛好。俗話說羅卜白菜,各有所愛。還有人們閱讀文學作品受個人文化水平、欣賞目的、看問題的角度等不同從而所產生的看法也就不同。一部《紅樓夢》的普通讀者千千萬萬,而專門研究者、業餘研究者更是不計其數。有學者窮其一生精力對其研究,還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因此說任何文學作品不可能會得到全部讀者的歡迎,這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