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为何在十二年内都没被识破是女儿身?

娱乐圈大咖秀

花木兰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晋朝发生八王之乱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将汉人击溃,建立了北方政权。

在南北朝时期的时候,南朝的女性还保留着汉人的习惯,那种窈窕淑女花前月下的美,而北朝的女性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会骑射,英姿煞爽,比较彪悍。(这里给一些不是很了解这段时期的人科普一下,晋朝发生八王之乱时,北方少数民族击溃了汉人在北方建立了北方政权。一部分汉人去了南方,建立南朝政权。这段时间的交替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东晋、宋、齐、梁、陈。这段时期就叫做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较量与融合,一直持续了三百年之久,一直到唐朝都还在融合,所以也说唐朝女性开放也是由此。)

花木兰是鲜卑族人,体型比较的宽厚,比较结实和壮实,并没有汉族女性那么的娇弱。

在当时还流传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骑右射比叠双。

妇女尚可此,男子安可逢。

这首诗不是说只有女性猛,而是整个社会氛围比较的猛。所以女性大部分都是会骑射的,从小的学习,身体也会比较健康与结实。



这基本上来说这就是对北朝的一个基本写照。所以北朝的女子是会骑射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木兰辞》中会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还有一个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看法很大一部分是被迪士尼的误导,其实花木兰并不是汉人,整个花木兰的故事也不是抗击侵略的。《木兰辞》的记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也是证明木兰并不是汉人的证据。



前文中说木兰作为一个鲜卑族人,她的体型是比较壮实的,而且社会氛围比较猛,木兰在骑射等相关技艺上都是懂的,所以从外形看木兰的女儿身身份不是很明显的。

在《木兰辞》中的介绍中说,木兰在军中担任的是类似于侦察兵或者传令兵之类的兵种,这类兵种由于其特殊性,是不会与普通的士兵同住的,他们有些单独的这类兵种的营帐,由于兵种人少,住的空间较大,不用人贴人所以也不容易认出。

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又处于南北朝这样的比较混乱的时代,战事吃紧,繁忙的时候存在的次数很多,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和衣而睡,或者靠着马睡,所以也很难被发现。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的上场杀敌的锻炼也会让木兰的身体更加硬朗,而且古代没有皮肤的保养措施,长期的日晒雨淋,皮肤也会变得很粗糙,也很难看出。

大家有什么关于这段时期想法和疑问以及木兰相关信息的讨论,都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交换意见与讨论。


周大岛Sean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半夜难眠,除了“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之外,木兰还有没有其他愁思?

一首《木兰辞》,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千古秘密?

任何秘密都有迹可寻,我们试着破解。

女大当嫁,可是木兰还没有婆家。

从何看出?

通观全辞,只字未提,此其一。

其二,木兰替父从军,夫家必然有意见,有吗?没有。

没有意见,就是没有夫家。

有人猜测可能瞒着夫家,纸包不住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从军至少十年,也就离家至少十年,这么长时间有可能瞒得住吗?

其三,年龄过小不成立,都到了可以代父从军的年龄了,还能小吗?

大战在即,前线缺兵,可是也不会让十岁童去送人头。

古时男子十六成丁,即十六岁开始要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木兰出征时,至少在十五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古时少女十五及笄,论岁当嫁,就算木兰出征时十岁,归来也是二十以上的老姑娘了,哪个夫家会同意?

