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教育发展趋势,以后学生还用上学校上学吗?

用户97457368257

网上教学,听课,共享名师资源,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我个人认为,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短时间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在家上学”较为成功的例子。

比如,几年前网络大热的“裸跑弟”何多多,九岁时被父亲从学校接回家,接受全方位的“鹰爸学堂”教育。就是这位何多多,2012年他四岁时上小学,就参加了全国帆船赛,同年还跟爸爸用15个小时攀登上了富士山;2013年,何多多在全国珠心算大赛夺冠,同年又驾飞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他父亲对何多多有自己的设想和规划。

(5岁的何多多驾飞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

这位“鹰爸”何烈胜毕业于正规的教育学院,有过七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现在是成功的企业家,有名的家纺礼品大王。可谓既懂得教育又经济实力雄厚——普通人家,能跟他们相比吗?

再举一个同样有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

郑亚旗是小学毕业就退学,回家后由父亲亲自培养。为此郑渊洁为儿子编撰了十本教材作为“私塾”教育之用。据说这十本教材包括了法制篇、哲学篇、道德篇、写作篇、金融篇、安全自救篇等等,可以说非常全面。郑亚旗用3年时间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私塾”毕业,此后进入社会。有意思的是,郑渊洁也是被学校勒令退学后,由其父在家亲自教授。

[郑亚旗(左一)和学霸妹妹与父亲郑渊洁合影]

2012年和2017年郑渊洁两度成为位居“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的作家。如今35岁的郑亚旗曾创办个人摄影工作室,出版摄影集,2010年,又创建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当然也属于成功人士了。

——这两位的成功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简单复制的。

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在家上学”目前是不被支持的。从网上看看,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家上学”似乎也是个别家庭试水。以法国为例,学生父母必须先向当地政府申请,还要经过审核。而且对于这些在家学习的孩子,政府每年还要至少进行一次跟踪调查和测验,来评估孩子是否可以继续在家学习。

虽然“在家上学”也有其优势,毕竟需要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同时也有对孩子性格形成出现偏差的隐忧。不到万不得已,一般家庭不会做这个大胆的尝试。

——您同意我的看法吗?


牟山花下客

根据目前教育发展趋势,以后学生还用上学校上学吗?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温饱问题都是即时的,是抽不出专门教师教育的,当然,人们的学习也只能是边实践边学习;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可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一线生产劳动而从事教育和学习,于是,原始的“学校”开始逐步出现。

在我国,从夏朝的了“库”“序”“校”,到商朝增加的“学”和“瞽宗”,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场所、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型。

私塾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持续时间较长,它是把不同年龄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相当于我们后来的“复式教学”。

1862年,西方的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这种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但是,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一,在生理发育上,即便是同年龄的学生,其大脑发育水平也有快有慢;其二,在大脑发育方向上,每个学生也不一样,世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存在两个生理、心理各方面完全相同的人。

因而,两千年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提倡要张扬学生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因而,不仅是班级授课制,就是我们现在体制下的学校教育,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大数据、云平台使得慕课、网校成为可能,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学校,最好教师的课,于是有人预言,学校教育将打破围墙,走向开放,学生可以在家里就可以上课、上学了!

但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太过理想化,这种没有学校自由学习式的未来教育构想,只是把学习建立在狭隘的“知识传授和吸纳”上,而忽略了人的学习除了知识,更还有技能,比技能更重要的还要“习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技能当然要在实践中习得,但技能的“预备知识和演习或者说演练”是非有要一定场所的,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得”更是这样,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真才实学”,“习得”了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即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从自然人成为了社会人。而所有这些,仅是呆在家里,“趴”在网上是学不会的,必须还要到实践基地——学校才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未来,学校还是要有的,学生还是要上学的。

学校本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能更先进,为每个人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不会因某种技术的进步而被取代!

因此,我的结论是,社会越进步,教育就会越进步,学校就会越完善,学生就越需要上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可逆!


