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沙僧,你別鬧,我們一起學修道

近來在網絡上看到一則笑話集,講的是《西遊記》中沙僧經常說的幾句話。其中,沙僧便說過,“師父,大師兄說的對呀。師父,二師兄說的對呀。師父,大師兄二師兄說的對呀。”在影視劇中,這或許說明沙僧的話分少,或許說明沙僧這個角色易演。但是,作為一名好道修道人士,沙僧這一角色引起了我的思考。

沙僧雖然是《西遊記》中的一個角色,但是沙僧這一形象也活脫脫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往往有人會說,甲說的對,乙說的對……這類人往往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實則約有話外話:一是自己全認同他人,沒有自己的判斷。另一是過於堅持自己個人意見,不表露。然而,就在這兩種情況中,後者出現的機率會大於前者。無論哪種情況,對於一名學道修道者來說均不可取。學道者始不能失去自我,又不能過於注重。這樣一來,似乎處於進退兩難之境。

那麼,學道者如何擺脫這樣尷尬的境地呢?

1別老太把自己當回事

其實,無論是學道修道,還是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我們都可以遵循老子所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保持虛靜任事物自然發展。

在師徒四人中,沙僧的存在感是最弱的。唐僧經常固執己見,招來許多麻煩;悟空的口頭禪則是“讓他們見識一下俺老孫的威風”;豬八戒則是六根未淨,經常抱怨。只有沙僧,一直默默無言,偶爾當一下和事老。若論本事,從通天河一戰便可看出,他與八戒不分上下;論口才,每逢重大時刻,他總能三言兩語點清現實,話雖不多,卻句句在理。

這樣一個人才,卻甘心當了悟空和豬八戒的陪襯,少言少行,所有人對他的印象都是一個“老好人”。整本《西遊記》,從他拜師唐僧後,居然找不到他的錯處。沙僧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少說少錯,少做少錯,無為方是正道。

2墨水沒滿肚子就別太張揚

西遊記中,打妖怪一般都是孫悟空的事兒。有人戲稱,沙僧只會說四句話:“大師兄,師傅被抓走了!”“ 二師兄,師傅被抓走了!”“大師兄,二師兄被抓走了!”“大師兄,二師兄和師傅都被抓走了!”為什麼沙僧在取經隊伍裡表現得如此平凡呢?因為他的大師兄是玉皇大帝都懼三分的齊天大聖,他的二師兄被貶之前是執掌八萬水軍的天河統帥,就連唐僧的坐騎白龍馬,都是龍王三太子所化。而沙僧在天庭時只是一位捲簾大將,論本領比不上孫悟空,論職位比不上豬八戒,論出身比不上白龍馬。

取經路上九九八十一難,遇到大小妖怪無數,很多妖怪連孫悟空都無法搞定,還得靠菩薩幫忙。如果沙僧魯莽衝動,孫悟空還得分心去救他。因此他一遇到事情,便老老實實的向悟空求救。正是靠著低調與本分,沙僧才平平安安地走完了取經之路。

3知足常樂

西行的師徒四人各有所求,沙僧的要求是最單純的。在見到菩薩後他說到:“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菩薩向他保證,護送唐僧取經成功後,“教飛劍不來穿你,復你本職。”他便十分滿足了。取經一路上,他不貪功績,因此,應該對恢復本職沒什麼興趣,那他所求,唯有免除七日一次的飛劍穿胸之苦。

因此,他既不會像悟空那樣出風頭,也不像豬八戒一樣惦記高老莊的如花美眷。一路表現平平,不求大功績,只求完成任務,好讓菩薩兌現諾言。最終沙僧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這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因此,知足常樂的人不僅生活簡單,有時候還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4不說鬼話

西遊記第二十三回,四大菩薩試探唐僧讓他做女婿,唐僧讓沙僧留下替他,沙僧卻說道:“弟子蒙菩薩勸化,受了戒行,等候師父。自蒙師父收了我,又承教誨,跟著師父還不上兩月,更不曾進得半分功果,怎敢圖此富貴!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幹此欺心之事。”在西行路上,沙僧一直不忘初心,不棄承諾。取經隊伍幾次遭遇重大挫折,沙僧總是在關鍵時刻對唐僧不離不棄。在八戒鬧著要散夥的時候,又多次勸和,化解取經隊伍中的矛盾。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修道者若忘記了初心,一心想那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是無法得道的。

大道無為,修道更應無為。這種無為應是無為而無不為之境界。一切順應自然,自然而然而不強加追求,勤加修行而不是懶惰。適想全真祖師丘處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是何等艱辛!此是吾輩畢生追求!祈願祖師護祐,修道者道業精進,福生無量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