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北大毕业去卖猪肉的陆步轩,如今都50岁了吧,不知他近况如何?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了吗?

塔罗右手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考上最高学府,实现功名利禄!假如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最高学府,如此高学府毕业的学生,要不成为教授博士靠科研,要不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要不成为精明的商人,要不走进国企,稳定的铁饭碗一生无忧!这是多少人为之羡慕的呀!

但是竟然有一个人,放弃这一切,卖起了猪肉!这个人,就是高考文科状元,北大高材生陆步轩!

【1】中国最牛屠夫

一开始,人们介绍陆步轩的时候是:他是北大的才子,高考文科状元。

后来人们给对他是介绍是:他是中国最牛的屠夫!

1985年,陆步轩以西安市长安县文科状元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

4年后,陆步轩毕业被分配到长安县的柴油机场工作。由于地方小,人际关系复杂,他觉得做得不开心不顺利。于是他不安现状,一心求变!先后开过工厂,做过不少小生意,然而“下海”破产后,求职无果,就连前妻都离他而去!这对陆步轩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用陆步轩的话来说:好汉被逼上梁山!

2000年,陆步轩,一个文弱的书生开起了猪肉档卖猪肉。为什么选择卖猪肉?这也许就是缘分!

2年后,北大才子陆步轩名气越来越响,最多的时候雇了7名伙计,一天卖十几头猪。随着名声越来越大,陆步轩也被推到舆论的浪尖。

其实高材生陆步轩还是装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能够从事学术类工作,而不是起早贪黑做屠夫卖猪头!


【2】名校学历也阻挡不了自由的灵魂

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陆步轩还是把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准”。他从不卖注水猪肉,并且认真的对待生活。在卖猪肉的同时,写了一本《屠夫看世界》。

当时陆步轩卖猪肉的收入早就超过公务员的工资了,但是他依然选择到体制内工作。毕竟他希望他的人生不只是“屠夫”!于是陆步轩放弃了猪头档,回到地方办公室工作了12年,并且作为主力,编写了年鉴和地方志。

2016年,陆步轩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放弃众望所盼的编制公务员工作,重新操刀卖肉。在人们的惊讶中,他坦诚的回答:“过去想当公务员可以说是一种情怀。但是真正当起了公务员,一年到头才领8万元工资,要过好生活实在太难了!”

于是陆步轩毅然辞职,开始打造“壹号土猪”。成为土猪肉届第一品牌。

【3】无论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能“活下去”就是本事


陆步轩和他的师兄陈生联合卖肉,发誓要做符合高端需求的品牌猪肉!

他们开始自己养猪,自己卖猪。他们卖的猪,除了品种土,还采用现代化的方式,给猪更大的空间,让猪头在音乐中成长。他们认为:猪和人一样,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够长得又肥又壮。

陆步轩凭借多年的屠夫经验,还开办了职业屠夫培训学校。还编写了《猪肉营销学》并亲自讲授。学校越做越大,每年都会招聘应届大学生。经过陆步轩的培养,40天就可以学习猪肉分割、销售技巧、服务礼仪、烹饪等……

2015年,两人联手打造的“壹号土猪”销量超过10亿,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第一品牌。

2016年,“壹号土猪”登陆网络,成为第一个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互联网+猪头第一品牌。

从“最高学府”到“屠夫大王”,这样的传奇人生,充满着正能量!其实,无论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能够凭个人能力好好活下去,就是真本事!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大家好,我是陆步轩,就是198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后来混得灰头土脸,无奈在西安街头杀猪卖肉的那个家伙。谢谢这么多年来各位网友对我的关注,也感谢众多媒体把我捧成了“名人”,北大屠夫这厢有礼啦!

1965年,我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所以准确的说,我已经53岁了,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啦。

2003年下半年,“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热炒,迫于压力,也由于我的体制情节,2004年进入政府工作。2010年,实现了“有车有房有存款”的小目标,关掉眼镜肉店,效法《白鹿原》之朱先生,一心一意钻研地方志。

是年8月,年届52的我不甘平庸、稀里糊涂混日子,同时难舍猪肉情怀,谢绝领导的挽留、亲朋的劝阻,摔碎铁饭碗,南下广州投奔师兄一起创业,从此心无旁骛,精研猪肉,开门授徒,怀着感恩之心,为国人奉献“很土很香很安全”的土猪肉。


北大屠夫陆步轩

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我来炒炒冷饭!

