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教育發展趨勢,以後學生還用上學校上學嗎?

用戶97457368257

網上教學,聽課,共享名師資源,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短時間仍是不可替代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在家上學”較為成功的例子。

比如,幾年前網絡大熱的“裸跑弟”何多多,九歲時被父親從學校接回家,接受全方位的“鷹爸學堂”教育。就是這位何多多,2012年他四歲時上小學,就參加了全國帆船賽,同年還跟爸爸用15個小時攀登上了富士山;2013年,何多多在全國珠心算大賽奪冠,同年又駕飛機飛越北京野生動物園。他父親對何多多有自己的設想和規劃。

(5歲的何多多駕飛機飛越北京野生動物園)

這位“鷹爸”何烈勝畢業於正規的教育學院,有過七年班主任工作經歷,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有名的家紡禮品大王。可謂既懂得教育又經濟實力雄厚——普通人家,能跟他們相比嗎?

再舉一個同樣有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

鄭亞旗是小學畢業就退學,回家後由父親親自培養。為此鄭淵潔為兒子編撰了十本教材作為“私塾”教育之用。據說這十本教材包括了法制篇、哲學篇、道德篇、寫作篇、金融篇、安全自救篇等等,可以說非常全面。鄭亞旗用3年時間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從這所“私塾”畢業,此後進入社會。有意思的是,鄭淵潔也是被學校勒令退學後,由其父在家親自教授。

[鄭亞旗(左一)和學霸妹妹與父親鄭淵潔合影]

2012年和2017年鄭淵潔兩度成為位居“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作家。如今35歲的鄭亞旗曾創辦個人攝影工作室,出版攝影集,2010年,又創建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當然也屬於成功人士了。

——這兩位的成功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簡單複製的。

根據我國的《義務教育法》,“在家上學”目前是不被支持的。從網上看看,在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家上學”似乎也是個別家庭試水。以法國為例,學生父母必須先向當地政府申請,還要經過審核。而且對於這些在家學習的孩子,政府每年還要至少進行一次跟蹤調查和測驗,來評估孩子是否可以繼續在家學習。

雖然“在家上學”也有其優勢,畢竟需要家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做後盾,同時也有對孩子性格形成出現偏差的隱憂。不到萬不得已,一般家庭不會做這個大膽的嘗試。

——您同意我的看法嗎?


牟山花下客

根據目前教育發展趨勢,以後學生還用上學校上學嗎?

學校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在原始社會,人與其他動物一樣,溫飽問題都是即時的,是抽不出專門教師教育的,當然,人們的學習也只能是邊實踐邊學習;進入奴隸社會後,由於剩餘產品的出現,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可以供養一部分人脫離一線生產勞動而從事教育和學習,於是,原始的“學校”開始逐步出現。

在我國,從夏朝的了“庫”“序”“校”,到商朝增加的“學”和“瞽宗”,已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即有一定的場所、有一定的學習內容和教與學的活動,標誌著我國學校教育的成型。

私塾在我國“學校”教育中持續時間較長,它是把不同年齡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實施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相當於我們後來的“複式教學”。

1862年,西方的班級授課制傳入我國,北京的京師同文館最先採用了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標誌著我國現代教育的開端。

班級授課制,把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即同一個教學班學生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並且人數固定,教師同時對整個班集體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

這種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是,它可以大規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位教師的教學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

但是,班級授課制的缺點是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一,在生理發育上,即便是同年齡的學生,其大腦發育水平也有快有慢;其二,在大腦發育方向上,每個學生也不一樣,世上不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存在兩個生理、心理各方面完全相同的人。

因而,兩千年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在今天,我們的教育提倡要張揚學生個性,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因而,不僅是班級授課制,就是我們現在體制下的學校教育,也使學生的發展受到限制!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出現,大數據、雲平臺使得慕課、網校成為可能,人們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聽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好學校,最好教師的課,於是有人預言,學校教育將打破圍牆,走向開放,學生可以在家裡就可以上課、上學了!

但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太過理想化,這種沒有學校自由學習式的未來教育構想,只是把學習建立在狹隘的“知識傳授和吸納”上,而忽略了人的學習除了知識,更還有技能,比技能更重要的還要“習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正的技能當然要在實踐中習得,但技能的“預備知識和演習或者說演練”是非有要一定場所的,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習得”更是這樣,一個人只有掌握了“真才實學”,“習得”瞭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技能,即掌握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從自然人成為了社會人。而所有這些,僅是呆在家裡,“趴”在網上是學不會的,必須還要到實踐基地——學校才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未來,學校還是要有的,學生還是要上學的。

學校本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它只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能更先進,為每個人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不會因某種技術的進步而被取代!

