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创造101》大火,再度把女生选秀带到我们面前。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就像13年前,就算一个从不看电视的人,都一定听说过一群平凡女孩的故事,和那个因为她们似乎有些不一样的夏天。

2005年的《超级女声》已经过去13年了。

13年里,科技、社会和世界以一种隐秘而剧烈的速度变化着,文化产业也悄然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等我们回过神来,《创造101》横空出世,我们才发现中国的选秀,和站在舞台中心的爱豆,早已不复当初。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13年前的夏天,一群女生为另一群女生疯狂尖叫、手机投票,进而扩展到全民“造星”,把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人从平凡人推上了神坛,自此以后,尤其是近两年,舞台中心的爱豆便鲜见女性。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四大三小”(EXO归国四子+TF BOYS),到与当时跟《超级女声》同期却热度远不如前者的《加油!好男儿》的选手(李易峰、井柏然、马天宇等)这两年都开始翻红,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堪称“流量鲜肉”。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女人不爱女人了?

必须承认,从有“粉丝”以来,女性就占据这个群体的大多数。20世纪60年代中期,披头士乐队引发了欧美历史上规模罕见的追星狂潮,一个首次“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性骚乱”。

在国内,粉丝早期追星主要针对港台明星,对偶像的喜爱顶多停留在买CD(还不一定是正版的)、贴花、海报、印有明星照片的笔记本等等,极端的追星行为只是少数,也远没有“规模化”,更没有构成“群体性”。

直到2005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凭借通讯技术的发展,湖南卫视利用手机,赋予每个电视机前的观众以“选票”,并在全国最大范围内进行海选,没有年龄限制,只有性别限制。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有外媒在观察新世纪的中国这一独特现象时,甚至将其拔高到了“民主”的程度。

国内的粉丝第一次组织化、规模化,有了特殊的称谓——“玉米”、“凉粉”……以此来塑造一种集体身份,增强群体认同。他们组织口号、在固定的平台活动、成群结队上街找路人要手机投票、在比赛现场比拼谁家粉丝声音大、自家偶像上PK台哭成一团。

那个时候的女生们为什么这么招女生喜欢?要知道,同期还有《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不以女性为主打的选秀,为什么热度却远不及《超级女声》?

这首先要归功于湖南卫视对超级女声的运营,颇有日本AKB的“养成系”的风韵。全国海选,海选阶段每天中午在电视台播放,几乎没有什么剪辑。全国分为五大唱区,各个唱区比出前十,进入全国五十强。

进入后期,每场比赛都是直播。如此长战线、无剪辑的节目操作模式在今天看来近乎天方夜谭。而这恰恰与“养成系”偶像的操作模式如出一辙。

AKB48除了剧场公演,有大量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不见得制作有多么精良,但它们体量庞大,巨细靡遗,透过纪录片,粉丝能清晰的看到偶像成长的轨迹,“陪伴感”十分强烈。

国内养成系偶像集大成者TF BOYS,早期也是通过《男生学院自习室》和《TF少年GO》培养起了第一批粉丝。当初的这两个节目像是今天的网络短视频,投入和制作跟如今动辄几亿的“综艺大片化”时代的节目相比更是九牛一毛。

这些节目不在于投资有多么巨大,制作有多么精良,而在于长期以往的坚持,利用网络,打破空间限制,营造陪伴的“在场感”。

其次则是李宇春的个人魅力。李宇春的出现绝对算得上新世纪中国“平地一声惊雷”,她中性化的打扮,自成一派的舞台魅力,在当时绝无仅有。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比赛结束以后,李宇春面临社会大众的不理解,被黑到体无完肤,而她依然走自己的路,走到如今,她在娱乐圈依然独树一帜,是最有女性偶像风范的人。

第三是环境所致。《超级女声》和《TF少年GO》出现时,内地偶像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谓一片蓝海。现如今,观众的口味越养越刁,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力度越来越大,自然会追求更加精良的制作,更加精致的参赛选手,和更加紧凑刺激的剪辑节奏。

一夜之间,大家好像都失去了耐心。

资本想要更快速的制造偶像,最好已经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会唱歌跳舞逗人开心、必要时还会插科打诨自黑一把。

观众想要更快速的看到美好的脸庞,最好一站出来就闪闪发光,而不是灰不溜秋、素面朝天、五音不全、讲话会抖的少女(少年)。

承认吧,我们已经不相信平凡少女的追梦故事了。

对自我忘却,对偶像沉溺

四大三小,顶尖流量。短期之内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称得上女性流量的,范冰冰、杨幂,当然还有李宇春。