一,先来认识一下“北大屠夫”的人生轨迹。

1,状元光环。陆步轩,1965年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农村(现为长安区)。1985年以长安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陆步轩母亲早逝、家境贫寒,当年考取北京大学不失为励志典型。



2, 光环暗淡。1989年,陆步轩从北大毕业,当时,虽然还有包分配的名额,但需要“靠关系”。陆步轩祖辈务农,没有任何背景。他既不知道领导的家,也不会送礼。无奈之下回到老家,被分配到县柴油机厂工作。

3,命运多舛。由于地方小,人际关系复杂,陆步轩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后来被迫“下海”,干过化工,搞过装修,做过小买卖,但都接连失败,负债累累。 祸不单行,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前妻对外人说,当年是为了文凭才嫁给他的,但现在他让我丢尽脸面。

4,自暴自弃。离婚之后,他大病一场,开始酗酒、打麻将,甚至做过四年的职业赌徒。从北大带回来的八箱书籍,再也没有打开过。人生绝望中,每天靠着喝闷酒度过。

5,北大屠夫。34岁时,他拿起了杀猪刀,开始了杀猪卖肉生涯,从一位北大才子变成了农贸市场小贩。他恪守做人之本,从来不卖注水肉,一个档口他能卖二十口猪。 2003年7月,一篇《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报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陆步轩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焦点人物。



6,柴静采访。北大才子卖猪肉,当然也吸引了央媒的目光。接受柴静专访时陆步轩一句“读书无用”道出了许多无奈和苍凉。陆步轩:打麻将的规则是非常公平的,人生的规则不公平。首先出生决定了你周围的那个圈子。当然不是不能改变,改变是比较费劲的,它那个规则本身不公平。 柴静:你们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不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吗? 陆步轩:到我们那时候,知识已经无用了。



7,人生逆袭。 后来,陆步轩遇到了北大师兄:陈生。 陈生198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广州市委办公厅。不久,不安现状的他在众人的反对声中辞职下海,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媒体曝光陆步轩以后,陈生决定和陆步轩联手卖肉,做高端品牌猪肉。 2015年,两人联手打造的壹号土猪销量超过10亿,在国内成为响亮的土猪肉第一品牌。



二,陆步轩卖猪肉给我们的思考

1,读书真的没用了吗?“北大屠夫”陆步轩被媒体曝光后,加上柴静采访时,陆步轩一声“我们那个时代,知识已经无用了”,被媒体广泛渲染,“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有些人甚至引经据典,诸如现在的老板很多都学历不高。读书真的无用吗?我看这观点有失偏颇。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无用”,读书是开阔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学会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走的更加稳健,而不是误入歧途,做官或当老板并不是读书的唯一目的。再者说,一些小老板可能读书不多,小有成就,可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的财富增长已经不是仅仅靠胆量所能创造的了,是靠知识和智慧!马化腾、刘强东、张朝阳、丁磊、雷军、王兴、张一鸣、杨元庆,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



2,名牌大学的光环真的失去了吗?很多人说“北大毕业不是照样卖猪肉”,似乎北大的光环不再璀璨。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如果卖猪肉的不是北大毕业生,而是不入流的一本二本大学,试问,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讨论吗?我们身边很多普通大学毕业生,卖家具的有之,做导购的有之,跟卖猪肉有什么区别,何时引起过媒体关注?陆步轩只是北大的一个个例而已!前几年,清华大学一个在读博士,老家的房子被当地政府强拆,该博士给当地市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发到了网上,立刻引来媒体广泛关注,当地政府紧急善后处理,据说市长亲自登门道歉!强拆的情况多了,我相信全国很多被拆家庭都有大学生,为什么波澜不惊!清华大学博士生家被拆,竟然惊动了市长!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清华大学这块耀眼的招牌!