所以推断木兰当时的处境是:年已及笄,尚待字闺中,大女尴尬。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夜深人静,此情越甚。

“不闻机杼声”,可见并不是真的在认真织布,只不过深夜睡不着,有些事又不便流露,所以常拿织布做掩饰。

“惟闻女叹息”,可是时间久了,家人还是察觉到了异常。

半夜了,此时在近旁关心的也只有家人,贼是没有这种闲情的。

当然,木兰也未必有雅致和贼谈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不放心,再三追问。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真实心思女孩家怎么好意思出口呢?只能随口搪塞没什么。

越是掩饰不肯说,越是说明有问题。

家长紧追不舍。

打破砂锅问到底。

木兰没有办法,被问急了,忽然想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急中生智,当即就把此事搬出作挡箭牌,为了显得更加逼真,发出幽幽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家人放心,原来木兰是孝女,在为父亲发愁呢。

然后相继黯然:是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怎么办啊?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木兰灵光一闪,把心一横:“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反正找不到婆家,与其空坐在家胡思乱想时间久了让人看笑话,不如走出去,既能解决家里事,还能躲一躲世俗的眼光——何况军营里大好男儿多得是,就不信找不得一个如意郎君!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朝夕十二年,连女儿身都未识破,何来有情郎?

也许木兰早在“归来见天子”时心里就有定论了吧,所以在“可汗问所欲”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千金难买有情郎。

与其说淡泊名利,不如说心灰意冷。

木兰的归来家人是很高兴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只有木兰是心情复杂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很是认真仔细的打扮,可是,“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神情不似作伪。

缓过神来的伙伴一个个都站起来没话找话企图化解尴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果然,当年青春年少尚无属意者,如今匆匆十数载,痴长十二岁,人老珠黄,更加没戏。

木兰彻底心凉,自我解嘲:“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后面情节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同行的伙伴中有一个倒插门了,也许大家哈哈一笑过去了,史无记载。

“人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世人皆有烦恼,木兰也不例外。

一代女中豪杰,为什么会有如此烦恼呢?

这里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也许,木兰并不是一位美丽的姑娘。

真相在于推理,有些事情,越辩越明。

我们前面说过,木兰从军,至少十五岁。

十五岁年已及笄,正是谈婚论嫁的大好年岁。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木兰似乎仍独自待字闺中,无人问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夜深人静,对机杼发呆,我们可以想见痴男怨女形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当被问及心事,欲说还休,一副扭捏形象。

这样子可不像没事。

问话的或许是过来人,可能隐约猜到一点缘由,紧问不舍。

木兰羞急难当,想出“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的借口成功转移话题,当然,也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可这一开始也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人问津,也许和容貌不佳有关。

下面要讲述的话题,便是关于木兰容貌的猜想——如有冒犯之处,敬请海涵。

众所皆知,木兰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为“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传奇一生,自此开始。

我们先看木兰东南西北市购完装备,旦辞爷娘去,便即从军,于是疑点一出现:她一个小小女子在征兵处面试时是怎样轻松蒙混过关的?女扮男装那么简单吗?有两个可能。一、木兰女性特征不明显,你也可以认为她很汉子。二、他家拿出大量钱财上下打点,提前疏通了关系。

其实第二种可能我们基本可以排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也许可以瞒得住一个人,但瞒得了数十万同行将士吗?如果当真有一个娇滴滴的妙龄美女乔装成男人会看不出来?军国大事岂可儿戏?一旦事发牵连不小,这舞弊风险太大,有钱送,未必有人敢收。

我们再看她的军旅生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速度很快,然而并没有说木兰掉队,说明体力很好。

有人说木兰骑着马呢,骑马也是需要体力的好不好?长途跋涉也不是普通弱女子可以胜任的。

排除法可证,木兰不是弱女子。

对于这一点下面还有证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塞外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另外“铁衣”说明装备很重,恶劣环境,负重行军,如果普通女子通过训练也可以胜任的话,那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就不简单了。混战疆场,出生入死,无恙归来,这就不是普通女子轻易能完成的了。

如果说这还算不得什么,那么我们在看下面。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不仅走过了漫长严酷的军旅生涯,而且军功不小,战英勇表现突出甚至受到了当时一把手的亲自接见和赏赐,当时的一把手还特别垂青专门询问还有什么需要,木兰居然也真的提出条件,可见她的功勋在当时不是一般的显著。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功绩都是人头换来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居然还能建立奇勋,得是多么彪悍的一个“汉子”才能做的事情啊——是的,我没有避讳,以上种种,都在显示木兰女汉子的特质。

女汉子中虽然也有美女,但是美的不多,木兰恐怕不在其列。

否则,我们该如何解释其战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怪相?

