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第二次警告!邏輯變了,繫好安全帶吧

文/劉曉博

黃燈閃爍,紅燈將亮!

短短半個月之內,中國金融監管的最高層,對市場發出了兩次清晰的、嚴厲的警告。

今天(5月29日)上午,央行行長易綱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稱:投資者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天上掉餡餅的事兒是不會發生的,如果有人告訴你(一款產品)又保本,又有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

5月15日,易綱的直接領導劉H,在“全國政協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體系專題協商會”上,說了更加意味深長的四句話:

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

借錢是要還的,

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

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兩位領導的警告,有著一個共同的背景:去槓桿、防範金融風險、打破剛性兌付。

但兩次警告,針對的“受眾”並不完全一樣。易綱警告的對象,主要是普通投資者。劉H警告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大佬,當然也包含了普通投資者。

“沒有本錢”,做了空手套白狼的事情,甚至把監管者拉下水的“大佬們”,有的剛剛被判刑,有的即將“付出代價”。“付出代價”又因為“做的壞事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承擔刑事責任,一種是賤賣資產還債。

過去這些年,中國出現了三種“剛性兌付”。

第一種“剛性兌付”,是“剛性兌付”的本意。投資機構(比如銀行、信託、保險或者企業),拿了投資者的錢(通過銀行理財、信託、債券等形式),結果投資出現虧損。但為了掩蓋虧損,或者因為“丟不起人”(丟人了,以後就不好再借錢),還是把承諾的收益以及本金還給了投資者。

也許有人會說:這叫童叟無欺,不是挺好的嗎?但問題是,剛性兌付的背後往往是違規的“資金池”操作,是典型的“龐氏騙局”。最終,很有可能引發金融風暴,導致全面違約,投資者血本無歸。

所以,剛性兌付是一劑麻藥,會讓投資者失去警惕。同時,讓資金價格虛高,推動資產泡沫,最終慢慢把實體經濟“勒死”。所以,剛性兌付是必須打破的。

第二種剛性兌付,是樓市的“永遠賺錢”。一波一波的樓市刺激和調控,最終讓幾乎所有的購房者都在表面上“掙到了錢”。即便在人口嚴重流失的四五線城市,房價都在翻番。

樓市的“剛性兌付”同樣隱含巨大風險,會引導資源錯誤配置,讓人口流失地區冒出很多“鬼屋”、“鬼城”。我在這裡做一個預言:如果繼續在三四五線城市用“貨幣棚改”刺激樓市,若干年之後,中小城市將全面出現“炸掉鬼城、鬼屋”的無奈之舉。很多人的投資,最終將化為烏有。

常有讀者認為我唱多樓市。其實,在中國2000多個城市、縣城裡,我只看好其中不到5%的投資價值,認為另外15%城市的房子也能保值。對於其餘80%的城市(主要是人口流失的三四五線城市),我懷著深深的憂慮。以後這些城鎮過半的房屋,將拆掉賣廢品。不信,走著看。

第三種剛性兌付,則是特權企業自認為“欠債不用還”。他們認為只要把自己做到千億級、萬億級企業,只要傍上成長性好的官員,就足以“大而不能倒”,政府就會扶持,銀行就會用新貸款置換舊貸款。他們就可以乘著私人飛機,到處飛來飛去、觥籌交錯,直到永遠。

事實證明,很多所謂的“特權企業”都在過去一年多里“脫了一層皮”。因為政府去槓桿的力度、反腐敗的力度都在加強。

三種“剛性兌付”都是歷史形成的,現在都面臨著“打破”。其中第一種、第三種比較容易,第二種有點難。

環京樓市的調控證明:只要政策給力,沒有打不倒的樓市,沒有管不住的房價。但僅靠行政手段,只能解決一時,未來容易反彈。政策強行壓住“有價值的樓市”(比如環京),強行托住“沒有價值的樓市”(比如中西部四五線城市),未來必然會出現問題。

不管怎麼說,高層在短短半個月之內的兩次警告,值得我們注意,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

第一,要特別小心各種“保本,且承諾高回報”的理財產品。你貪的是回報,對方圖謀的是你的本金。如果你有這類投資,要及早回收。

第二,不要炒房。所謂炒房,就是過度加槓桿,希望通過短期房價快速上漲來獲益。這是投機,不是投資。“有人口持續增量的、高級別城市的優質住宅”,有投資價值,這是說中長線(5年以上)投資。短線(1到2年)房價的走勢很難預料,因為政策多變,這個時候不要在買房子上過度加槓桿,否則很容易虧錢。

怎樣衡量自己是不是“過度加槓桿”了?關鍵看你能不能撐住5年按揭。有能力保證最近5年的按揭,就問題不大。

第三,打破剛性兌付,對股市還是樓市有什麼影響?當然是利好,這是政府在把錢往股市和樓市裡趕,是擠壓“資金中介”。

一二線城市的樓市目前是在“選錢”,剛需、改善型的可以進來,投機投資則門檻很高。多數三四線城市的樓市,以及股市則在“搶錢”,類似二線城市搶人一樣,門檻很低,只是很多錢不願去。

總之,2018年是“聰明錢”劫殺“糊塗錢”的又一個重要年份,普通人還是保守一點、謹慎一點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