3,如何看待当下的高考。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这对广大底层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无奈的现实。特别是很多高考加分政策、自主招生,存在不少的弊端。网上也曾经报道,现在的名牌大学中,穷困学生的比例比过去大幅降低,所以很多人发出“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个社会有很多的不公平,就业靠门路,办事凭关系,甚至打官司都要疏通关节。但是,相对来说,无论高考有多么让人痛恨,对穷苦人家孩子来说,要想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可能是唯一公平的方式。所以,作为家长,无论是多么艰辛,还是努力供养孩子上一个好大学吧。一个好大学,它的背景就是资源,同学就是人脉,那是普通大学不可同日而语的。

分享是一种快乐,关注是一种美德。欢迎大家关注、交流、评论、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曾几何时,清华、北大作为中国最高等的学府,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被我们寄以崇高的希望。我不怕被人骂得说,就算能进入清华、北大的人都是比一般人更努力、更聪明,但也只是代表他在读书的时候,比一般人走在前面而已,但是我们要知道,成功不是靠智商,更多的是情商。如果进入清华、北大读书,读成了一个书呆子,那么又有什么用呢?更何况,如今扫大街、工地上搬砖的都还有大学生呢,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从事什么工作,只是一个行业而已,没有什么丢不丢人的。

说起北大猪肉佬陆步轩,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一是他能抛下北大文科状元的头衔去卖猪肉,因为他将承受的是无数议论和背后的指指点点。二是能在当时下海经商,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这等决心与眼光着实让人敬佩。

现在陆步轩算是出人头地了,跟一个也是北大的学子,创办了壹号土猪这个品牌,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土豪了。

陆步轩在北大读书时。受访者供图

  陆步轩看起来一点也不“北大”。年过五十,他有点驼背,皮肤黝黑,任由发根一截截发白。他每天要抽掉一包半二十块钱的烟,一边抽一边咳嗽,一笑露出被烟和茶染出褐色的门牙。

  “我这个人就是穷命。”陆步轩说。尽管有“北大”和“商人”两个头衔加持,他仍然习惯把农村出身挂在嘴边。

  未名湖边,“北大”曾是他改变命运的全部指望;猪肉摊上,“北大”又变成他羞于启齿的心头重压。

  “好几年我都觉得读书没有用。”陆步轩一度收起书报,拎着酒瓶走进赌场;直到2003年“北大才子西安卖肉”的新闻引起轰动,他进入体制,工作12年后辞去公职,如今远赴广东重操猪肉生意。

  “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这句话曾经是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他开始反驳,“北大毕业卖猪肉都能卖成连锁店。”

  他用了快三十年与“北大”和解。陆步轩说现在他想明白了,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

  跳出农门

  1985年,我以531分,陕西省第十四、长安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我家在陕西省长安县(现西安市长安区)东部农村,家里几代务农。我母亲在我刚上学的时候就意外去世了,我父亲字都认不得几个。

  我九岁才上小学,脑瓜发育比较成熟了,学什么都不觉得吃力,基础打得牢靠,从小学习就很好。

  那时候从来没想过人生理想这些问题,上学只有一个目的“跳出农门”。

  农村太穷了,我小时候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一顿玉米粥,中午玉米粥下面条,晚上没吃的生扛过去。我初中离家远,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回家拿一次馒头,每次都要焙干、晒干,到学校泡着稀饭或者开水充饥。霉变馒头吃多了,到现在我都不爱吃馒头。

  我姐参加过一次高考,没考上,差得远。全家都盼着我能考上,那会儿都是统招统分,大学毕业就是吃国家饭的公家人。

  第一年高考成绩出来,我考上了西安师专。我把录取通知书撕了。我有个亲戚在国防科技大学读书,他父亲总跟我父亲炫耀,我心里不服,坚决要考更好的学校。

  其实我压力很大,成败在此一搏的感觉。我全靠自学,一年的时间生物钟都是乱的,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困得不行了就眯一会儿,睁开眼就学习。夏天蚊子成灾,农村没有蚊香,靠点蒿草驱赶,又呛又热,就那样还在看书。

  1985年8月28日,我第一次远行。亲戚朋友送我到村口,挥手告别。我往前走了好久,猛一回头,父亲搀着奶奶,还在身后。至今想起那情景,还历历在目。

  天之骄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北大报到第二天,我赶紧到天安门广场拍了张照片,连同平安家书一起捎回家。北京可真大,高楼大厦我见都没见过。

  我们班21个人,全是各地状元。来自城市的同学无论是视野、知识面都比我们农村孩子广阔得多,我的那点骄傲很快变成自卑。

  我记得很清楚,刚开学不久宿舍同学夜聊,聊的是哲学。我根本没接触过,赶紧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通俗哲学》。

  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我的性格内向倔强。我加入不了同学的话题,就拼命补课,听别人说什么,赶紧去学。