平湖一柱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但是如果要发展到学生不去学校上学的程度,我想近期是很难的。



一、学生年纪小,自控力差。在老师的注视下,还很难坐得安稳,更何况要靠自觉呢?

二、人是群体动物,小孩子更是,同学们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相处的快乐。课间操场上的欢呼雀跃,互相追逐的快乐是我们成年人无法体会的。

三、首先得保证家长不用上班,才能保证小孩子不用去学校读书。社会发展到不用上班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学生不去学校读书,近几十年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有实现的条件,国家政策也不一定会走这条路。


那人那山那风景

现在各种网络教学铺天盖地,不少学生在其中收获不小,但是其还是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现在甚至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不可取代的。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学校的集体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孩子们学会怎么和周围的人沟通,增加集体荣誉感,而孩子在网络学习,面对冰冷的频幕是体会不到的。

第二,孩子一个人在网络上学习没有监督机制,谁能保证他会一心一意的学习而不去干别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第三,学校集体教育的另一个好处是:老师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知道了这些老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及时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这些也是网络教育所不能及的。

所以说学校教育还会长期存在的,而且是什么方式也取代不了的!


农村耙子

无论什么时候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单就传授知识职能来说,网课可能代替课堂授课。但教育有育人的职能,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无法取代。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亲切的目光都能给孩子带来自信,鼓励。课堂上到情感交流无处不在,孩子的心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网课无论多么精彩,是对学习文化知识有作用。人是情感动物,课堂职能的情感交流部分孩子非常渴望。就像给成年人配一个职能机器人配偶,无论职能到什么程度,大多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一个机器配偶。



和人相处是现在社会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校学生能学到。学生在和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有矛盾,有友谊,有小团体,有大集体,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网课能带来这些吗?



机器课堂缺乏个性化教学。如果孩子遇到难题单独询问教师机会少,学生特点,个人情绪波动等影响学习的因素谁能发现和整改?

学校教学是不可取代的,无论科技怎么发达生不出情感。


杨老师谈教育

我认为无论以后怎么发展,学校都是难以被替代的。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只有在一个集体中学习,通过与他人交往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在家上学相比有如下特点。

1.多样化的社会交往

网络教育或在家上学往往局限于家庭与网络的虚拟交往,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在学校,他要与众多其他学生交往,在集体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尤其是建立起道德素质与"换位思考"能力。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条件,有助于融入社会。

2.丰富的情感世界

网络教育或在家上学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与虚拟的沟通。这样一种沟通是很难有实在的情感共通的。就像视频聊天与面对面聊天所能够带来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通过在共同的时空之中,共同探讨问题、参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一种人的突然需要的情感在沟通。

3.有组织有计划地执行系统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里面的教师及其他人员都有着教好的专业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良。而网络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实时性与互动性、机动性差。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真正让教育适合学生的需要。虽然现在强调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但是数据是死的、线性的,往往无法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教师的在场能够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分析,把握实质。


游大林林93

我个人以为无论教育科技怎么发展、传统的求学模式是无法改变的!

首先、虽说目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课,智能课堂等上课方式正在悄然兴起,但是说到底,这终究是授课方式、单纯解决的只是授课方式!而从广义上讲、学生去学校上学、学习的不仅是文化课!人终究是不能脱离团体而独立存在的!

比如说我们在学校,会有同学、老师、每天和同学、老师相处,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在学校、我们除了学习文化课以外、还会有体育课、同事、还会有性格的养成、与人交往能力的提升、道德情操的养成、这些、全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是我们个体成长必不可少的。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我们学习方法会有所改变,但是传统的成长模式、不会改变!这仅是我本人的观点!


花香大海

无论什么时候,学校教育是任何先进技术无法取代的。

学校生活可以增强孩子自立的性格,加强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自强的能力。先进的信息技术虽然丰富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人性的感情,柔和亲切之美。是任何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

无论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学生必须到学校上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