试想每天吃喝拉撒睡在一起,而且注意那可是不一般的地方,那可是见了母猪都觉得是美女的军营啊?稍微清秀点的男兵都会引起注意,那样的地方,如果木兰稍微有些姿色或者一不小心露出一丁点儿女儿态,结果可想而知,必会被有心人瞧出端倪,可结果呢?整整十二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是木兰演技好吗?是战友眼睛瞎吗?我看未必,那么便只剩下一个原因:木兰外貌和男孩子并没什么两样,或者,还胜过男子。

有人或者会想到化蝶的梁祝,说梁山伯还认不出祝英台呢?亲,那只是梁山伯一个人瞎好不好,其他人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木兰什么情况,置身于千万大军之中,无数眼睛盯着,无亲无故,无遮无挡,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继续找证据,且看衣锦还乡之后。

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不仅恢复女儿装,而且“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还特别的精心打扮一番,结果呢,“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惶”——注意,是“惊惶”,居然不是惊艳。

我并不认为仅仅是因为惊讶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缘故,不然吃惊归吃惊,惶恐什么?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不厚道的如此试想一下:当你没准备的时候猛然间见到一个很健壮的男同志忽然反常的穿上女人衣服而且还画着精致的妆容出现在自己面前会作何反响?不够立体?那么好,你再试想一下如花忽然出现在你背后——你是不是也会跳起来,是不是也会很“惊惶”?

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因为我想那一刻看到伙伴们面上如此表情,木兰的内心肯定是十分伤心的!

哪个女孩不爱美——精心打扮之后尚且如此,那么之前呢?

我们未必要残忍的说破,一如《木兰辞》作者,全篇只捡好的说,为尊者讳。

这一点我承认不如作者,不过却也正是因为作者有意的在这里避而不谈,所以才显得迷雾重重,露出最大的破绽。

也许这是他故意留下的。

我们通观全篇,故事很精彩,可是不是觉得少点什么?

作者在这里究竟漏掉了些什么关键问题呢?容貌描写——是的,主角的相貌描述——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小说还是诗词,只要是写人物的,主角相貌描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你有没有留意,《木兰辞》全篇三百二十六字竟无一字是描述木兰相貌的——如此反常的行为有何意图呢?

如上所述,作者可能在为长者讳,不想说谎,又不便实言,那只有避而不谈,情理之中,在所难免,不然可能早就大书特书了——貌美如花孝感天地的故事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吗?

可是作者就是这么任性的留下这么一个硬伤,其心若昭。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佐证。

古时的女子早嫁成俗,我们有理由疑问,为何木兰待字闺中如此之久?

开篇已经提过,年龄小不成立,都到了可以代父从军的年龄,至少也有十四五岁,这种年纪在那种时代可正是女子出嫁的最佳岁月——那个时候那个年纪还嫁不出去才是最大问题。

好女不愁嫁,那个时候几种人嫁不出去呢?

一为懒惰女二为无德女三为不孝女四为无盐女。

我们比照一下木兰的情况。

懒惰吗?恐怕不是,你看一开始木兰在做什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大晚上还在织布劳作,就算掩饰的成分大,也可以看出这是木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不然为什么不拿本书作掩饰呢?可见我们木兰还是很热爱劳动的。

有人猜可能她不识字,拿书本做样子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好为木兰排除无德女嫌疑。

当然这是笑话,洁身自好便是德,虽然难免少女思春,可是哪个少女不思春,天性使然,无伤大雅,她这一发愁,正好证明她某些方面取向是没问题的,身心健康,是加分表现。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替父从军,出生入死,舍己为人,极其顾家,尊老爱幼,懂事孝顺,和不孝女挂不了钩。