  上了四年学,我是很老实的人,三点一线,宿舍、饭堂、教室。北大的教学环境很宽松,不会每节课查考勤,同学们一般派我做代表去上课,我写字又快又清楚,我的课堂笔记是考试神器。

  北大基本每天晚上都有讲座,都是各个行业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来主讲。我特别喜欢听讲座,对开阔眼界和个人成长的意义比专业课还要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活跃,人心纯朴、充满希望。我在大学读了很多书,什么类型的书都看,看完和同学们讨论,激情满怀、意气风发。

  我们宿舍六个人,来自不同的班级。宿舍经常聚好多人,下棋、喝酒。那时候我们是天之骄子,我们觉得文科生能改造社会。

  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我没能留在北京,一切仿佛做了一场梦,醒来还在原点。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一直羞于提及这段历史。四年前,我从农村娃变成北大学子,毕业分配时的一次错位,又把我打回原形。北大终于没能成为我改变命运的那根稻草。

  “把牛养成了羊,把羊养成了鸡”

  我的派遣证开到西安市人事局,参加二次分配。几十个日夜里,我骑着自行车挨个单位去敲门,最后被分到快要破产的长安县柴油机配件厂。我上午报到,下午就走了,一天都没干。

  之后三年,我在计经委帮忙。我住在单位家属院的门房,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拖地、抹桌子、烧开水、给领导沏茶,单位大小麻烦事我都跑在最前。但是因为迟迟无法转入正式的人事关系,我的工资低、待遇差,心情越来越苦闷。

  1992年,我“被迫”下海,在单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想出去闯一闯世界。

  我最初投入全部家当搞装修,又跟人借了十万块钱挖金矿,都不成气候。我经常跟人说,“我把牛养成了羊,把羊养成了鸡,越来越瘦。”

  那是我人生的最低谷,生活窘迫,看不见前途,还欠了一屁股债。我做了五六年职业赌徒,苦心钻研牌技,赢的钱勉强维持吃喝。

  我再也不跟人提北大,也不准朋友提。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在我身上就像一个笑话。我跟大学同学断了联系,落魄潦倒,羞于对他们启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女儿出生,为了养家糊口,我开了个小商店,零售利润微薄。入了行我才知道,要想发财得卖假货,这事儿我做不来。有一次我不知情进了假电池,发现以后把几盒货全压在手里,一节也没有卖。

  我这人老实,不敢骗人,北大的教育也给我划了道德底线。毕业十年,我对北大的态度很矛盾,我因为北大的教育而清高,不屑于溜须拍马、蝇营狗苟,但是生活本身是庸俗的,这种清高与社会脱节。

  2000年,我再次走投无路,只好关了商店,干起投入更小、回本更快的猪肉铺。这对我是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杀生害命在我的印象里是街头无赖才做的营生。可是一家老小要吃饭,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作为谋生手段,不干也得干了。

  我们租了一间商铺,外边摆摊,拉个帘子里边睡觉。整片的猪进回来挂在那,我看着心里就发憷。

  杀猪卖肉的事我没告诉父亲。没有不透风的墙,同村人到县里来在摊位上看到我。父亲急忙赶来,父子对视,谁也说不出话,只有连声叹息。

  我成了村里的反面典型,村民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张口就是“学习好有什么用,北大毕业都卖猪肉”。我很少回老家,回去也只躲在家里,不愿见人。

  我自己也深刻觉得读书无用,所以也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家肉摊旁边是个小卖店,卖烟酒书报,我经常去买烟买酒,从来不买书买报,老板一直以为我是文盲。

  自己看摊卖肉的时候非常累,经常从早上四点到下午三点吃不上一口饭,我一上午能喝十瓶啤酒,既解渴又饱腹。即使在那么累的日子里,我依然会想起在北大的时光。

  “扎扎实实去做一件事”

  我卖猪肉纯属歪打正着。我做生意实在,肉质好分量足,回头客越来越多。一开始一天只能卖半头猪,一年以后一天能卖12到15头猪。2001年,我挣了4万块钱,跟工薪阶层比是了不起的收入。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事情被媒体曝出。“北大才子西安街头卖肉”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媒体开始讨论人才环境、用人机制等问题。我宁静的生活被打破,隐瞒日久的“北大”身份引起街坊邻里的关注。

