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清一代一代的基因优化,溥仪为什么长成这个德行?

谌海飞

虽然说每一个人的容貌都是由天注定的,我们不该对此进行评判,但是说到溥仪的长相,其实这里面人为的影响比老天爷的影响大得多。

从溥仪出生起,他就注定了不可能拥有符合我们审美观的长相,在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了几个原因,大家可以听我慢慢讲来。


女真人本身的长相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年代的女真人长相不尽如人意,女真人在发家之前是从和西伯利亚接壤的寒冷地区而来的渔猎民族,当时他们的人数非常稀少,在被努尔哈赤统合到一起的时候也仅仅只有3万人,在这么稀少的人数中,想挑选出符合俊朗、美丽外形的人其实是几率很小的。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举出现代的满族明星来反驳我,比如举出吴京、关之琳、关晓彤、那英、齐秦等明星来说明这个民族其实并不丑。

但是大家这个时候要注意,我说的是那个年代的女真人,那个年代的女真人基本都是本民族内通婚的。

女真人和蒙古人、汉人通婚

在后来女真人因为想借助蒙古部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真人和蒙古人通过婚。

蒙古人的长相基本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圆脸、敦厚,这种长相在草原中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受环境所致的,但是对于审美偏向阴柔的中原文化来说,其实这种长相是不符合我们审美观的,所以虽然这两个民族开始通婚了,但最后混血出来的民族却仍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观。

一直到了清朝入关,满族内基本开始了在自己本民族内通婚,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越是疏远血缘的人彼此通婚生产出来的孩子智商、身体素质都会越来越高,长相就会越俊美,反之就会出现各种畸形、遗传病,长相就会越发丑陋。

大家其实只要看一下清朝末年的各宫女、妃子以及满清权贵的长相就可以看出端倪,这些人都是在几百年来一直在一个小圈子内通婚所形成的产物,一直到了清朝灭亡,满汉禁婚的牢笼被大势打破,很多的满人和汉人开始通婚,因为混血的原因,满人的长相才开始得到了改善。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满人明星或者满人一般都是比常人好看一些的,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结合,长相差不多都是有优化的,所以接下来形成的满族人,实际上是比较符合我们审美观的。

清朝皇室的近亲结婚

在满清200多年中,皇室的通婚一直走在了一个极端,那就是他们流行近亲结婚和乱伦。

在清朝如果有一个女人成为了太后,那接下来她的外甥女基本都会有一两位成为妃子或者皇后,太后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势力,会把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女儿、也就是皇帝的表姐表妹招纳入宫中,安排为皇帝的妃嫔。


他们嫁给皇帝后生出了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无论会不会成为皇帝,他们基本上也会和自己的亲戚结婚、生孩子,所以满清200多年的皇室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乱伦、近亲结婚史。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没有基因优化,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了很大的缺陷、退化,满清的最后三位皇帝咸治、光绪、溥仪就因为他们祖上长期近亲结婚的原因,而出现了不育症,丧失了生育能力。

溥仪作为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满清多年来近亲结婚的集大成者,通过他的各种事迹我们可以了解,溥仪的大脑智商是没有受到近亲结婚影响的,所以这个时候近亲结婚的影响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体上,首先就是他不符合我们现代审美观的外貌,还有前面所说的不育症。

所以说溥仪的长相其实是受到他祖上人为影响的,因为清朝皇室长期近亲结婚的原因,导致了溥仪的长相不太符合我们现代的很多人眼光,当然,外貌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在很多时候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溥仪很多时候没有太大的历史功绩,但他本身确实是具备着一定能力和才学的。


孤客生

凭良心说,我觉得以当时的审美标准来看,溥仪年轻时的相貌还算得中上,属于比较帅的那一型,尽管比不上尊龙,但至少比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要好看些。之所以有人说他不中看,我想主要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精通三种语言,造成高度近视

溥仪曾经非常系统的学习过汉文、满文、英文。其中,学习了四年的满文,不但日常口语沟通比较流利,而且写作也不是问题,甚至连很多满文古籍都能轻松阅读;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进宫正式成为溥仪的英语老师,主要教授英语与西方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

溥仪从12岁开始跟他学习英语,一直学了大概有三四年时间。据说溥仪可以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在1945年东京大审判时,溥仪可以完全用英文对答,不需要同声传译。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溥仪十五岁时就近视了,据文献记载他有近视425度,散光75度,以后走到那儿都架着一副三厘米厚的眼镜,严重影响形象。