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在这里解释一下,无盐女就是丑女的意思,相当于你所知道的如花。

也有人猜测会不会是家境贫寒的原因,且不论木兰家境如何,在那个时代,只有男人因为家境贫寒娶不上媳妇,却从来没有因为女人家境贫寒嫁不出去的例子,当然,放在现在也一样。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我们言归正传,看一下木兰的家境。

木兰从军之前首先干了什么?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般人参军都是空身前往,人家可是自带装备,而且不仅齐全,还可都是挑着最精良的在买——“东市买骏马”,看清楚重点没?骏马——这可不是一般普通的坐骑,可能和现在宝马奔驰一个级别,其他的鞍鞯啦、辔头啦、甚至连一条鞭子都可能是名牌精品,不然怎么解释一个地方就能购齐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跑遍东西南北市那么麻烦?只有一个解释,姐有钱挑着买,向来如此。再看征战归来,“可汗问所欲”时,那么任性的表态“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得是在金窝里长大的人才会有如此看淡金钱的气魄。

再看回乡后,“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杀猪宰羊来庆贺,没有借,没有买,直接开始对着猪羊磨刀,可见平日里猪羊满圈,不是大富之家,也有小康之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说明房间很大,木兰闺房尚且如此,其他姊妹小弟们也绝不会差到哪去,还有父母正堂呢?会是什么景象?住房很宽裕——豪宅嘛——完全大富之家景象。

不要拿木兰当夜织布说事,那种年代,女红纺织是女德,哪怕侯门之家概莫能外,流行。

如此条件尚且待嫁闺中,那么愁嫁的原因只能有一个了——那便是最后一个,木兰是个丑姑娘。

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全辞开篇那前四句的真实用意何在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无心劳作,空自叹息,除了“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之外,谁又能说没有这一丝少女思春愁嫁的惆怅情怀呢?

一腔愁绪无法排解,也许从军才是她最好的出路——至少留下了一段女汉子横刀立马叱咤疆场的不世传奇!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大家不忍想象也不愿直面的事实。

《木兰辞》除了容貌之外,作者还有一点交代不清。

似乎漏下至关重要一点,那就是故事结尾交代的不够完整。

常理来说,历尽苦难的主人公在最后的结尾总会苦尽甘来王子公主一块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最后结果作者也是只字未提,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现实不同于童话,总会有些不如意。

一、代父从军的木兰虽然孝心可嘉,但是造假从军欺君罔上,罪名可大可小,即使“可汗问所欲”时,木兰小小耍了一个心眼:“木兰不用尚书郎。”推掉功名利禄,只为“原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潜台词是:这里我不要任何奖赏,如果有一天事发,请也不要追究。可汗恩准,即便不是默认,事发之后,也不好意思重判。木兰自以为无碍,回家后立即恢复女儿装,用心过急,机密泄露,朝野震惊,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事后可能受到了难以言说的惩罚,这种结尾作者不能提,有碍官家恩威。

二、相貌原因,木兰终身未嫁郁郁一生,结局如此不美丽,作者不忍传记,故而留下这个不像结尾的结尾,想不到却留下千古谜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是骄傲还是伤心,我们不得而知。

古人远去。


九霄雷池

  

  在各种史料中,对于花木兰并无记载。她的出处,主要就是南北朝民歌《木兰辞》。

  有不少人提出,或许是花木兰长得很男性化,又很快获得战功,拥有独立帐篷,于是,从军多年还没有人识破。

  这种可能确实有,但成功率极低。毕竟只要认真观察,男女之间的容貌还是有重大差别。别说生活十多年,很多时候眼尖的人,一眼就看出分清男人和女扮男装者的分别。

  何况,男人长胡子,有喉结,女人不长胡子,没喉结。这怎么掩饰?