  我突然很恐慌,不知道是好是坏,随旁人热烈讨论,我刻意不看关于自己的报道,也开始回避媒体。店门照开,猪肉照卖。

  舆论给地方政府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不断有人邀我回体制内工作。当时我的肉店营利早已超过公务员工资,但是我依然选择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

  进入体制是为了完成我的夙愿,我是国家统招统分的大学生,原本就应该在体制内工作,是因为分配问题导致了我在社会上流浪。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我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12年,作为主要力量参与编纂了两部年鉴、一部地方志。2016年7月,我们的地方志评审通过,8月我就提出了辞职。

  我这个人不甘于平庸,五十岁了,接着工作下去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十年后的情况,退休、保健、等死。我不想等死。

  北大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影响是自由和创新,我迫切地想要挣脱束缚,再干点事情。在猪肉档里浸淫多年,我再次瞄准这个行业,想要打造连锁品牌。前后两次卖猪肉我的心态完全不同,第一次是生活所迫,第二次是事业追求。

  2013年,我回母校演讲,我说自己是北大的“丑角”,那是真心话。北大作为中国顶尖名校,培养的是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而我是个猪佬。

  我回到北大同学的圈子里,也开始重新审视“北大”对我们的意义。这两年跟经商的同学交流,尤其是看到农产品领域大有作为,我的想法也变了。

  如果不读北大,我可能猪肉也卖得不错,开两三家店面,衣食无忧度过一生。但是现在我的眼光不会仅仅局限于此,我要打造行业领先的品牌,做资本运作。既然进了这一行,就专注地把这行干好,这也是北大精神。既然不能改造世界,就扎扎实实去做一件事。

  过去我拒绝“北大”的标签,北大是把双刃剑,你做得好,人说你是北大的,应该的;你稍有差池,人就嘲笑你,北大的就这水平。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年龄也大了,就不在意别人怎么说了。我只希望在他们眼中,我是个真实的人.

好了,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与放弃之中,只是最后的成果让不让人满意而已,你们觉得呢?.


紫藤爱说笑

“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陆步轩一直被错位消费着,很多人一直乐此不彼。但是今年50岁出头的他,开始换一种说法,“北大毕业卖猪肉都能卖成连锁店”,他说,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这当然是普大奔喜的事情,给“高学历回报论”的人们上了新的一课,“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被解构和升华,这也给媒体一个新的报道资源。

但是其中也有一个悖论,如果众多媒体报道,赋予陆步轩的个人品牌价值,他的猪肉品牌会有今天的成绩吗?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酸葡萄心理。那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一、“中国最牛屠夫”的知名度有助于资本运作?

高学历无用曾经是陆步轩心头的一根刺,以至于2013年,他回母校演讲时,说自己是北大的“丑角”。

从现在的情况看,陆步轩不再视杀猪这件事情为耻,而是以做事业的态度将其做到极致,由杀猪谋生向打造行业领先品牌、做资本运作转变。

其实,这些年,他并不是纯粹的屠夫,他中间也被“招安”。媒体报道,2003年陆步轩“北大毕业卖猪肉”的新闻爆出来之后,他其实曾经进了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地方志办“衙门”做所谓公务员。2009年,陆步轩和同为北大毕业同样卖猪肉的陈一拍即合决定开创“屠夫学校”专门教人操刀卖肉。陆步轩成为屠夫学校名誉校长,为其撰写屠夫教材。到2016年9月19日,陆步轩“放弃几经周折才有编制的公务员职务”,重新操刀卖肉。目前,公司规模达到5000人,据称连锁店开到近千家。

仔细看,他的“卖猪肉”并不纯粹,忽而出世忽而入世,也不是绝对的商业人,而媒体的光环无疑帮了他很多,他出了书,个人品牌也沾了光。当然他的奋斗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只是我们应该看到复杂性。

二、名校高学历,束缚不了自由的灵魂!

很多人眼中,多年寒窗,名校专业学的知识不该荒废,学造飞机的,真的造飞机才对路。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1990年-1998年曾经八年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的冯唐,现在是和医学专业没有关系的作家,他这些年也白学了?当然,他小说写医生经历,倒是有不少原始素材。

知识这两个字,没有这样狭隘。它束缚不了自由的灵魂!

正像冯唐所说: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他分享故事:“是知道不一定所有东西都需要有用。比如当时学植物,我还记得汪劲武教授带着我们上蹿下跳,在燕园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种,后来我读过一句诗,“在一个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


三、北大清华卖肉不再是新闻,博士回乡更不是新闻!