因此,我的結論是,社會越進步,教育就會越進步,學校就會越完善,學生就越需要上學!這是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不可逆!


平湖一柱

網絡的普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各種知識。但是如果要發展到學生不去學校上學的程度,我想近期是很難的。



一、學生年紀小,自控力差。在老師的注視下,還很難坐得安穩,更何況要靠自覺呢?

二、人是群體動物,小孩子更是,同學們在一起才能體會到相處的快樂。課間操場上的歡呼雀躍,互相追逐的快樂是我們成年人無法體會的。

三、首先得保證家長不用上班,才能保證小孩子不用去學校讀書。社會發展到不用上班這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學生不去學校讀書,近幾十年是很難實現的,即使有實現的條件,國家政策也不一定會走這條路。


那人那山那風景

現在各種網絡教學鋪天蓋地,不少學生在其中收穫不小,但是其還是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在現在甚至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都是不可取代的。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學校的集體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們的集體主義觀念,使孩子們學會怎麼和周圍的人溝通,增加集體榮譽感,而孩子在網絡學習,面對冰冷的頻幕是體會不到的。

第二,孩子一個人在網絡上學習沒有監督機制,誰能保證他會一心一意的學習而不去幹別的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第三,學校集體教育的另一個好處是:老師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思想和生活情況。知道了這些老師就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及時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學生。這些也是網絡教育所不能及的。

所以說學校教育還會長期存在的,而且是什麼方式也取代不了的!


農村耙子

無論什麼時候學校的作用不可替代。單就傳授知識職能來說,網課可能代替課堂授課。但教育有育人的職能,教學中的情感交流無法取代。



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親切的目光都能給孩子帶來自信,鼓勵。課堂上到情感交流無處不在,孩子的心理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網課無論多麼精彩,是對學習文化知識有作用。人是情感動物,課堂職能的情感交流部分孩子非常渴望。就像給成年人配一個職能機器人配偶,無論職能到什麼程度,大多人還是不願意接受一個機器配偶。



和人相處是現在社會必須具備的本領,在校學生能學到。學生在和小夥伴相處的過程中,有矛盾,有友誼,有小團體,有大集體,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網課能帶來這些嗎?



機器課堂缺乏個性化教學。如果孩子遇到難題單獨詢問教師機會少,學生特點,個人情緒波動等影響學習的因素誰能發現和整改?

學校教學是不可取代的,無論科技怎麼發達生不出情感。


楊老師談教育

我認為無論以後怎麼發展,學校都是難以被替代的。人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只有在一個集體中學習,通過與他人交往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各方面的發展。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在家上學相比有如下特點。

1.多樣化的社會交往

網絡教育或在家上學往往侷限於家庭與網絡的虛擬交往,這樣一方面不利於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也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而在學校,他要與眾多其他學生交往,在集體之中明確自身的定位,尤其是建立起道德素質與"換位思考"能力。學校為他們提供了條件,有助於融入社會。

2.豐富的情感世界

網絡教育或在家上學更多的是一種單向的與虛擬的溝通。這樣一種溝通是很難有實在的情感共通的。就像視頻聊天與面對面聊天所能夠帶來感覺完全不一樣。在學校,教師、學生之間通過在共同的時空之中,共同探討問題、參與教學實踐,其中有一種人的突然需要的情感在溝通。

3.有組織有計劃地執行系統

學校是教育的專門機構,裡面的教師及其他人員都有著教好的專業素養。能夠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對教學計劃進行改良。而網絡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實時性與互動性、機動性差。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相互交往才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真正讓教育適合學生的需要。雖然現在強調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但是數據是死的、線性的,往往無法分析其背後的真實原因。教師的在場能夠進行深度的交流與分析,把握實質。


遊大林林93

我個人以為無論教育科技怎麼發展、傳統的求學模式是無法改變的!

首先、雖說目前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網課,智能課堂等上課方式正在悄然興起,但是說到底,這終究是授課方式、單純解決的只是授課方式!而從廣義上講、學生去學校上學、學習的不僅是文化課!人終究是不能脫離團體而獨立存在的!

比如說我們在學校,會有同學、老師、每天和同學、老師相處,也是一種成長的方式!在學校、我們除了學習文化課以外、還會有體育課、同事、還會有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能力的提升、道德情操的養成、這些、全部都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是我們個體成長必不可少的。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我們學習方法會有所改變,但是傳統的成長模式、不會改變!這僅是我本人的觀點!


花香大海

無論什麼時候,學校教育是任何先進技術無法取代的。

學校生活可以增強孩子自立的性格,加強團隊精神。有利於學生培養獨立,自強的能力。先進的信息技術雖然豐富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但人性的感情,柔和親切之美。是任何冰冷的機器無法取代的。

無論教育發展趨勢如何,學生必須到學校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