二、少年时常常吃不饱,导致营养不良

溥仪出府进宫当皇上时只有三岁,正值长身体嗷嗷待哺的时候,还患有先天胃病,宫里上上下下都多了个照顾孩子的事,大家都怕乱给他东西吃吃出事来,所以隆裕太后命令太监对小皇帝限食,每天只能给溥仪两顿粥,其余什么吃的都没有,经常饿得溥仪眼冒金星,偷吃喂金鱼的馒头片。有一次溥仪在宫里闲逛,看到各地给太后进贡的礼品里有一盒酱肘子,他吞了口唾沫抓起来就啃,刚送到嘴边就被跟随的太监抢走了。吃不饱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过度放纵私欲。溥仪长到13岁的时候,时局更加动荡,太监们都在想自己的退路,根本没心思照顾他了,把他扔给了宫女,由宫女来伺候他的衣食起居。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里只有溥仪一个男性,那些宫女在宫里也是没有解决生理问题的地方,于是她们教唆溥仪做那些没有节制的事,有时一个,有时两三个一起。时间久了,溥仪对男女之事失去了兴趣,长期放纵也使溥仪身体受损,形同枯槁,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三、身世浮沉,幸酸的一生

溥仪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时,慈禧赏了他一串糖葫芦,三岁的溥仪看见慈禧那张卫生纸一样满是皱纹的老脸,吓得一把将糖葫芦扔到地上,哇哇大哭的喊着要吃馍馍。

从此,溥仪就开始了他曲折离奇的人生:三岁登基做了皇上,六岁成了亡国之君,十几岁被赶出北京,慈禧和乾隆的尸骨被军阀挖了个稀巴烂,也没人管,自己更无能为力;其后又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被被苏联红军抓起来做了战俘……直至1950年后才获得新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但不久后又被肾癌夺走了生命,结束了大起大落,辛酸的一生。


史馆

哈,楼主说反了吧?

有清一代,皇族是在一步步退化的。满族人口本身基本素质也在不断退化,比如入关时,满军八旗普通士兵都基本能开120斤的强弓。三藩之乱时,中高级军官一般只能开五六十斤中号弓。到鸦片战争时,军官士兵普遍只能开二三十斤的弱弓。

一、重要原因是,近亲婚与乱伦婚。

自努尔哈赤开始,近亲婚与乱伦婚始终贯彻满族皇室。

比如康熙娶表妹,表侄女。甚至规定公主女儿都要参加选秀,指婚給皇族,不管怎么说都是嫁給舅舅,表兄甚至侄子。

最重要的是选秀制度的基因劣势,八旗只那么点人口,与皇族实际都有婚姻关系,而选秀通常被选中主体的12老姓人口更少,兜兜转转下来还是近亲婚。

与此同时,满族一般人家也是如此,旗民不婚的规则要遵守,普通满军八旗子弟多数只能与本旗身份相近的家族联姻,这样的婚姻圈子又有多大。基本还是近亲婚配。

二、次要原因是,后天被影响

满族尚早婚,十一二岁开荤的太多。这样生出的子女必定羸弱。康熙前5个儿子全部早夭。

溥仪也是一样。被一群太监宫女包围,年轻轻被宫女们吸干了。所以到了后期,文绣都是处女身离婚。

说了这么多,对比历代皇帝儿子数量做证据。

康熙35个儿子,成年者21。虽然夭折率不低但成年的绝对数量还不少。而到了三代之后的嘉庆,皇子5,成年者3。道光皇子9,成年者6。咸丰皇子2,成年只同治还早死。此后,同治光绪宣统三代,全部绝嗣。


张勇達州

严格来讲,溥仪的长相就是普通人。看他年轻时候的照片,说鲜肉有点夸张,但还不至于特别丑。

溥仪的亲爸爸爱新觉罗·载沣,妈妈是瓜尔佳·幼兰。只但从留下来的照片看,溥仪没有他父亲载沣长的好,十有八九继承了母亲瓜尔佳幼兰的基因。瓜尔佳幼兰是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曾有讹传说她是慈禧和荣禄的私生女,大家听听也就是了。




爱新觉罗载沣和瓜尔佳幼兰是典型的政治联姻。 也是深为皇室的命运。他们为了大清皇室的长治久安,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牺牲的。所以我们明显能看出。溥仪的父亲基因不错。而母亲就差强人意了。

清朝皇室早期流行的是满蒙联姻。像孝庄皇太后姑侄三人都嫁给了皇太极。其后虽然有放开汉八旗的女子可以婚娶,但并不普及。基本上清朝皇室还属于小范围选择,自产自销的情况。但我不太同意那种近亲结婚或者乱伦的说法。毕竟皇帝也好,亲王也好,他们可选择性其实很多。清朝皇室也没有近亲结婚的那些痴傻或者遗传疾病。但由于小范围的选择,他们还是保留了大量皇室特征。比方说长脸,单眼皮。看清朝皇帝的画像也能看出,大多都是类似的情况。而溥仪也不例外。