最后说到,我发起的探村博士联盟,我们这里很多读到博士的大侠们,现在却回到家乡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帮老乡走出困境。你说值吗?

比如西瓜博士白洪谭。分享一段我写他的故事:西瓜博士长得像西瓜一样,圆圆滚滚的,经历也是“回到原点”。从山东村窝窝里飞出,寒窗多年,毕业栖枝高校当上光荣的人民教师,江东父老脸上很是有光。可他大脑短路了一下,让老乡们有点目若呆瓜。他辞职到中国传媒大学读博,还口袋瘪瘪回“无山无水无文物”的山东老家,脑洞大开搞所谓“西村”实验。他建文光书院新青年理事会,策划“住宿换知识”“屋顶音乐节“、直播农民爆炒龙虾,不亦乐乎。他和家乡停业的 一起建 、谋生计。——

学历、专业不是生命的束缚,而是给我们更多自由想象的翅膀。

最后用西瓜博士的小诗作为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

养一群恣意奔跑的鸡

给每一个灰兔子起一个彩色的名字

种一棵永不剪枝桠的苹果树

便没有那些在嬉笑间垂手可得的苹果

而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结出严肃地高悬在树梢上的

诱惑过亚当与夏娃的

砸在牛顿头上的

满是虫眼儿和灰尘的

并不可爱的果实


南瓜博士刘楠

首先,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卖猪肉是一个让人觉得不太高档的职业,于是一个北大学子选择去买猪肉自然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和热点。

而作为职业规划师的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值的去做:一是别人觉得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你去做;二是别人觉得难的事情,你去做。因为这样,你总会抓到别人抓不住的机会,而陆步轩则是选择了别人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

不要说北大的学生,任何一个读了大学的人去买猪肉总会让人笑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50岁的陆步轩已经几十亿身价,已经从“抹了黑”的羞愧,变成“不丢人”的激情;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今天的“屠户大王”,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成长的正能量,在京12家店铺的“大排场”,更是引来众人驻足喝彩。

这是为何呢?

一、卖猪肉是一个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职业

这个世界上卖猪肉的不少:

1、有的人卖猪肉,每一天赚一天的钱;

2、有的人卖猪肉,卖着猪肉会想着如何卖的更多;

3、有的人卖猪肉,想着是否有一天自己开个店铺;

4、有的人卖猪肉,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卖自己养的猪肉;

5、有的人卖猪肉,想着是否打造自己的一个品牌。

以上5种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格局。尽管都很辛苦,但结果大不一样。

而陆步轩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但他最后做成了第5种人,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并且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呼唤,将猪肉产业做大做强。

二、卖猪肉需要科学,需要产业链支撑

卖猪肉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就是将别人养的猪没过来,屠宰后卖出去即可。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卖猪肉算是从事食品的销售,猪肉也是一种食品(生鲜),卖猪肉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要经营自己的品牌,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买猪卖猪的行为,而是需要建立自己的一个公司,这个很多其它大型的食品公司一样,比如卖鸡肉的肯德基、卖牛肉的麦当劳、卖碳酸饮料的百事,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经营食品的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需要从猪的配种、养殖、屠宰、储运、销售等产业链去研究。同样也需要无数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人才服务。

而陆步轩所创造的一号土猪就是建立的自己的品牌,有了整个猪的经营产业链。所以,他敢说自己没猪肉也要卖出北大的水平,因为他的一号土猪已经注入的科学。

麦当劳卖一个汉堡包,就卖出了30多个专利,成为著名跨国公司。

而如今,卖猪肉背后覆盖着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HACCP管理体系、品牌建设、信息管理、现代物流等等,可以说每个领域都需要研究生,甚至远远不只一个。所以,这些事情要做好,都需要科学,需要技术,需要高层次人才。

三、一件别人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你将它做好,你说能不成功吗?

陆步轩选择了卖猪肉,选择了一个当时不起眼的工作,甚至还是别人看不起的。而他将这份工作当成了事业,而不是简单的做个屠夫。

他将卖猪肉作为一门学问,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提升猪肉的品质,保障猪肉的安全,这样的猪肉,你说能没有市场吗?