  像《木兰辞》中所说,花木兰回到家中,换回女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连常年生活在一起的战友们都不清楚花木兰是女的。这些战友们要近视到多少度,才会这么眼瞎啊。

  因此,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花木兰这种代父从军,女扮男装的人物。她只能是存在于文化作品中。

  对于花木兰女扮男装骗过火伴,《木兰辞》有自己的解答。诗歌结尾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四句诗歌的意思说,雄兔与雌兔原本有着明显的区别,雄兔的脚,喜欢扑腾,雌兔的眼睛经常眯着,但是,当两只兔子并排奔跑的时候,原本的特征就被掩盖了,人们就很难分清楚雄兔与雌兔了。

  原作者试图告诉人们,男女本来确实有分别,但是,因为他们都从军参战。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男女的差别也被掩盖了,于是人们没有发觉花木兰是女的。

  《木兰辞》的这个解释其实也很牵强。花木兰的火伴们精神要有多么大条,才会看不出花木兰是女的?何况,花木兰从军时,正是青春年少时。

只能说,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出自民歌的文学作品,很多时候不要较真。


叶之秋

我听过一部评书,说的就是花木兰的故事。听了这部评书,你会了解花木兰从军之前在家时怎样生活,又怎样不得已替父从军,从军后随军队到了哪些地方和做了哪些事,最后又怎么回到家乡,整个过程很自然很合乎情理。虽然这只是评书而不是史书,可我听了之后对于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感到心服口服,几乎完全相信这个传说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真实事件。

这里我凭着记忆大致介绍一下。可能与评书有少许出入,但不会有大的偏差。

花木兰在家是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花木立、一个妹妹花木慧,都比她小上好几岁。花木兰天生体质比较好、健康茁壮,但弟弟很文弱、是个小书生,妹妹也是文静的姑娘。因为父母都上了年纪,所以花木兰长到十几岁后,这个家基本上是依靠花木兰顶门立户。可以说父母生她这个大女儿生得太值了!换个儿子都不一定比她强。

花木兰人既聪明又实在,也学了一点读书识字。好像什么机缘巧合,有一天她做了一件扶贫济弱的善事,被一个世外高人看在眼里,主动来她家教授她武艺,她也学得很不错。后来这位高人还牵线搭桥,想为她成就一桩好姻缘。可是因为花木兰当时的心思根本没放在这个方面,当那个年轻人上门来看她时——当然是是以别的什么名义,我忘了,大概就是假装路过她家进来要口水喝之类的,然后好像是旁敲侧击地试探了她一下。花木兰没有接招,于是这个年轻人里就走了。后来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相遇。

接下来就是朝廷征兵,花木兰父亲是登记在册的军人、是不能不应征的,于是花木兰去官府替他父亲应征,她填了弟弟的名字“花木立”,并告诉官府的人,因为父亲年老体衰,改让儿子应征,官府当然也同意。

登记之后,距离实际入伍出发还有一段时间,可以回家做准备。那个年代,古人替皇帝当兵是需要自备军服和武器的。花木兰心里早就想好了,她不打算告诉家里人她是怎么想的。她只是对父亲说,你不用去了,我已经和官府那边讲好了,只要我每天做些什么什么(这个部分我忘了,也是相当合理的)就可以充当服兵役。于是她父亲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还有就是,花木兰家除了这距离大路近的屋子,——有点像个小店还是一个什么铺子的意思,——还有一处比较远一点的住处。平时她一个人住在店里打理,父亲有时候会过来看看。母亲和弟妹都住在那边。——看来她那个地方民风纯良。正因为如此,花木兰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在后院练习武艺,家里人都不知道。

接下来是打擂台选拔元帅的一段情节,很精彩,具体情节我都忘了,其中好像有坏心的官员私下耍手段抢了帅印,而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擂台上几乎赢了所有的对手。不过呢,她是女的,也不在乎帅印,抢了就抢了吧。其实她不是一定非要当元帅不可,她只是一直留心寻找机会,以便于将来在军队里能和男兵们保持距离、不被发现是女的。如果当了元帅,这就不是问题了。