溥仪出身王府。他的基因更多是出自父母的影响。而不像同治皇帝这种皇室血脉直线延续。起码他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的长相不差。而载沣和瓜尔佳氏的婚礼却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载沣定亲的一个女一一家全部遇难。后来,载沣生母又给他定了一门亲事。据说大定都下了。只差拜堂成亲,却生生被老佛爷搅黄了。

慈禧为了拉拢荣禄,硬逼载沣退婚取了瓜尔佳氏,虽然当时的婚礼规格之高超出了亲王世子,可瓜尔佳氏的长相也彻底拉低了载沣的基因,溥仪没他父亲长的好,也都因此。严格来说和皇室的改良无关。反倒和慈禧的干预有关。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一般皇室在建国的时候都是五大三粗,毕竟是以武立国。然而多少代以后就变得眉目俊俏,这主要是皇帝的老婆都长得漂亮的缘故。所以你去看一看沙特皇室的王子公主们的相貌就知道了,男的英俊,女的漂亮。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多少代以后还是歪瓜裂枣呢?这个跟清朝立国之后制定的一个国策有决定性的关系。那就是“满汉不通婚”。即有清一朝,满人和汉人不得通婚,违者严惩。


清朝刚刚立国的时候曾经下过命令,鼓励满汉通婚。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就曾下令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

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又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虽然规定是这么说了,但是实际上基本上就没有执行,等到多尔衮死后,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再到后来的康熙年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保守,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从此满汉两族基本上就没有再通过婚,而且历史上清朝皇室与汉族通婚可能只有两次,一次是雍正为了稳住年羹尧,纳了他的妹子为妃(这个看了甄嬛传的都知道)。但史实上写的是,从年羹尧妹妹进宫到她26岁病死,雍正从来都没有临幸过她,由此可见清朝对于满汉之防把守的有多严禁。


还有一次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议。《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



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清朝为了保持所谓的皇族血统纯正,下了多大的功夫。而且清朝皇帝在娶老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择满族官员家里的女儿,而满族由于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长相都不够甜美。而且由于满族人口基数太少,在清朝满人入关总人口才34万人,这么一点人口基数,可以想象一下,能选出来什么样子的漂亮女人来改善皇室的基因呢?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的皇室各个都长的那么丑了。这其实跟饮食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清朝皇室为了保持自身血统纯正,所作出的“英明决定啊”。所以像《甄嬛传》这种电视剧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真的以为清朝的皇妃们都个个那么漂亮,真正的清朝格格长得怎么样,可以看看保存下来的图片。


有书博物馆

因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清朝的皇室基因并没有一代一代的优化,相反是一代不如一代。


现在我们都知道,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法律明文禁止近亲结婚的,因为近亲结婚会导致很多的遗传疾病,而清朝为了所谓的皇室血脉的正统性,通常都会选择近亲结婚,甚至很多在现在看来都是属于乱伦。但是在那个时候都是属于很正常的,所以清朝的很多皇子皇孙很多生下来都很快夭折了。就清朝历代皇帝的子嗣人数而言,从努尔哈赤有皇子十六人,皇太极有皇子十一人,顺治有皇子八人,康熙最多有二十四人,雍正有十人,乾隆有十七人,嘉庆有五人,道光有九人,到了咸丰只有两人,次子还是早殇。到了同治光绪兄弟俩一个都生不出来了,溥仪的文绣,离婚时更是处女之身。


长期的近亲结婚,导致了清朝皇室的基因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从清室历代皇帝的画像中也可以看出来
















从上不难看出,清朝皇帝的基因并没有一代一代的优化,反而从努尔哈赤的高大威猛到后来变得越来越瘦弱。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变得越来越安逸,再也没有先辈时候的勇猛,皇室也是一样。前几代还能弯弓射雕,到了咸丰时再也不具帝王之霸气,连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老祖宗纵横草原的本领早已忘的一干二净,到了溥仪,三岁被推上了龙椅,本就瘦弱的孩子,被宫里的宫女早早的榨干了身体,到了以后直接失去了生育的能力。溥仪早期的照片看上去虽然瘦弱但还算是有一股英气,后来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苦苦挣扎,累了半生,变得更加的沧桑。虽然有皇室的光环,可是终究是一个人,难挽早已腐朽的清王朝。清朝自他而终,其中滋味平常人更是难以体会。颠沛流离的生活肯定会在容貌中显现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溥仪虽然长得不咋样,可是毕竟做过皇帝,气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号称‘唯一把证人席坐出龙椅范的人’