“职业无贵贱,水平有高低”。卖猪肉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材小用,相反它对人们的职业观提出了全新挑战。只要用科学的角度来打拼,任何一样不起眼的工作,也能做成大事业。

对了,猪肉其实算是农业,马云说了十年后最贵的东西竟然是干净的空气、水、食品和病床!而猪肉就是食品。

陆步轩再也没有自卑感了,他说了:将卖猪肉做到极致,“应该也不算给母校丢人了”。

是滴,做着食品行业,做着安全放心的食品,你说着事情算丢脸吗?


《让毕业后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当当网首发。上线十天就进入当当新书热卖榜前10

上了大学如何才能摆脱平庸?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让毕业后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结合了大学生典型的问题和疑惑,为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指明了读大学的方向——打好基础,挖掘天赋。为什么要读大学?从大学里带走什么?如何带走?书中一一为你揭晓。



鲍金勇

陆步轩在自己最黑暗的时期,把卖猪肉这件事做到了“北大水准”。他从来不卖注水肉,一个档口他能卖出十二头猪。而且即使陆步轩觉得自卑,绝望,但他依然认真对待生活,生意。并且笔耕不辍写《屠夫看世界》。

有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步轩遇上他的师兄陈生。1984年从北大毕业,分配至广州市委办公厅。没几年,毅然辞职下海成为商人。在媒体曝光陆步轩后。因北大的许校长的话“北大可以出政治家、科学家、卖猪肉的,都是一样的”。

于是陈生决定和陆步轩联手卖出北大水平猪肉,做符合高端猪肉需求的品牌猪肉。他们自己养猪、卖猪。他们卖的猪品种土,异于常理采用半开放式栏,让猪自由活动,设音响给猪听音乐。

此外,陆步轩凭着多年屠夫的经验,和陈生合办培训职业屠夫的屠夫学校。自己编写讲义《猪肉营销学》并亲自授课,填补了屠夫专业学校和专业教材的空白。

2015年,两人联手打造的壹号土猪销量超过10亿,在国内成为响亮的土猪肉第一品牌。他说:将卖猪肉做到极致,“应该也不算给母校丢人了”。

2016年,陆步轩再次起飞!赶上了互联网的大潮,壹号土猪登陆天猫,将成为第一个“出栏”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互联网+猪肉品牌。

这一年,陆步轩50岁,终于完成自己的逆袭,已经从给母校“抹了黑”的羞愧,变成“不丢人”的激情;从曾经“天之骄子”到今天“屠户大王”;,在京12家店铺的“大排场”,更是引来众人驻足喝彩。


小Q说车

北大毕业的高考状元,当时决定买猪肉的那一刻,他绝对不是冲动,而是人生的一次规划。 当时这个新闻很火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说,读大学有什么卵用?清华北大毕业后,还是买猪肉?清华北大毕业买猪肉,可以卖出连锁店,可以卖出新高度。

这位高考状元的成功,想起了最近很火的电影《战狼2》。该电影为何会火?

电影的原本预算8000w,后来涨到 1亿2,现在是2个亿。吴京谈到预算超支时,很硬气,“我这个人习惯就是要死死在自己手里,赢也要赢在我自己手里,我过瘾”。

成功的人总是有想法,敢于尝试和试错!


读大学,究竟学到了什么

1.专业知识。读大学,最基础的就是学到了专业技能

2.学习能力。通过读大学,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学识,抓住机会。

3.视野和格局。通过读大学,开拓了视野和格局。认识不同的朋友,丰富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总之,还在读大学的朋友,好好努力,别荒废大学时光。没有上过大学的朋友,也无需懊悔,社会其实也是一所大学,只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学习,一定可以成功!


雷哥office

陆步轩,1966年出生于西安市长安区,1985年以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分配至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后下海经商,先后做过多种职业,以“眼镜肉店老板”的身份闻名。

2003年,国内许多媒体相继以《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为题报道了陆步轩的现状,“陆步轩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等众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

2009年8月,陈生邀他赴广州,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2011年12月,继“北大才子”、卖肉佬、公务员的身份之后,陆步轩带着自己花4个月写的《猪肉营销学》的讲义,走进广州“屠夫学校”当老师。

2016年4月19日上午,北京老国展4号馆的农展会上,陆步轩把新书《北大屠夫》的签赠设在了土猪壹号的展台里,一边是黑猪肉农产品,一边是陆步轩的新书,这样的“奇观”吸引了不少人。