因为她在擂台上表现出色,却被抢走了本来该她得的元帅大印,所以那位负责监军的老侯爷很同情,对她说,你就跟着我吧,也就是当个勤务兵或者助手的意思。于是花木兰心里最后一点顾虑也消除了。她第一次到侯爷的军帐中就抓紧机会好好地表现了一把,什么也没做之前,先去厨房炒了几个菜,端过来陪着侯爷喝酒,把这位监军老头吃得满意极了,说,以后我的饭菜就由你一个人负责了。

当然,花木兰从军以后,她对外宣称的名字一直都是“花木立”,冒充了她的弟弟。后来的故事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看到这里各位明白了吧?花木兰身体健壮、聪明、踏实,又识文断字又会武艺,又很能随机应变。所以,冒充男兵在军队里十二年,对她来说,不算太难的事。

补充一点:后来随着与一些军中朋友越来越熟悉,逐渐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了她是女的,但也没什么太大惊小怪,而且也都愿意为她保密。还有就是,那位当监军的老侯爷有个名字,好像是史料上有记载的真实人物,而花木兰从军到过的地方,是在今天的西北地区,大概是经由甘肃到新疆去的那一带,有古迹遗址的,其中包括一座古城,现在好像是个旅游点。

再有一点依稀的印象,挺有意思的,好像花木兰他们出发的时候是一个“可汗”在,十年后当他们回来时,已经是隋朝建立了。因为花木兰所在的这支军队很好地完成了驱逐突厥(好像是突厥)的任务,收复了好几座古城镇,平定了西北边境一大片地方,所以他们虽然是前朝的军队,新的隋朝的皇帝和朝廷同样对他们大加封赏,而他们也几乎是立刻就接受的新朝。


TeaC

花木兰这个形象,诞生于南北朝时期。讲的是一个巾帼英雄替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国家规定每个家庭要出一个男丁从军,以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花木兰的父亲榜上有名,但是父亲花弧年事已高,弟弟尚且年幼,木兰只好代替父亲,踏入军营。


花木兰一共当了十二年兵,在这十二年里,花木兰,女儿身秘密一直没有被泄露。早知道,古代军营中都是集体宿舍,经常行军打仗,与一群男人一起生活起居这么长的时间,很难不被识破。

有人说是因为花木兰长得丑,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即使历史上没有对于花木兰外貌的描写,其事迹也真假难辨。但是,长得丑或者外貌像男人,这种表面的现象在一开始会让人误解,但是十几年也很不容易瞒住。



所以我认为,花木兰是气场强大。花木兰回来后,能够得到皇帝的接见,这一点可以说明,她很有能力。一个有能力的女人,气场强大,性格孤僻,不善言辞,所以很少有人能靠近她。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比男人都好,所以,虽然她说话像女人,但并没有人怀疑她的性别。而在她当个一官半职后,也没人敢问了。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强人,谁都不敢惹她。


历史密探

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因为花木兰本身长相就很丑,身材很胖,皮肤黝黑,声音也很粗。

其二:是因为花木兰的父亲是一位百夫长,百夫长:古代军职,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都有,最初是统领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称呼。古代军制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当时花木兰是以他父亲的名义参的军,所以花木兰刚入伍时就是一位军官,他们都有独立的营帐,就连厕所也都是独立的。

其三:花木兰刚开始的时候是传信兵的头,和人的接触并不是很多。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如有缺漏,欢迎补充。


不羁的子龙

一个女生伪装假扮为男生、混在男生堆中而长期没有被发现是好儿身,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出现过。我们中国除了花木兰长达十二年的隐暪之外,比较为人熟知的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的民间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国家大力支持创作大名鼎鼎的《梁祝协奏曲》,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惨美的爱情故事。祝英台就在书院中隐藏了女儿身三年,而且不止她一人,还有小婢假扮的书僮。