我们回忆范冰冰走向顶尖流量的过程不难发现,她和她的团队深刻洞察粉丝心理,抛弃传统女性中柔弱的人格特质:以“范爷”自称,与时尚杂志合作、拍下一组COS男性偶像的大片,名言诸如:“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我挨得住多深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等等,逆势而上,成为内地首例不以作品积累粉丝的女演员。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在她之后,效仿者众。你会发现有一段时间众多女明星都爱上了“攻”人设,张天爱是攻、刘亦菲是“天仙攻”,就连刘涛常在电视剧里以“好媳妇”“好太太”形象示人的都要走一把“老公”人设。

因为她们明白粉丝里70%是女生,谁要是能抓住大多数女生的心,谁就是赢家。女生自然了解女生的心思。不会傻乎乎的跟你做“竞品”,不如把握力道,成为女生“爱慕的对象”。

许多学者在研究近年来男性偶像大量崛起,男性偶像的“女性化审美”问题上,都乐观的认为这是女性主义的崛起,是女性对男色的消费。

诚然,女性经济实力提升、比以往更加自由,她们对男性有了选择权,甚至“消费”男性,但一下拔高到女性主义甚至女权,在我看来,有过分乐观之嫌。

女生们喜欢长相精致的男性偶像,多多少少潜意识里把对方想象成了自己的“男朋友”,这恰好是她们精神生活不够独立,不够自主的明证。而女性主义要求女性独立自主,关注自身,争取自己在社会上的权益,不依附任何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都市女性的成长轨迹几乎可以看作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经济上独立了,精神上却没有丰满起来,而是一味在外界寻求依靠。

因此,如果把2005年的《超级女声》和李宇春看作天时地利人和环境下的“异数”,我们不难发现,女生粉丝从来都不喜欢女性偶像。大多数粉丝只想找到一个看起来可以陪在身边的幻想,而不是可以透过对方看到自己,并努力向其靠近的榜样。

激励你成为更好的人——女性偶像悖论

“偶像”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日本和韩国,偶像是与演员、歌手、主持人并列的职业,地位在演员与歌手之后。

“粉丝”与“偶像”对应,偶像通过贩卖“人设”,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这是完备的偶像产业。

有着“AKB之颜”之称的前田敦子从AKB48退出之后,一心往演员方向发展,对她们来说,离开曾经的偶像组合,往更高的地方去,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而国内对于“偶像”的定义模糊不清。范冰冰、杨幂都算是演员,但不可否认她们是绝对的流量担当。四大三小则是唱歌、演戏、综艺多栖发展,影视和综艺几乎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凭借流量,可以拿到顶尖的影视资源。

日韩演艺界的职业壁垒明晰,演员做演员该做的事,偶像做偶像该做的事。前田敦子从AKB48毕业之后当演员,虽然有不错的资源,但演技方面依旧会被群嘲,大量的影视资源依然被演员把持着。

Ella陈嘉桦在《创造101》里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当年SHE的粉丝70%都是女生,她希望有新的女性偶像出现,让女生当作榜样,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

选秀13年:我们要制造怎样的女性偶像?

这当然是女性偶像的另一条路。问题在于,这样的女性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的人才能作为女生的榜样?

应该是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力、勤奋,并能以此鼓舞人,她也会激励女生们成为这样的人。

有一部分粉丝年龄偏小,处于情感充沛的青春期,刻板的应试教育使这种情感没有宣泄的渠道,在这段时期,有一个精神依靠未为不可,当这群小朋友受到鼓舞,变得理性成熟,爱豆也就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悖论在于,受到爱豆的鼓舞,真的成长为专注于自身、追求自己梦想的人之后,爱豆便不是仰望和爱慕的对象,而是追梦路上的同行人。

她们也终于不再是“粉丝”了。

失去这部分战斗力最强的粉丝,流量上势必会大打折扣。

而在如今中国的娱乐环境下,流量依然是明星艺人的重要资源。

没有流量的明星,可能为“偶像”吗?

事实上是可能的。只不过不是日韩偶像产业中所说的“偶像”,而是另外一种“偶像”了。

把目光放到欧美乐坛,就会发现这样的偶像比比皆是。诸如Lady Gaga、Beyonce等欧美diva,在欧美的文化工业里,她们叫做performer或artist,她们在歌曲里反复告诉女孩们,要做你自己,要不畏强权,要勇敢、包容且善良。

她们不靠卖男友人设填充你空虚的精神世界,而是鼓励你用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难,用包容的眼光接受自己和身边的不完美。

当Gaga唱born this way时,你会感到自己被热烈而真切的鼓舞着,甚至能化作面临挫折时的精神力量。

也许可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希望能看到这样的“女性偶像”出现在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