1989年毕业分配至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后下海经商,先后做过多种职业,以“眼镜肉店”老板的身份闻名。

2000年因干上杀猪这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

2003年,国内许多媒体相继以《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为题报道了陆步轩的现状,“陆步轩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等众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2003年,因媒体报道“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而出名,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美国一家企业有意投资北大卖肉陆步轩的“眼镜肉店”。

2004年调入长安区档案馆工作。《屠夫看世界》作者。

2005年,陆步轩自述人生的20万字纪实文学《屠夫看世界》,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

2009年8月,陈生邀他赴广州相商,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

2009年8月,陈生邀陆步轩到广州,提出开办“屠夫学校”的事。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由同学出资办学,陆步轩为屠夫学校编写教材,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学、营养学、礼仪学、烹饪学等学科,另外还要求学员必须到饲养场去了解生猪的科学饲养,希望“培养出来的都将是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

2010年4月,陆步轩因腿部受伤骨折,病休状态下好不容易有了静下心来的机会,他花4个多月完成了讲义。

2011年12月,长安年鉴2011年版三稿的校审工作正在进行,《猪肉营销学》讲义也打磨完毕。4月月底,他即将赴广州去授课。这回陈生和陆步轩在北京开了12家猪肉店,

2013年10月19日,他们亲临新街口北大街某超市,在现场熟练地切割猪肉,不少围观的市民感慨:“看这剁肉的架势,绝对的真把式。”

2013年4月受邀回母校演讲时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说完几乎哽咽。而北大老校长许智宏为此演讲致辞时说,“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2011年12月下旬,陆步轩带着自己花4个月写的《猪肉营销学》的讲义,走进广州“屠夫学校”当老师[3]。

2016年4月19日上午,北京老国展4号馆的农展会上,陆步轩把新书《北大屠夫》的签赠设在了土猪壹号的展台里,一边是黑猪肉农产品,一边是陆步轩的新书,这样的“奇观”吸引了不少人 。

2016年9月初,陆步轩辞去西安市长安区史志办工作来到广州,开始网上卖肉。10月初,陆步轩将带队收购一家陕西的食品公司。现在壹号食品入驻天猫商城,并开设自己的直营店。


师说教学

大家的评论似乎忽略了他个人的种种纠结和豁达。

“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这句话曾经是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他开始反驳,“北大毕业卖猪肉都能卖成连锁店。”

他用了快三十年与“北大”和解。陆步轩说现在他想明白了,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

说实话,就这一点不断和自己的身份,梦想,光环,和初心斗争与和解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出“知天命”的陆步轩有多么宝贵。

作为北大中文系出身的他,想必了解太多文人墨客的纠结人生。卖猪肉的他,让我想起陶渊明。世人皆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认真读过陶渊明的诗文的人,都会知道他有很多的对家人的愧疚,以及种地本身让书生感受到的去除光鲜外表的纠结。

即使如此,陶渊明依然选择了种地。

同样,陆步轩,曾经“卖猪肉”而惭愧的他,能够中间进入体制工作不去卖猪肉后,又再一次地走出了体制,勇敢去卖猪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豁达。

2016年9月初,陆步轩辞去西安市长安区史志办工作来到广州,开始网上卖肉。10月初,陆步轩将带队收购一家陕西的食品公司。现在壹号食品入驻天猫商城,并开设自己的直营店。

对比起曾经回母校演讲,谈到自己卖猪肉不体面,自己“混得差“,如今的陆步轩原意说出下面这些话,

我这个人不甘于平庸,五十岁了,接着工作下去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十年后的情况,退休、保健、等死。我不想等死。

北大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影响是自由和创新,我迫切地想要挣脱束缚,再干点事情。在猪肉档里浸淫多年,我再次瞄准这个行业,想要打造连锁品牌。前后两次卖猪肉我的心态完全不同,第一次是生活所迫,第二次是事业追求。

如果不读北大,我可能猪肉也卖得不错,开两三家店面,衣食无忧度过一生。但是现在我的眼光不会仅仅局限于此,我要打造行业领先的品牌,做资本运作。既然进了这一行,就专注地把这行干好,这也是北大精神。既然不能改造世界,就扎扎实实去做一件事。

曾经为卖猪肉而惭愧的他,到了50岁,目前愿意说这是“事业追求”,我想也是一番“知天命”,发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