大家觉得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星语林

看图说话:

努尔哈赤

皇太极(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顺治【母亲: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孛儿只斤·布木布泰)】

康熙(母亲:佟佳氏)

雍正(母亲:乌雅氏,德妃)

乾隆(母亲:钮祜禄氏,熹妃)

嘉庆(母亲:魏佳氏,大名鼎鼎的令妃)

道光(母亲:喜塔腊氏)

爱新觉罗·奕譞(母亲:乌雅氏)

爱新觉罗·载沣(母亲:刘佳氏)


爱新觉罗·溥仪(苏完瓜尔佳·幼兰)


达达05

是退化!历代王朝,在中后期逐渐衰退,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皇帝早夭,或者无子⋯,气数渐尽,被取而代之!


夜夜龙泉壁上鸣

大清谈不上一代一代的基因优化,应该说是一代一代的基因退化,这与大清皇族的婚配制度有关,现在我们看一下清朝皇族婚配制度的弊端:


一,清早期存在近亲婚配。

清朝早期挑选秀女制度中有一条是:公主下嫁后所生女一样要备挑选,选中入宫后再做皇帝的妃嫔或配给近支宗室。这条近亲婚配制度到嘉庆六年,才被废除。

二,通婚范围小。

清朝为保证皇族血统纯正,只允许爱新觉罗家族在八旗中选秀女,并且仅限于满蒙女子,顺治帝定制宫中不得“蓄汉女”即汉军八旗除外,皇族不能和汉人通婚。更甚者是,清宫选秀女只能在八旗官员的女儿中选,然而这种选秀并不是少女们美貌与智慧的较量,更多是家族势力的角逐,基本上被钮钴禄、佟佳、叶赫那拉、乌拉那拉等几个家族垄断,从而使皇室通婚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三,容貌并不是清朝选妃的主要标准。

清朝皇帝选后妃最主要的两条标准:一是血统;二是品德。清代各皇帝钟爱的皇后大多是仪态端庄、敦厚贤淑且知书达理的女子,靓丽的外貌并不是后妃当选的主要标准。


有以上几个婚配弊端,就不难理解为何溥仪能长成这样了。大家一般是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清宫嫔妃都美颜绝伦,那最后我们看看影视剧中各嫔妃的原型都长什么样,就明白了。

甄嬛



慈禧


坐看云起6495

世界就是那么的奇妙。

从基因科学说,大部分基因是平庸的,普通的。他们的后代也大都普通。

但总会有基因突变。变成明显优秀的人,和另一个极端。如果突变到另一个极端,那很不幸,比如晋朝司马炎的儿子,据说是智力低下。

清朝开国的努尔哈赤则属于前者,他是天纵奇才。身体身材面相智谋寿命,样样出色。


努尔哈赤身高188cm,力大无比。面相威严,国字长脸,目光凌厉。细长眼睛吊梢眉,络腮鬓角八字胡。

努尔哈赤胆气过人,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身体极好,从不得病,即使负伤也能很快痊愈。可怕的是他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和一颗坚强的大心脏。这样的人必然做成大事。

优秀的基因总会被稀释,正如一杯蜂蜜倒入河流中,最终稀释得无影无踪。

重要的是看稀释的速度,如果能保持几代,那是要开创基业的。

二代的皇太极和多尔衮,明显的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优秀基因。



这兄弟二人,皇太极身高达到190CM,虎背熊腰。四平八稳,气场强大。在努尔哈赤死去后,八旗战斗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多尔衮满脸络腮胡,打起仗来凶悍无比。1644年,清军入关,直取天下就是多尔衮的杰作。


顺治帝名福临,皇太极给他起名时,寓意福气降临。看他眉清目秀,宽额大脸,福相满满。然而他寿命不长,20多岁病死。


康熙老爷子,小时候得过天花病,九死一生。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活得太久,一不小心成了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雍正,乾隆,嘉庆。这三代人,把努尔哈赤优秀的基因稀释了很多,一代不如一代。在他们身上已看不到努尔哈赤威仪赫赫的样子。但是公平的说,他们的智力和气魄还是远超普通人。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他们其实就是普通人,让他们当皇帝是勉为其难了。但是如果说他们太差,也是不对的。

光绪和溥仪都是读书很多的人。文章写的也挺好。换个平常人的身份,他们也能生活的很好。苛求他们继承祖辈强大的魄力是不恰当的。

突变成优秀的基因是小概率事件。而稀释成普通人的基因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