我先拉开话题谈谈洗澡!我们上了年纪而童年在南方大城市长大的人,几乎是每天都洗澡,小时候听说北方天气寒冷,没有条件每天都烧水洗澡。听说特别缺水的蒙古、西藏,有些人一生人还只可以洗几次而已!洗澡脱衣服,当代以女扮男装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就常在洗澡这事制造喜剧效果。

古人是十日才洗沐一次,梁山伯和祝英台到书院寄宿,我们可以假定祝英台是怎样隐暪女儿身,花木兰也就是怎样隐暪女儿身了。为甚么要这样模拟?因为梁祝故事流传的细节多,花木兰故事就只有首《木兰辞》。当然远征军的起居条件更恶劣,到塞外远征,朝不保夕,温饱求,还有心情常去洗澡?可能气温之低,连脱点外衣也不敢呢!

其实女生扮成男生去当兵打仗这回事,古今中外都常有,行伍生涯艰苦,谁会有兴趣去理会战友有甚么疑似女扮男的情况?



潘先森说

我猜测不是人们没有识破花木兰的女儿身,而是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并且帮助花木兰一起隐瞒她的女儿身。

花木兰从军十二年,不可能没有识破女儿身,而是大家有意帮忙隐瞒。但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但是肯定有从一大批同村的士兵,大家知根知底,他们早知道花木兰的女儿身,并且在军营的时候,帮着花木兰打掩护,一起隐瞒着。即使被人知道了,在军营里一大群老爷们,有一个女人,美滋滋,谁会傻到去报告。

花木兰成为将军,无人敢质疑她的身份。花木兰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不断晋升,最后成为将军,有自己的营帐,更有自己的亲兵,哪个不长眼的,敢质疑花木兰的女儿身。

所以说,从始至终大家可能都知道花木兰的女儿身,只是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起陪花木兰演一出戏而已。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军中长年都是男儿,突然来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兵,若你是其中一个士兵,然后发现了她的身份,你会去点破她的身份么?

当然段子归段子,虽然有一定的调侃成分,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回归到本题,为何没人能识破她的女儿身,总得来说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士兵作战生活一般都是以几人为一个团体,当时作战那么紧张,随时都有可能上战场打仗,因此士兵一般都是枕戈待旦,不会脱衣服睡觉,自然就没人发现了。


其次在木兰辞中也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说明花木兰在从军的过程中是多有功勋的,既然能面见天子,更能从侧面印证她的官职不低,当官的在军中有自己的营帐,不与士兵为伍住在一起,别人又怎么能发现她的身份呢?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合理假设,也许这首木兰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本就不存在呢?也犹未可知。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现如今她的事迹更是出现在了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人。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这个人,争议非常的大,因为她只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她的形象就是一个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目前很多古墓中都出土了《木兰辞》,并且许多的历史文献中也提到此人,但是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此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也不能说是完全虚构,至少是有原型的。

我们就当做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来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看,花木兰为何从军多年,没有被士兵们发现。首先第一点,她们是去打仗的,战争的环境不言而喻,非常的艰苦,士兵们长期四处征战,结束战斗之后,都在各自休息,倒地就睡,累得都不行了,谁还会去注意她呢?而且花木兰能够做出这种决定,肯定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第二点,花木兰并不是步兵,她是一个骑兵,众所周知,南北朝历史中,步兵是需要安营扎寨,所有人都睡在一起,但是骑兵不一样,甚至有时候直接靠马入睡,这说明花木兰和别人接触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

第三点,《木兰辞》是北朝的作品,读过此文的都知道,文章里面多次提到可汗,我们可以想象一番,花木兰应该是少数民族,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并不是柔弱女子,因此稍微注意下,她和男子也没太大区别,最起码体力跟得上。

第四点,从文章内容可知,花木兰应该是有一官半职的,因此她也不会和普通士兵睡在一起,有单独营帐的,即使普通士兵感觉不对,也不敢说出什么。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实际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这个人都不好说,如果真的有,即使满足上述条件也难保不泄露。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